江瀾 李治錕
【摘 要】 校園貸在發展愈加快速之時,因其暴露出的惡性問題而被叫停。種種校園貸帶來的社會問題不禁讓我們深思:校園貸如何是好?大學生該如何理財?本文調查了華中地區的部分高校,分析當代大學生的理財態度與思想,從心理的角度出發,探究非法校園貸的防范措施。非法校園貸的泛濫與大學生理財思想、金融知識的缺乏有強相關的關系,如何培養大學生理財能力將成為下階段高校培養大學生的重要一面。
【關鍵詞】 校園貸 理財 大學生 非法
一、研究背景
(1)校園貸的背景
隨著網絡貸款的快速發展和大學生消費意識的逐步轉變,近幾年來校園貸的發展勢頭愈演愈烈。2015年8月28日,中國人民大學以及致誠信用聯合發布了《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該報告顯示,采取校園貸方式進行貸款的人數占全國高校大學生貸款人數的60%。作為專為在校大學生量身定做的校園貸款,校園貸具備利率較低,借貸門檻低,借貸資金及時高效等優勢。然而,2016年3月和2017年4月分別發生在河南和福建的兩位高校在校生因不堪還貸壓力而自殺的事件卻不斷將“校園貸有毒”的言論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針對校園貸的亂象,2016年4月,銀監會和教育部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據P2P網貸門戶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2月底,全國共有74家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展校園貸業務,相較2015年時的121家巔峰值明顯驟減。而在現存的74家平臺中,僅有21家平臺仍專門從事校園貸業務,其余企業則紛紛拓展業務至更為廣泛的年輕人領域。
校園貸亂象得到根治的轉折點在2017年6月28日,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在校大學生網貸業務,逐步消化存量業務。這一通知的發布,為甚囂塵上的校園貸話題畫上了一個句號。
該政策的發布,雖然叫停了網貸機構為大學生提供校園貸的行為,但鼓勵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開發高校助學、培訓、消費、創業等金融產品,向大學生提供定制化、規范化的金融服務,合理設置信貸額度和利率,提高大學生校園貸服務質效,暢通正規、陽光的校園信貸服務渠道。換言之,政府叫停的是風險校園網貸,而并非完全阻絕大學生進行合理貸款的需求渠道。
(2)大學生理財行為的背景
校園貸作為一種新興的創新金融產品,其實是大學生信用卡更進一步的產物。不斷出現的校園貸惡性事件把校園貸風險問題推向了風口浪尖。若是細觀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可以發現,校園貸問題的出現,本質上是大學生對于自身理財行為管理的不擅長和理財意識的缺乏,細分之可分為以下幾類。
a.信用意識
由于在信貸雙方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此信貸公司對于借款人的信息了解不充分,借款人尤其是大學生對于借貸公司提供的條款等由于個人理財能力受限并不理解。另外,由于目前國內征信系統不對公眾開放,因此影響借貸公司對大學生信用情況的準確評估。在《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發布后,政府鼓勵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對有需要的大學生進行針對性房貸,這就使得信貸公司更易對大學生進行信貸評估,銀行擁有網貸平臺沒有的完整的信用評價機制,而銀行的權威性與官方背景使得大學生在借貸時會更加注意自身的信用評價。但是,雖比以前更有改善,大學生的信用意識仍需增強。
b.行為意識
由于大學生主體的特殊性,會產生無法還貸的情況,此時借貸公司采取的行為多為通過社會關系給予壓力、派出追債人員給予人身脅迫、公布隱私信息等,這種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構成犯罪,而大學生逃貸的行為也是非合法行為。相較而言,銀行作為放貸主體,其正規性和品牌意識使得其不會采取非法行為進行催賬,一方面這使得校園貸款的整體環境更加清靜,但也為銀行方面,如何控制壞賬風險,減少因大學生還款不及而導致的不良記錄,提出了新的挑戰。
c.利率意識
在信貸關系達成時,部分網貸平臺會給予大學生一個較低的名義利率,再通過附加高額的服務費來實現實際上的“高利貸”,并設定極高的違約金以及復利。這種游走在法律邊緣的信貸行為與法理并不相符,但卻為校園貸公司所推崇。也正是這種風險導致部分借款人大學生錯誤估計自己的還款能力,貸款金額不斷增加,到達難以償還的地步。
這種風險歸根結底是校園貸大學生的利率意識不足,沒有足夠的金融常識和利率知識來識別校園貸的實際利率,避免高額服務費帶來的隱藏利率,進而規避借貸風險。
d.形象意識
由于行業進入門檻低,不合格的校園貸公司或不合適的催還手段導致諸多負面新聞被曝光,拉低了整個行業的形象與聲譽,影響了大眾對校園貸行業的信任。被曝光的公司難以重整旗鼓進行運作,合法運營的公司則因為同行的這些行為而被影響發展。大量負面新聞的涌現讓整個行業都處于聲譽低下的狀態,讓行業的發展處于畸形狀態。這也是校園貸被政府叫停的重要原因。
而從大學生的角度看,參與貸款后,還款壓力、虛榮心或者自尊心,都會對自身的形象產生影響,或正面或負面,但還款不及時、違約等一定會帶來不良影響,在這點上大多數借款者未能考慮周全。
e.風險控制意識
大學生借款人在貸款時往往不能夠準確感知自己對于還款能力的預期結果的正確與否,這點在網上校園貸中尤為明顯。感知風險的兩個因素是決策選擇的未知性以及錯誤結果的嚴重性。在商業銀行的風險評價體系中不含感知風險,但是在以互聯網為依托的P2P借貸與校園貸業務的風險評價體系中要被考慮。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方面是因為互聯網平臺的網絡性特征,另一方面是部分大學生理財能力的欠缺,目光短淺難以從長遠考慮還貸計劃。
二、概念界定
大學生理財:理財是個人財富增值的必要途徑,但一些銀行以及金融機構的理財準入門檻高,主要面向社會人士而并非普通的在校大學生,社會上的一些自由理財方式如投資股票、投資債券或投資貴金屬等,又對準入金額有一定要求,大學生的財富籃子難以達到投資門檻,而互聯網背景下的P2P理財則又頻繁爆雷,僅有的財富往往隨著平臺的跑路而宣告破滅,不夠安全的風險時刻伴隨。以上這些都可能導致大學生對于專業理財的抗拒。而相對可靠的理財方式如余額寶、銀行定期存款等理財產品獲取的收益并不可觀。由此大學生的理財行為若集中于研究傳統理財行為所側重的理財產品的選取,則缺乏價值,相對而言,若主要集中于大學生自身的消費意識,則更能有效體現出這類接待人群作為學生所獨有的可發展、可培育的特點。
這里也可以類比中小企業借貸,同樣是相對而言小資本投入的借貸行為,區別在于大學生自身還款能力弱需要倚仗家長的幫助,中小企業則可以借助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交易行為來擔保還款。由此獲取第二個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學生在選取分期付款時自身還款能力的研究,可以調研大學生資金來源、課余時間兼職情況、兼職收入等等。
三、文獻綜評
在校園貸領域,多數國內研究集中于理念性的原因探討、現狀分析與隱患研究。有學者從金融監管的角度集中探討了大學生校園貸平臺發展的研究了校園貸的產生原因與發展現狀(侯俊杰、楊亮,2016)。安翔、楊會科(2017)研究了網絡借貸平臺興起后,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的大學生校園貸亂象的產生原因、隱患與風險分析,把大學生當前畸形的超前消費思想視為校園貸亂象的重要根源。由大學生鄭德幸校園貸慘案而分析探討出養成大學生基本金融素養與金融風險規避意識的必要性(宋程程,2016)。陳晨(2016)在對校園貸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后,提出了大學生自身層面與學校教育方面的對策建議。趙忠亮(2016)基于大學生信用報告統計的基礎上,研究分析校園貸的借貸監管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法律監管的建議。張良(2016)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校園貸中的裸貸情況,實地走訪了身陷校園貸的學生,從大學生自身、高校監管體系、互聯網征信體系與行業自身自律方面出發,提出了全面立體的校園貸應對體系。
從貸方來看,孟秀清(2013)站在銀行的角度,利用集對分析法(Set Pair Analysis)與馬爾科夫鏈(Markov-Chain)組合構建了動態的信用風險評估模型,進而從微觀的角度預測分析公司的財務指標與信用風險。王丹、張洪潮(2016)借用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法和AHP對我國市場份額占據比較高的3家網貸平臺進行了信用評定,建立了包括4個一級指標和20個二級指標在內的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指標體系,同時驗證了模型指標選取的科學性。在校園貸普及之前,有學者針對國家助學貸款進行了指標體系建設,使用模糊變化來改造層次分析法,將定性問題定量化,使指標體系更具針對性和綜合性(尹亮亮、武萌,2014)。
在校園貸方面,由于國外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基本脫離了“家庭供養”的經濟狀態,因此選擇貸款是普遍的狀態。Blankson(2010)考慮到大學生信用卡債務的亂象與爭議,著眼于大學生想要擁有和使用信用卡的動機,提出了衡量大學生信用卡選擇的標準。基于同樣的爭議,Pirog和Roberts(2014)使用3M層次人格模型調查了大學生濫用信用卡的正相關因子,研究發現,情緒不穩定、內向程度、物質主義和日漸增長的物質需求與大學生的信用卡需求度呈正相關。Alex和Raveendran(2008)研究了借貸關系的雙方發生違約時的社會文化影響因素,認為非金融和財務因素迫使信用卡客戶陷入難以控制的債務水平。
在信貸風險研究方面,Sonenshein和Dholakia(2010)發現在信用評估體系評分中得分較低的人比較不容易獲取信貸公司的貸款,但他們可以通過積極的溝通以及主動披露個人信息(未經證實)的方式使借款公司借款。然而研究表明由于缺乏理性科學的分析,這種形式的借款違約風險大。在研究P2P網絡信貸時,Magee(2011)認為P2P網絡信貸必須以良好的信用評估系統作為條件才能順利進行。
四、研究方法
比較分析法
作為一類新興的借貸形式,校園貸有關的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可參考的資料十分匱乏,因此,本項目采取橫向類比的方式,研究一般借貸領域風險評價體系建立的有關文獻;同時,為結合大學生群體的實際,參考了大量國內外研究大學生信貸過程中信貸行為以及心理因素的有關文獻,為課題中指標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可靠的理論支持。
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
由于校園貸有關研究沒有涉及到相關風險指標體系的評價,FAHP法運用時所需的基礎數據無現成文獻可以參考,故擬使用德爾菲法對專家組通過函調的方式進行數次反復征詢反饋。通過背對背詢問或者填寫問卷的方式來獲取專家小組對于校園貸兩大主體各指標權重的意見,并通過不斷反復的方式使專家意見趨于集中,最終確定校園借貸行為風險分析體系所需要的初始矩陣。
模糊層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即FAHP。模糊層次分析法通過建立不同的判斷矩陣-模糊一致判斷矩陣以及計算量小、蘊含判斷信息的權重公式,克服了AHP的缺陷。在應用到校園貸的研究問題中時,分別在指標體系各層次之間使用模糊層次分析法,由此構建出指標體系的各級權重。
五、調研結論
在本次調研中,我們對華中地區10所高校的200多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研,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0.6%,Cronbach的Alpha系數為0.766,證明數據信度較好。
根據數據結果,我們看到,37.4%的大學生目前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財意識,也沒有在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沒有主動學習或者主動接觸理財知識的想法或者習慣,而僅有的一小部分,也只是為了獲取信息而不是為了作用于自身未來的成長或使用。這樣的習慣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為缺乏必要的金融理財知識,在面對非法校園貸時,就會暴露出自身弱點,容易被外界的各類套路所欺騙,導致財產受到損失,甚至危害到自身的生命安全。這些被調研大學生中,70%以上的大學生都對非法校園貸持有觀望心態,換句話說,他們就是非法校園貸的潛在受害對象,容易在相關人員的蠱惑下參與校園貸。
當然,數據結果也告訴我們,接近一半的大學生都在逐步培養自己的理財意識。在這類人群中,絕大多數都使用過或正在使用余額寶等線上的小額金融理財方式管理自身財富。余額寶等小額財富管理方式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即靈活度高、準入門檻低、安全性高、收入穩定,但風險低帶來的就是收益也相對較低。但對于被調研人群而言,本身不具備正常的風險承受能力,因為用來理財的資金多是盈余的生活費、兼職的收入或者各類獎金,對于余額寶這類小額理財就青睞有加。同時,由于接受到的金融教育與經濟知識,這類被試中的很多都會參與進股市中,這類人的特征是愛鉆研、愛冒險、愿意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相較成年人的股市炒股理財而言,他們投入股市的金額多在5000元以下,真正的目的也不是賺錢盈利而是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培養自己的理財能力,提升自己的風險意識,為未來的生活鋪路。
為了考察被試人群的基本理財知識,我們對他們進行了一些基本的知識考察,詢問了包括:單利與復利的區別、變相利率、違約金、現值與終值等基本金融知識,得到的答案結果不盡如人意,僅有48.3%的被試人群的回答基本準確。在大學生群體中,如此多的人不具備基本的金融知識,也是非法校園貸得以橫行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 徐曉雷.不同金錢心理類型大學生對金錢的注意偏向研究[D].西南大學,2014.
[2] 候俊杰,楊亮.大學生網貸平臺發展探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21):67-69.
[3] 張良.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網絡金融借貸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6(31).
[4] 尹亮亮,武萌.高等院校國家助學貸款信用風險評估體系研究——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應用[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8):56-58.
[5] 呂建蕊.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價體系構建研究[D].蘭州大學,2014.
[6] 陳晨.關于校園P2P網貸快速發展背景下大學生消費問題的研討[J].時代金融,2016(32).
[7] 倪林英.高職院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金錢態度和自尊的關系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2).
[8] 安翔,楊會科.互聯網金融環境下的高校大學生借貸亂象探析[J].經營管理者,2017(2):225.
[9] 張瑞濤,孫志奇,王俊芹等.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法的信用貸款效益綜合評價研究——以河北省唐山市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為例[J].征信,2016,34(8):29-33.
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課題:“‘健康校園貸離我們有多遠?——基于FAHP和集對分析法的校園信貸行為及風險評估研究”(項目編號:XDC2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