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盼盼
摘要: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歷史的東方古國,我們的民族聲樂藝術以其獨特的音色、唱法、行腔及表現(xiàn)手法等技術技能,屹立于世界各民族音樂之林。中國的民族聲樂教育,淵源而流長。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育;特色;現(xiàn)狀
中圖分類號:J61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1-0242-01
從民族聲樂教育的歷史看,中國人教唱,既重“口法”,又重“心技”。教學中把“口法”與“心技”同時并舉。所謂口法,指的是外在之法,是歌唱的音響運動,能高能低、能長能短、能強能弱、能快能慢……;所謂心技,指的是內在之法,它包括感情色彩、歌唱表現(xiàn)、舞臺風格等,口法與心技的結合是我國聲樂教育優(yōu)秀傳統(tǒng)之一,這就要求在任何時候,口不離心,心隨口出。《樂記·樂本篇》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這就把心、聲之間的關系統(tǒng)一起來了。
一、心、聲并用
口法與心技的結合,是外在與內在的統(tǒng)一。表演藝術的規(guī)律就是體驗與表現(xiàn)的一致性。中國傳統(tǒng)教學認為:內心是控制聲音的主宰,是靈魂;而音響又刺激生理,引起相應的情感體驗。因此,聲樂教學中在發(fā)展技能的同時,首先要發(fā)展學生的精神意識,把歌唱技能建立在心理的控制之上,從想象到形象,從繪聲繪色到生動活潑的歌唱技巧,通過想象活動發(fā)展出一個聲音形象來。注意心聲并用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我們要科學把握好這一規(guī)律,才能切實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
二、唱、做結合
中國的歌唱藝術源于歌舞。所謂“言之不足,歌之舞之”,形成了載歌載舞的傳統(tǒng),其目的很明確,就是在輕歌曼舞之間,使歌唱配合歌曲內容的眼神、手勢來加強藝術的表現(xiàn)力,吸引觀眾,感染觀眾。隨著歌舞的發(fā)展,又出現(xiàn)了中國特殊的戲曲形式,在歌唱技能上,這就要求演員要有“四功”、“五法”了。“功指的是基本功,“法嘴的是表現(xiàn)手法。唱,是聽覺上的享受;做,是視覺上的享受。唱做并重能滿足觀眾對藝術審美的多樣性的需要,又是歌者在藝術上最有利的表現(xiàn)手段,是中國聲樂教學的又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唱做并重,從整體上講,就是要心到、口到、眼到、手到、神到。行腔、動作都離不了發(fā)于內而形于外。
三、求異存同
我國傳統(tǒng)聲樂教學提出“同中求異”的教學原則。“同”是唱法的共同規(guī)律,異是唱法的獨特性。同中求異,就是共性和個性的統(tǒng)一。“同”是基本技法。沒有基本功與歌唱技巧,就談不上個人風格。“同”是基礎,“異”是創(chuàng)新,有同有異,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求異,就是要有個人的演唱風格,要有藝術個性;求異就是要求唱法的豐富性、多樣性;這是美學的一個重要法則;求異,要求唱法要創(chuàng)新,要有新意,管仲云:“聲飛情固,有翼有根”。歌唱藝術只有立足于生活,而高飛于想象之中,才會神飛意遠而余韻無窮。
同中求異是我國聲樂教學中的高標準,是一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四溟詩話》中“同而不流于俗,異而不失其正”,“同者得其貌,異者得其骨”,就既肯定了同和異的作用,更突出了“異”的重要性。
四、博采眾長、獨樹一幟
按中國的傳統(tǒng),唱法掌握準確后,就要進入博采眾長,豐富自我的新階段了。一般做法是學習兩三種不同流派的不同唱法,進而博采眾家,取長而補短。這就要有比較,有吸收,有揚棄:在唱法上開始提煉,由粗到細,由淺入深,逐漸從循規(guī)蹈矩,不失法度的“無我”學唱階段進入一個“有我”的自由王國了。博采眾長是發(fā)展唱法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形成新流派的根源。藝貴在新,歌唱藝術必須要跟上時代發(fā)展,要在不同的時代中去表現(xiàn)人民群眾新的情操和風貌,要唱出時代的精神,發(fā)揮歌唱的社會功能。清人沈德潛的以意運法是“活法”、以意從法是“死法”的觀點,在歌唱藝術上是有指導意義的。博采眾長就是蛻變,就是革新,就是唱法的發(fā)展過程。任何時代的歌唱教師,都不能一成不變地教“死法”,要消除門戶之見,博采眾家,而轉益多師。
五、樂不可以偽
歌唱是情感的藝術,真實地表現(xiàn)情感和美感能震撼觀眾,點燃觀眾情感的火花。歌唱中的情感是歌唱者對生活中情感的概括、加工和升華。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云:“歌之場上,可感可興,令人擊節(jié)欣賞,所謂歌而善也,若勉強敷衍,全無意味,則唱者、聽者皆苦事矣”。感者,是說要能使聽者感動:興者,是說能引發(fā)聽者的想象。唱歌一事,就是要有感而發(fā),情動于中而形于聲。“唯樂不可以為偽”,是我國古代產生的反映音樂藝術規(guī)律的美學思想,也是我國聲樂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偽,就是感情的虛偽,無病而呻吟,歌唱藝術要有真情實感,要有“本色”,要有藝術性。《李開先集》中說:“語意則直出肺肝,不加雕飾……其情尤足感人也”。中國傳統(tǒng)的聲樂教學最講究“情真”二字,要求唱者“化為曲中之人”。這些歌唱表演的經驗之談,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國歌唱藝術的好傳統(tǒng)。
今天,我們可以站在更高的水平上來認識、把握民族聲樂的發(fā)展問題。我們應該很好地學習、繼承民族聲樂文化的精華,并吸收借鑒歐美聲樂文化文明精髓,以期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承前啟后,推陳出新,建立新的中國民族聲樂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