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制度變革的背景下,創新通過對無形資產的開發,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建立高科技產業,產出創新產品,構造具有知識生產效率的信息化系統,應用于制造產業,讓城市發展減少對稀缺資源的依賴,創造現代化的城市環境,創新對于城市發展的作用機制又可以按照客體分為三類,每一類發揮的作用都各不相同。
【關鍵詞】 創新 城市 作用機制
一、創新與城市發展理論綜述
創新的主體是城市勞動者,他們在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下,生產勞動過程中產生新的思想、制度和技術,并不斷將這些再應用于生產和生活,服務于城市居民,提高生產的效率。城市的創新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體現在思想觀念的創新上,其次是經濟體制和經濟體制的創新。作為勞動者進行創造性生產的規范,然后體現為科學技術創新,勞動者以基礎理論為指導,研發出新的技術和產品,并進行推廣,讓整個社會可以享受到創新帶來的文明成果。
二、分析城市創新的作用
創新對城市的作用機制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最終結果都是促進城市生產力的發展,賦予城市獨特的優勢地位。
(一)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指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以應用在生產中,創造無形資產,為社會提供新類型的服務,獲得服務報酬,取得市場份額,創造價值。城市創新的核心就是技術創新,因為自古以來,城市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都來源于技術進步。技術條件如果沒有變化,就無法擴大城市的生產力,增加勞動力、資源和資本的需求,技術創新發揮作用的方式是增加對來源的需求,同時通過科技進步增加資源供應。
在技術創新的能力上,排名前三的為西安、長春和廣州。西安市的國防科學技術產業在國內城市中競爭和創新實力最強,依托此類產業,西安市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軍工科技企業逐步轉變為民用高科技產業,為西安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長春市的光學科技優勢明顯,在此基礎上發展的光電子的上下游產品,完善產業鏈,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長春市的經濟可持續增長。廣州的科技轉化率最高,企業的研發能力最強,高新技術類型產品創造的價值在逐年增加,技術市場的發展迅速,有效推動了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促進了廣州市生產力的提高。
(二)產品創新
產品創新目的在于使城市經濟增長發展建立在提高產品質量,改變產品結構,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以對環境的保護為前提,實現經濟由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從提供制造業產品向提供服務產品轉型,加工制造企業生產的產品從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消耗、環保型和創新型轉型。
以南京市為例,南京市最初經濟發展依賴于傳統制造業,建材,冶金和石化等高消耗產業,這些產業需要大量的資源,對環境污染較大,不符合現代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南京市逐漸轉移企業發展路徑,堅持推動企業科技創新,為企業搭建科技創新平臺,促進企業科學技術成品化進程,并建立產業園,在知識溢出效應下,進一步提升企業產品創新能力,比如說南京軟件園,園區內集聚包括華為、中興通訊各類軟件企業超過500家,這些企業不斷研發創新產品,2017年,軟件銷售為南京帶來上百億收入,已經成為南京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并且為近8萬人提供了就業崗位,軟件產品還帶動了動漫、游戲產業的發展,豐富了南京的文化產業發展。
(三)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是城市創新的外部環境,保證技術和產品創新的順利進行,它影響一個城市的資本和貸款獲得是否便利,決定一個城市的知識產品保護發展水平和氛圍以及相關政策對企業創新的激勵機制。創新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與創新相關的政策法規健全程度,政府對于創新活動的管理水準,體現出一個城市的制度創新水平,高水平的制度創新可以使要素在社會高效流動,激發城市的創新生機,激發城市的活力,為新類型產業的成長提供動力,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以深圳市為例,深圳是沿海城市,經濟區位的優勢明顯,同時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相關政策和制度的改革都處于全國先進水平, 深圳市是第一個獲批的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建設城市,深圳市相關制度和政策的改革,為企業創新創造出了一個相對公平的市場環境, 吸引其他城市的創新要素向深圳流動,為深圳帶來新的知識、技術和資本,在知識溢出效應下,相關產業的創新得到進一步發展。2017年,深圳的發展基地,產業化能力,企業技術水平,技術供應水平和技術應用水平位居全國第一。它反映了以創新型企業為主導,生產與研究緊密聯系,技術轉化能力強的城市創新模式。
三、結論
綜上而言,技術、產品和制度三種創新作用機制相互影響,共同作用,在城市建立起充足的經營、文化、媒體、體育及學術活動的場所設施,多樣化的文化事業基礎和服務,高水平的研究、開發能力,令城市治理有效,服務高效,社會多元。
【參考文獻】
[1] 王秋影,吳光蓮,龐瑞秋. 創新型城市與長春市創新能力評析[J]. 經濟地理,2009,(10):1655-1660.
[2] 楊秋月. 長春光電子產業技術創新環境研究[D].吉林大學,2010.
[3] 段芳. 西安城市工業時空演進規律與工業布局優化研究[D].西北大學,2012.
[4] 陳銘. 關于南京產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思考[J]. 改革與開放,2015,(11):14-16.
[5] 朱雯婷. 基于產業集群視角的中國(南京)軟件谷發展問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4.
[6] 丁華. 深圳創新型城市建設經驗及啟示[A].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第九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2013:12.
作者簡介:孟玉嫚(1993-),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碩士,就讀于天津財經大學,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