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區域作為方法,把亞洲基于想象的起點,既拓展著“民族——國家”問題的觀察視野,又啟動了關于西藏問題的新型想象。談論區域問題,需要立足于全球式、宏觀化視野,并梳理西藏的歷史文化。在去政治化的時代,如何將西藏從西方的能指中脫離,“跨體系社會”的提出無疑是面對此問題的新的力量。
【關鍵詞】 區域 民族——國家 跨體系社會 再政治化
一、歷史化作為視野
以歷史的角度而言,亞洲并非一般意義上的“亞洲”,它來自于西方的概念設定,孫歌教授認為,亞洲這一概念本身是被西方建構的。亞洲概念的重構包含著對于分割亞洲的殖民力量、干涉力量和支配力量的抗拒,因而重述亞洲話語,尋求亞洲地區的自主性便顯得十分有必要。
亞洲想象所蘊含的共同感,部分地來自于殖民主義、冷戰時代和全球秩序中的的從屬位置。而新的亞洲想象必須把文化/政治的多元性與有關區域的政治/經濟構架關聯起來,它的政治立場里有反帝、反殖民、反霸權、建立自主性的意愿,它既隸屬“民族——國家”邏輯,又將區域的聯合和團結納入既定需求。《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正是在此基礎上考察、研究歷史,并且從歷史中尋找、沖擊那些已成為裝置的因素。汪暉教授用史料和歷史研究挑戰結構主義論述方式,在中心/邊緣的體系上,對區域問題進行批判性和政治性探討,他意圖去構想一套新的社會秩序,把民族國家、區域單位拆分開來,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建立平等互惠的共同體。
二、區域作為問題
區域與區域化之間有著差異,前者重在地理層面,而區域化則是指向能動的發展過程。將區域作為問題的現實原因是中國崛起引發了戰略格局的不平衡,因此在“西方中心主義”的局面下,必須建起自身的理想性社會圖景。在這個意義上,思考和推動區域化的構架是汪暉為了改變被動的形勢所作的首要嘗試,這就需要打破自明的歐洲概念,洞悉“新帝國”內部的多樣,這不僅是重構“亞洲”概念和“歐洲”概念的前提,也是突破“新帝國主義”邏輯的必由之路。所謂“新帝國主義”的邏輯是指以自我為中心的、擴張的、排他的支配邏輯。在這種情況下,打破“新帝國邏輯”并非意味著與西方行事相對立,而是沖破歐/亞之分,歷史化梳理亞洲近代以來的演化。至于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并非是對于“亞洲中心主義”的確認,而是破除那種自我中心的、排他主義的和擴張主義的支配邏輯。
西方宗教社會向世俗社會轉型,精神層面迫切需要一個活樣本,而西藏是一個現實之地,由此西藏成為西方眼中的“他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持有一種觀念,它認為西藏與漢文化之間是宗主與宗屬國的關系,“西藏”是在此狀態下被生產的,該區域文化面臨的是文化獨立性問題,歷史化西藏問題顯得較為迫切。90年代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一方面經歷“去政治化的政治”,另一方面區域的不平衡性激化民族矛盾,在此背景下,以“理想性社會圖景”為目標看待西藏問題具備可行性,但此目標必須同西方的定義區別開來,否則將落入到西方敘事的圈套中。
三、“跨體系社會”作為方法
在上世紀冷戰結束之后,世界沖突不再表現為階級斗爭,而是表現為文明的沖突。西藏不僅是區域范疇,它攜帶著資本主義的文化霸權問題。首要的即是克服霸權障礙,在霸權體系下,西方并不希望亞洲走向區域合作、互惠共贏,傳統的思考方式是以“民族——國家”為主,汪暉教授超越這一框架來談民族革命,并啟用“跨體系社會”這一全球史視野作為方法,對于民族利益沖突和其他的區域政治問題有一定的理論啟發。
文化保守主義把中國定義成一個獨特的文明體,這在當時符合“民族——國家”需求,中國的知識分子曾紛紛以文明論的思維去思考中國,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國新自由主義的樂觀情緒彌漫。波蘭尼在《大轉型》中指出“慘痛的社會災難被資產階級發明的政治經濟學巧妙地遮蔽過去了,以至于新興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可以無視社會轉型的殘酷而堅持一種發展主義的樂觀情緒”。
汪暉教授批判文明論,并對新自由主義視野持有質疑,他認為文明論的內核——“民族——國家”是不成立的,“民族——國家”的核心在于以平等為訴求、以人民主權為訴求,這樣的需求本身即是一種虛構。為了突破這一幻想,他提出要重新認識階級斗爭的意義,因為在他看來,階級斗爭更有可能促成現代平等政治。所謂的階級斗爭并非政治批判,而是釋放被壓迫者的政治能量,取消種種壓迫性權力關系,從而使得階級社會向非階級社會轉化。這就需要將“跨體系社會”作為方法,在表面上中立的、去政治化的國家機器的背后重新發掘一個政治化的,擁有階級斗爭的意識形態的領域,從新自由主義所提供的保守、理性的幻象中解脫出來。
總之,在面對區域問題去政治化的背景下,西藏問題需再政治化。歷史連續性和高度凝聚力體現了西藏文明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的維系也需要以區域間的聯系為紐帶,從而形成多層次的、開放性的社會組織和網絡,以協調西藏經濟的發展,進而打破“民族——國家”視野的局限性。另外“知識——表述”與真實歷史間呈現著某種扣合,在想象西藏歷史過程中,如何在亞洲內部汲取文化共存的制度經驗,并在“民族——國家”的模式之外找尋民族間平等相處的新型模式,這就需要重新深入歷史的脈絡中,將區域問題重新政治化。
【參考文獻】
[1] [英]卡爾·波蘭尼著,劉陽譯.大轉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 汪暉.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3] 汪暉.亞洲視野:中國歷史的敘述[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4] [美]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5] 王曉平.窗體頂端
[5] 季劍青.民族主義能否成為我們的思想資源?——汪暉《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讀后[J].文化縱橫,2012,(01).
作者簡介:寇漾,女,1996年3月,籍貫:河南,海南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 :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