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云 李小兵 張 苗/南京市六合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云廚一站社區體驗店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近年來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堅持抓主體輔導培育、促業態集聚創新,持續推動農業電子商務不斷發展,充分發揮其在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創業增收和優化農業發展業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以政策為依托,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六合區委區政府將農業電商作為全區富民工程和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區財政每年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全區農業電商發展,有效激發了廣大農業經營主體的電商創業熱情。區農業局將農業電商發展工作納入到對街鎮農服中心考核和局內部考核體系,強化考核引導和組織推動。
以服務陣地為基礎,增強產業發展內核。成立農業電商創業服務中心,開展“線上服務平臺+線下服務平臺”雙服務模式。“線上服務平臺”包括銷售平臺網店建設、運營(產品包裝及頁面設計、網上展示等)、維護、數據統計、網上交流、培訓等功能;“線下服務平臺”包括建設培訓中心和技術服務咨詢中心等。積極解放思想,探索為農服務新模式,委托第三方運營管理農業電商創業服務中心。發揮六合農業電商創業服務中心孵化作用,孵化本地大小農產品企業26家,服務農業經營主體70家,全區涌現出云廚1站、田原牧歌、秦邦吉品等一批實力較強的農業電商主體。
以聚集發展為目標,創新電商多業態發展模式。將農業電商培育范圍再擴大,重點聚焦產品和業態兩方面。積極開展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品電子商務試點,引導鼓勵規模農資生產經營企業對接蘇農連鎖、郵樂購、順豐大當家、供銷商城等一批農資電商平臺,開展涵蓋化肥、種子、農藥、獸藥、農機具等主要農資的線上銷售。積極扶持壯大“互聯網+休閑農業”“互聯網+農事體驗”等多種電商業態,目前全區休閑農業景點進網達19家。加快益農信息社建設,積極提升益農信息社功能,通過開展物流代辦、網絡購物、配送和自提等服務,推動電商服務下沉農村,解決為農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以培育典型為關鍵,拓寬網絡銷售渠道。在發展農業電商的同時,積極整合全區農產品資源,申請注冊“茉莉六合”區域公用品牌,推動六合優質農產品抱團發展。積極與淘寶、天貓、京東、蘇寧等第三方電商平臺合作,為農民網上創業提供常態化、專業化輔導,目前合作的網絡平臺達16家。積極開展倉儲物流服務,為農產品上行提供倉儲、包裝、配送等服務,目前已與順豐物流和郵政簽訂合作協議。大力打造農業電商示范基地,南京潤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被認定為2017年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田原牧歌被認定為省級農業信息化示范企業,艾津農品、秦邦吉品、綠航獼猴桃園等企業被評為南京市農業電子商務示范單位。
以基本服務為保障,加強宣傳推廣力度。積極開展電商培訓,今年以來共舉辦普及型電商培訓4期,小班化升級培訓8期,各類沙龍交流10場次,培訓農業電商人員300余人次。積極組織區內近20家農業電商企業參加首屆全國“互聯網+”現代農業新技術和新農民創業創新博覽會、第二屆南京國際智慧農業博覽會和江蘇現代農業科技大會,通過實地參觀考察,使電商主體開闊了眼界,明確了下一步發展方向。
農產品進入電商渠道限制較大。六合種植業農產品主要包括水稻、小麥、蔬菜等,養殖業以生豬、家禽、淡水養殖為主,這些大宗產品沒有統一的分類分級標準,對質量和包裝也沒有統一規定,電子商務最重要的售后保障環節難以落實。
農業經營者缺乏深度認知和參與。農產品流通延續“農戶—批發商—市場”的傳統渠道,少數經營主體會采用“農戶—消費者”“農產品—農貿市場”的直接銷售形式,這些產品賣不出高價,難以擴大規模,農民對市場信息反饋也不靈敏。全區各級農業龍頭企業75家、家庭農場886家,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駐天貓等知名平臺的店鋪數有限,意識有待提高。
特色產品進入電商渠道成本較高。受產品自身鮮活特征的限制,尤其是鮮食產品流通所需的冷鏈和物流系統尚未配套,電子商務實際操作難,農業生產者更傾向于傳統的交易方式。從全市公布的數據來看,六合農業電商數量占全市1/4,而銷售規模只占1/7,附加值有待提升。
立足區情,拓寬思路。按照“全域發展”“跨界融合”的理念,在全區范圍內整合相關資源,共同發力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制定專項規劃,瞄準產業定位,高起點謀劃構架,努力實現現代農業與信息產業、現代加工、現代物流、休閑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優化服務平臺,重點打造六合區農業電商創業服務中心和馬鞍現代農業園區公共服務平臺、竹鎮現代農業園智慧農業平臺。加快平臺合作,與淘寶、天貓、京東、蘇寧易購、順豐、郵樂購、供銷網城等第三方平臺洽談,合力打造“茉莉六合”區域公用品牌。
完善政策,鼓勵發展。認真落實區政府《關于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精神,創造有利于農業電商發展的政策環境。全面梳理現有農業規模經營主體和農業電商企業,按經營模式、產業特點、電商模式給予分類指導。高度關注具有一定規模和知名度的農業電商企業,跟蹤服務,促其做強做大。
加強培育,聚集效應。以人才引進和培育為核心,提升農業電商發展的綜合支撐能力。大力培養農村電商人才,積極推動大學生村官、合作社社員和村居干部等重點群體帶頭從事電商經營,加快培育一批農村電商經營帶頭人,示范引導農戶開設網店。引導具有實踐經驗的電子商務從業者返鄉創業,鼓勵電子商務職業經理人到農村發展,積極對接在寧高校為農業電商企業提供人才儲備。
鞏固產業,夯實基礎。搶抓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發展機遇,從穩定主產、發揮特色、延伸鏈條的角度出發,按照“兩控(穩)兩擴兩休”的調整思路抓優勢產業的培育,構建超10億元的主導產業(優質稻米、綠色蔬菜、經濟林果、特色水產)與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農業服務業)。在特色產業上做文章,重點圍繞“一區一業”做深做透六合區農業電商的集群效應,通過建立農產品追溯、質量安全管理等大數據服務中心,進一步提升六合區主導產業的內涵及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