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好
摘要: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是心理之“車”的發動機,離開了情感這個“發動機”,學生的心理之車就不會馳騁。本文筆者從音樂教學中以情育情、以理育情、以境育情三方面闡述情感育人的作用。
關鍵詞:音樂教育;情感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4-0254-01
一、前言
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所作出的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種心理反應。富有情感是美感最重要的特征,審美對象喚起審美主體情感的多少則是判斷作品審美價值和音樂教育成敗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情感教育在音樂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熱愛學生,以情育情
“愛”是一切教育的源泉。在音樂教育中,師與生關系的融洽度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度。因此,作為音樂教師,始終要有愛生如子的情感,要自主去體驗感受與學生交往的種種樂趣,以心換心,以情育情。關心孩子們的喜怒哀樂,了解他們的心靈,時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一個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選用優秀的音樂作品,將埋藏在孩子心靈深處的善良、同情、愉快、樂觀等情感激發起來。
例如:《國旗國旗真美麗》一課,“國旗國旗真美麗,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變朵小紅云,飛上藍天親親你。”短短的四句歌詞形象地把一個孩子對國旗的熱愛表現出來。在教學時,教師設計了有感情的朗誦加上“擁抱”的動作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唱給媽媽的搖籃曲》,這是一首既敘事又抒情的歌曲,表達孩子對媽媽辛苦付出的感恩之情。教學時,教師通過對歌詞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體會歌曲中的內容。學生每每唱到“我來搖媽媽,一直搖到太陽照”時,臉上的表情告訴我們,他們仿佛看到了當時的情景,學生越唱越動情。孝敬父母,疼惜父母的道德觀念由此在他們的心里種下了種子。
又如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歌詞理解,想象當時中國國難當頭,作曲者借助歌曲號召所有熱血中國人站起來保衛祖國的情景,同學們激情昂揚,一張張堅定有力的小臉充分說明他們通過想象已深深感受到當時的情景。
三、提高認識,以理育情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能純粹進行簡單的知識傳授,應在知識傳授的同時,以熏陶、感染、誘發、引導、知情交融的方式對待學生,從而收到以理育情的效果。
在傳授新課前,教師首先應研讀教材,反復聆聽音樂,讓自己先進入音樂作品的情境,準確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并根據自己的切身體驗,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幽默的語言、準確的范唱、生動的表情、優美的動作都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學歌曲《小寶寶睡著了》,感情基調是“柔和、寧靜”的。教師開始就出示掛圖,進行生動的導言:“一個美麗的夏天的夜晚,月亮婆婆悄悄地爬上了樹梢,星星躲在云彩里調皮地眨著眼睛,風兒不吹了、鳥兒不叫了,多么安靜的夜晚!小床上,有一位可愛的小姑娘,懷里抱著心愛的布娃娃,一邊輕輕地拍著,一邊甜甜的唱著歌,在哄它睡覺呢?!苯又?,教師抱著布娃娃一邊輕輕地拍著,一邊用輕松、甜美的聲音范唱歌曲。學生一下子就進了歌曲的情境,課堂氣氛與歌曲的基調和諧統一,學生就津津有味地去體會歌曲的“心聲”,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習相關的知識。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有知識和理智的增益,又有思想感情的熏陶和藝術的享受。
四、創設情境,以境育情
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具體的情境往往能喚起人們相應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應根據教材的特點,運用現代信息手段設計相應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情感之波,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
例如《白樺林好地》一課,教師在輕柔的背景音樂襯托下,巧用簡筆畫根據相應的歌曲內容構畫了一幅美麗的“白樺樹”圖形譜,然后通過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一起走進白樺林,領略美麗的白樺林風景情境,即讓學生直觀、形象掌握教學難點,又激發了熱愛家鄉的情感。
又如,在教學閩南童謠《月亮月光光》一課時,教師通過配樂詩朗誦,創設月下古厝寧靜之景,引導學生發現閩南語押韻特點,掌握閩南語歌詞的朗讀。在演唱與律動中,感受方言的魅力和合唱的美好,激發學生熱愛閩南音樂,傳承閩南文化的情感。
五、結語
情感是心理之“車”的發動機,離開了情感這個“發動機”,學生的心理之車就不會馳騁。因此,音樂教師在抓學生認識和智力的同時,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良好情感,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促使他們喜學、愛學、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