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鵬
摘要:云岡石窟是我國石窟藝術中的瑰寶,享譽中外。其造型精美的佛像石雕更是我國石雕藝術和技術的巔峰體現,展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藝術的結晶,尤其是其雄健渾厚的藝術造型,鬼斧神工的雕刻技巧更是讓中外大量的專家和游客流連忘返。本文從藝術的角度對“云岡石窟”中釋迦摩尼坐像予以研究,首先對云岡石窟的佛像做出簡要的概述,其次從面部表情和服飾對云岡石窟中釋迦摩尼坐像的藝術特點做出了分析。
關鍵詞:云岡石窟;釋迦摩尼;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J3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013-01
云岡石窟是我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直接依山而建的最大石雕佛像,由北魏政權的鮮卑族所建造。由于北魏時期佛教的盛行,云岡石窟帶有著強烈的宗教氛圍以及異域風情的氣息。云岡石窟的釋迦摩尼坐像形象是以當時的北魏政權的帝王為原型建立的,隨后,在民族大融合的形式發展之下,云岡石窟的藝術也體現在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藝術之中。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云岡石窟的佛像同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強烈的宗教氣息以及獨特鮮明的文化特色。
釋迦摩尼坐像是云岡石窟中最大的佛像。佛像雕塑的面孔顯得威嚴與端莊,肩部形狀寬闊平坦,身軀雕飾的衣服裝飾僅僅只有袈裟一件,雙腳交叉置于雙腿之上,成“金剛坐”之姿,雙手掌心向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擺出了“大日定印”。釋迦摩尼面部表情嘴角微微上揚,似乎是在對佛教徒們致意;衣飾上紋路清晰,呈現出階梯式的排列,線條硬朗簡潔,給人一種莊嚴厚重質樸的感覺,體現出了中亞的服裝特點。釋迦摩尼的坐像沒有眼珠,是由于佛像在北魏時期進行修建的時候,為了秉承佛像建造的風格,并未對佛像進行開目,在那時所有的雕像皆為閉目佛。隨著時間的流逝與歲月的侵蝕,云岡石窟中的佛像受到風化的情況日益嚴重,在后世的修建與維護中,用琉璃珠為佛像進行了開目,結果被不良的盜賊所盜竊,造成了如今云岡石窟的佛像大都沒有眼珠的情況。
釋迦摩尼坐像的臉部特征主要為廣額豐碩,眉問施白毫,鼻翼高聳,有八字髭,嘴角微微向上翹起。佛教是從印度地區通過絲綢之路等方式傳入我國,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佛教文化融入到我國文化的內涵中。采用坐式的方式,主要是當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禪定修行的文化特色,但是佛像表現的是寬額頭、高鼻梁、大眼睛和薄唇的特征卻是當時外域佛教的主要特征。在此時,佛教文化只是在統治者的推行下,剛剛盛行,主要的建造特征也依據外域佛教具備的特征,并沒有實現融合和創新。
釋迦摩尼坐像外穿袒露右肩的袈裟,衣服的紋路呈現平行的轉臺,而且線條隆起,粗細搭配分布,有時還形成緊密貼身的平行弧線,此時的佛像主要是受到犍陀羅樣式和西域樣式風格的影響,但是外穿袒露右肩的袈裟的形式卻是受到我國西涼文化的影響,充分展現出此時的佛教文化剛剛在我國盛行,還沒有完全將我國的文化體系融入其中。石窟在雕刻的過程中追求工整、華麗,佛像衣服的紋路清晰而且深刻,表現了當事較高的雕刻水平和精湛的雕刻工藝。
手印是佛像語言的表達,不同的手勢代表佛像不同的省份,同時也表現出佛教的教義。
常見的釋迦五印有說法印、無畏印、與愿印、降魔印、禪定印:說法印主要是拇指和中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表現佛陀轉法輪的狀態;無畏印是指佛陀的手掌向外,手指自然舒展的狀態,表現普度眾生的愿景;與愿印是指手掌向外,手指下垂的轉臺,表現佛陀能夠滿足眾生的愿望;降魔印需要手指觸地,降服魔眾,保眾生安寧;禪定印是把雙手放在腹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雙手的指端連接的方式。受到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以及地域發展的主要特征,在云岡石窟的釋迦摩尼佛像的手印是禪定印,反映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清修思想的盛行。
釋迦摩尼雕像面部中采用了希臘雕塑風格的通直鼻子,衣服紋飾有著鮮明的印度佛像色彩,雕刻技藝顯現出了我國漢族的高超雕刻技藝。云岡石窟中的釋迦摩尼雕像個性突出、生動而形象,其中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文化特征各不相同。前期是曇曜五窟,主要的特點為氣勢渾厚,風格質樸,西域文化鮮明;而中期主要以精雕細刻,玲瓏剔透為主;后期則以人物生動的雕刻形象、比例適宜為特點。
本文通過對云岡石窟中釋迦摩尼坐像藝術特點的深入了解研究,深刻感受到了云岡石窟中佛像的宏偉氣勢,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素養以及鬼斧神工般的高超技藝所折服。
云岡石窟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洗禮,見證了我國歷史數百個政權的交替,作為佛教的代表性文化,其意義已經不單單的體現在藝術價值以及文化價值方面,這需要更多的中外學者們去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