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我國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耙粠б宦贰苯ㄔO由點及面,使得中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和投資合作不斷深入擴大,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本文簡要解析“一帶一路”倡議,重點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優勢和困難,就如何強化市場競爭力,使中小企業借“一帶一路”東風迎風遠航進行分析討論。
關鍵詞 “一帶一路”倡議 中小企業 發展
一、“一帶一路”倡議解讀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發表演講時首次正式向友鄰國家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號召,同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號召。1個月后,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式提出,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耙粠б宦贰背h正式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策略。
隨后,國家先后制定了多項措施,全面推動“一帶一路”發展,不但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項目提供融資支持,還明確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建原則、框架原則、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重大原則性問題,全面保證“一帶一路”建設順利進行。同時,各省市響應號召,緊跟“一帶一路”倡議步伐,調整發展思路和產業布局,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全面推進地區經濟發展。
通過近5年的發展,截至2017年,中國已與88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了103份“一帶一路”共建倡議合作文件,有71個國家和中國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加入“一帶一路”家庭。2017年年底,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達到14403.2億美元,同比增長13.4%,高于我國整體外貿增速5.9個百分點,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36.2%,其中中國向“一帶一路”國家出口7742.6億美元,同比增長8.5%,占中國總出口額的34.1%;自“一帶一路”國家進口6660.5億美元,同比增長19.8%,占中國總進口額的39.0%,近5年來進口額增速首次超過出口。[1]“一帶一路”已成為中國新時期、新階段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的重要引擎。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小企業現狀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有4000多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我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都由中小企業承擔。同時,我國約有65%以上的發明專利、75%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也都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名副其實的支柱型力量。需要注意的是,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從貿易主體來看,民營企業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總額占比最大,2017年已經近6200億美元,約占“一帶一路”國家貿易總額的43%。其中,中小企業功不可沒且后續發展潛力巨大。
(一)“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小企業的優勢
1.靈活性強。中小企業一般規模較小,能夠快速適應國際市場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產業方向,充分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緊跟國際形勢,對市場變化的反應敏銳、應對靈活。同時,中小企業經營者往往具有更大的決策權,對外投資相比而言效率更高,能根據投資環境的改變和市場發展趨勢及時作出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對外投資決策。
2.創新力強。中小企業是最為活躍的市場創新主體,能夠適應國際市場需要及時更新技術,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往往更加貼近市場需求,能較快地獲得經濟效益。同時,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創新周期短,就時間和效率而言更加具備競爭優勢,在對外投資的過程中更能適應國際市場上技術更新頻率越來越快的趨勢。
3.產業類型豐富。我國中小企業產品豐富、行業領域寬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例如,中小企業小批量制造技術和多功能的機器設備較為符合“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需要;勞動密集型技術以及在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經過改造的技術設備,符合“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的偏好,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較強。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
1.參與度有限且較為被動。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國企和央企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力軍和領頭羊,在對外投資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相較之下,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資金量少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約,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較為被動,參與度有限。
2.國際市場競爭力偏弱。主要體現在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缺乏自主品牌意識,且大部分中小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價值鏈的低端,同時經營實戰經驗欠缺,國際交流渠道較少,普遍缺乏國際化經營人才和市場經驗,導致在對外貿易和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
3.對外投資政策及環境信息掌握不足。一般情況下,中小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信息了解渠道有限,對其政治、經濟、社會、安全等方面存在的潛在風險知之甚少,尤其對沿線國家的投資政策、行業規范、法律法規、風俗習慣等方面缺乏了解。這種信息缺失不但會影響中小企業的發展信心,還會導致中小企業家在作決策時畏首畏尾,影響決策的及時性和準確度。
三、“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小企業發展路徑分析
中小企業能否在“一帶一路”建設項目中獲得充分發展,相當程度上關系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成敗。因此,中小企業應揚長避短,靈活運用國家政策,及時了解沿線國家各類信息,在合理規避風險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拓寬產品市場,提升發展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一)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增強抗風險性
中小企業可以依托海外協會、商會等組織,采取抱團經營的方式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同時,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加強產業鏈聚集,壯大國際化供應鏈網絡,通過互信互助、信息互通、集體決策、優勢互補、統籌合作等方式提高整體競爭力,形成互惠互利的規模效應,從而提升中小企業的整體實力。
(二)充分增強戰略意識,樹立品牌概念
中小企業要充分認識自身及所在行業的優勢和劣勢,擁有戰略眼光,取長補短,準確定位,制定可行性較強的國際化戰略;要不斷強化品牌戰略意識,(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積極打造自有品牌,做到專而精,進一步提高企業影響力;要注重加快國際企業化高端人才培養,不斷優化組織結構,提升管理水平,適應國際化市場發展要求。
(三)加強創新和產業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
中小企業要突破國內發展思維模式,積極向國際化市場靠近,主動與國際接軌,虛心學習海外成功企業經驗;要加大企業在研發、技術的投入力度,不斷提升創新能力,進一步推動技術革命與產品升級,不斷提高市場對產品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
(四)密切關注國家政策動向,了解沿線國家投資信息
“一帶一路”沿線共涉及64個國家,人口約44億人次,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想牢牢地抓住市場機遇,中小企業就要緊跟國家政策引領,密切關注國家政策動向,根據國家政策指向選擇符合企業自身特點、定位和水平的投資項目。同時,中小企業還要主動了解沿線國家的政治環境和政策環境,及時掌握相關國家經濟發展趨勢、金融市場狀況及產品供需狀況、價格市場周期等信息,熟悉沿線國家風俗習慣及法律法規,盡快與當地融為一體。
(五)充分發揮靈活優勢,實現錯位發展
雖然在前期“一帶一路”項目建設中,央企和國企是主力軍,但中小企業仍然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小企業應發揮靈活應變優勢,瞄準商機,優選投資周期短、創新見效快的領域,避免長周期、大資本項目;要善于錯位發展,將目光放在相關配套市場上,如旅游、餐飲等第三產業方向,要特別注重渠道建設,不斷拓展市場面,做到差異化競爭。
(作者單位為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
[作者簡介:張媛(1984—),女,陜西西安人,西北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碩士,中級經濟師。]
參考文獻
[1] 大數據解讀“一帶一路”成果清單[DB/OL].搜狐網,https://www.
sohu.com/a/233443031_228433,2018-05-30.
[2] 林家彬,劉潔,項安波,王宇飛.中國企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3] 范永進,朱瑤翠.經濟新常態和企業新變革[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
[4] 郭娜.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