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原培
摘要:本文對產學研教育合作概念展開研究綜述,同時概括出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對策建議,期望能促進高校與企業深化產學研教育合作。
關鍵詞:高校;產學研;教育;合作
一、產學研教育合作概念綜述
產學研教育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因其積極有效的教育作用和教育成效,廣受海內外教育學者的關注。關于其具體概念界定,學界普遍有兩種看法,一是從教育目的出發,將此看作是人才培養的一種教育模式。有學者定義為:“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宗旨,利用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等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采用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式,來培養具備理論和實踐綜合素質、適應就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還有一種觀點從合作培養的主體出發,認為“產學研教育合作是學校與企業、事業、科研院所、政府部門等單位多方合作,以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以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實踐等多種合作內容為載體,達到互利共贏的一種高校辦學方式”。
結合上述研究可以發現,產學研教育合作是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其一方面突破了教育的封閉性,另一方面學生的教育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在當前學者們的研究基礎上,本文將“產學研教育合作”概念概括為:“產學研教育合作是一種為適應社會需求,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與企業等多方主體聯合,把課堂教學、實踐工作與科學研究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的教育模式”。產學研教育合作對于高校而言是培養創新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有效教育模式,通過充分利用企業等多種教育實踐資源,實現對學生理論與實踐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二、產學研教育合作面臨的問題綜述
當前制約我國高校與企業產學研教育合作的因素有很多,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
1.高校與企業合作述求存在差異導致合作成效降低
在產學研教育合作的過程中,當高校與企業等各合作主體述求不能良好銜接時,合作就很難取得成功。比如高校的述求是希望得到企業更多的資金和學生實踐培養的支持,以此帶動高校科技創新和學生就業率的提高。而企業關注的是產品市場,其期望通常是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盈利。因此,很多企業往往更愿意直接購買技術產品與專利成果,不愿意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和時間用于科技創新研究,這就導致很多高校和企業合作項目難以順利推進,并難以帶來實際的創新成果。
2.缺乏促進產學研教育合作的中介服務機構
依托于斯坦福大學的硅谷科技園之所以取得了大量的高精尖科技成果,并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創新精英,活躍在其中大大小小的科技中介公司功不可沒。而當前國內的產學研合作中介服務市場發展滯后,中介服務機構數量和質量均不佳,服務領域也較少。同時高校科技創新意識、創新觀念單薄,對于接納一些先進的、前沿的非正式社會團體、中介公司等存有芥蒂。
3.政府引導和支持力度較弱
由于我國產學研教育合作起步較晚,相較發達國家而言,我國政府在圍繞高校與企業產學研教育合作方面的各項政策保障措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如政府采購、政府撥款、減免稅收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尚不完善和充分,同時需要更完善的法律法規規范和保護雙方利益。
三、進一步提升產學研教育合作水平的建議
1.強化政府對產學研教育合作的支持
由于高校和企業產學研合作存在述求差異,導致產學研教育合作效果不佳,難以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人才培養效果不理想,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這些問題單純靠高校和企業是無法完全解決和調和,政府必須發揮“看得見的手”的積極作用,對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教育合作予以財政獎勵、稅收減免、政府購買等多方面的支持和補貼,以推動高校和企業產學研教育合作向長期化、縱深化邁進。
2.完善產學研教育合作中介服務市場
一是大力鼓勵發展為高校和企業建立直接聯系的科創服務中介平臺,運用“互聯網+”手段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高校、企業合作數據庫,根據登記的高校和企業的合作需求信息,匹配合作對象和目標,促成合作落地。二是大力發展產學研間接服務中介市場,既包括為產學教育研合作提供資金支持的科技金融服務市場、科技創新基金、風投等金融服務,又包括為產學研教育合作提供質量評價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產學研成果中試轉化服務機構、產學研成果營銷推廣服務等中介服務機構。通過構建直接與間接的涵蓋產學研教育合作上中下游全過程的中介服務市場體系,有效提升產學研教育合作質量和效率。
3.完善政策與制度保障體系
推動產學研教育合作,往往需要國家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來保障和推動其順利運行和發展。雖然我國政府也根據不同時期產學研教育合作發展的不同情況制定了各種的鼓勵政策,但仍存在政策不到位等問題。還需要從整體層面,進一步梳理和統籌產學研教育合作的政策法規,構建起相互協調、互為補充的系統性的產學研教育合作政策體系。尤其是各級政府需要制定符合當地特點的產學研教育合作運行機制,從細節著手,結合本地教育與產業實際發展狀況和創新人才需求為產學研教育合作的運行提供適宜的政策法規環境。
參考文獻:
[1]姜健, 楊寶靈, 姜愛麗, 等. 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內涵與時代特征[J]. 教學研究, 2006, 29(2):107-111.
[2]彭澤君, 彭盼, 徐金燕. 我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發展的理性回歸[J]. 石油教育, 2013, (2):82-83.
[3]謝園園,梅姝娥,仲偉俊.產學研合作行為及模式選擇影響因素的實證研宄[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03):35-43.
[4]岳賢平,李廉水.我國產學研宄合作研究述評[J].商業研究,2009(388):120-124.
[5]崔旭,邢莉.我國產學研合作模式與制約因素[J].科技管理研宄,2010(06):45-47.
[6]王文巖,孫福全,申強.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分類、特征及選擇[J].中國科技論壇,2008(05):37-40.
[7]黃曉陽.關于高職教育就業導向的思考[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114):161-163.
[8]廖克玲.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的實現途徑與就業指導[J].職業教育研究,2006(0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