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五四運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彰顯了獨特的民族特質和稟賦,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將人民精神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全過程,不斷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內容和新活力。
關鍵詞:大學生人民精神;教育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國人民的特質、稟賦不僅鑄就了綿延幾千年發展至今的中華文明,而且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這個影響中國發展進步的主觀精神就是中國人民的人民精神。具體來說,中國人民的人民精神包括由偉大的創造精神,偉大的奮斗精神,偉大的團結精神和偉大的夢想精神組成??倳浀闹v話精準地概括了中國人民精神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精髓,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應盡快將總書記的講話融入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改造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樹立起大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勵大學生發奮學習,早日成才。
一、發揚偉大的創造精神
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明史,悠久的文明蘊含著無數的創造精神的付出和凝聚。近中國近代以來的落后挨打的歷史,充分說明了閉關自守和不思進取的自欺自瞞只會落得挨打和受人凌辱的歷史結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人民發揚了偉大的創造精神,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讓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是在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行動指南。繼承和發揚以”理論聯系實際”為核心的創造精神,就是要求大學生要努力學習先進的理論和先進的思想,在先進的思想和理論的指引下立志成才。同時要不斷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歷史自覺性,主動關心和觀察新時代的一切新變化,利用思想的武器,知識的才氣,奮斗的志氣,年輕的銳氣,來參與各項社會實踐,以期獲得不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歷史業績。
二、發揚偉大的奮斗精神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歷程,我們不僅感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巨大成績,我們還應該看到這個偉大的歷史成績是依靠“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指引下取得的。繼承和發揚以“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為核心的奮斗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又是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人民精神寫照。這個奮斗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而且彌足珍貴,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寶藏。這個精神誕生于烽火連天的革命戰爭歲月,先后產生了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寶庫,更有建設時期產生的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精神寶藏,還有改革開放過程產生的抗洪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汶川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精神財富都一脈相承地體現都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和把握精神傳承的范式,要深入把握精神形成的具體歷史環境,同時注意梳理精神的一脈相承性,更重要的是用自身的思想和行動來證明奮斗對奮斗精神的認可和實踐,做到身體力行和親身示范,讓凝練的精神從書本走進大學生頭腦,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現實,讓奮斗的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熠熠生輝。
三、發揚偉大的團結精神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結著團結的精神。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的利益和福祉為自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敢于站在時代的最前沿,以人民的立場和人民的需要為本,不斷譜寫了歷史的新篇章。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團結精神有了更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必須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強“四個意識”最終的目標是構建一個高度統一高度團結的政黨,沒有這個高度團結的集體,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的新征程就將落空和面對挫折,只有全黨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形成一個強大而堅固的政治堡壘,在未來前進的道路上才能迎風破浪、一往無前。繼承和發揚團結一致的精神,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之路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和成功無疑需要借力團結精神,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團結力的塑造已經成為考驗一個人社會能力的核心指標和核心,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講清團結精神的重要性,同時要指引大學生按照團結精神的要求,去塑造和操練自己的團隊工作能力。同時,針對大學生群體中的極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潮,需要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面幫助大學生認清團結精神的重要性和現實性,同時教會大學生構建團隊的本領和技能。
四、發揚偉大的夢想精神
中國人民敢于尋找和追逐自己的夢想,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中國人民的夢想。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充分說明了夢想的重要性。當前,中國人民離實現這個夢想更加接近,更加能夠鼓舞全體中國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引導大學生認識中國夢的形成,從理論上看,要引導學生看到中國夢形成的歷史脈絡,從五四運動到今天,中國人民尋找和確立中國夢的近百年時間里,無數仁人志士為實現這個夢想付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代價,這個夢想對于中國人民來說彌足珍貴,體現了夢想的珍貴性;要引導大學生把握住中國夢是深深植根于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中的,因此中國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要引導大學生認識到實現中國夢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實現中國夢需要更多有學識有勇氣有奉獻有犧牲的大學生將來的奮斗和努力,最后要引導大學生牢固將自己的個人之夢和中國夢緊密地結合起來,堅定只要奮斗和努力,所有的夢想都會實現。同時,要引導大學生認清,實現中國夢需要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人民來支持和幫助我們實現這個夢想,沒有良好打的外部環境,實現中國夢是缺乏強有力的支撐的。
總之,人民精神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和夢想精神組成一個有機統一體,并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共同成為引領中國人民取得各項勝利的重要精神財富和精神寶藏。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發揮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將精神的財富學習好、運用好和發展好,做好向人民學習和向人民請教的準備。作為高校教師,更應該熟悉和把握精神教育的規律和范式,不斷創新精神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有益嘗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2日,人民網;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7月1日,人民網。
作者簡介:朵娟,1985年生,女,蒙古族,云南昆明人,講師,主要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