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汽車發(fā)動機修理的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在講解發(fā)動機氣缸磨損規(guī)律時,只是把氣缸的磨損規(guī)律硬性地從課本上搬到黑板上,沒有測量、沒有驗證,致學生難學、難懂、不易掌握,針對上述情況,提出應用五步教學法來進行氣缸的測量,通過測量來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實現(xiàn)動中學,學中做,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技能,在測量中分析氣缸磨損的規(guī)律,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合二為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學生易學,教師好教的最佳效果。
關鍵詞:五步教學法;氣缸測量;教學;應用
在汽車修理課程中講授氣缸磨損時,多數(shù)教師往往將氣缸的磨損規(guī)律、磨損的原因、測量方法分開來講,而不是將其合為一個整體;上課時,直接將課本上現(xiàn)有結論硬性地抄到黑板上,然后加以理論上的說明;這樣,教師講起來雖省心,可太空洞,缺乏吸引力,學生聽起來枯燥乏味,抽象、難以理解,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不濃,最后出現(xiàn)老師講老師的,學生玩學生的,考試死記硬背,到頭來學生只會說不會做,或既不會說也不會做,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難以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需要,必須改變,那么如何改變呢?汽修專業(yè)技術教育與傳統(tǒng)的基礎課教育有本質的區(qū)別,專業(yè)技術教育重在技能教育,重在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重在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重在解決實際問題,重在為學生就業(yè)打基礎;而基礎教育重在邏輯思維、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因而在講解氣缸磨損時,應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注重通過動手測量來分析氣缸的摩損原因、規(guī)律,強調的是在動中學,學中做,學后有考核,這樣的教學方法就是五步教學法。五步教學法是在吸收師帶徒和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主要包括老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老師操作訓練)、教師(邊看學生訓練邊指導學生)、教師(一對一考核學生),歸納起來就是講解、示范、模仿、指導、考核五個步驟稱之為五步教學法。氣缸測量的教學,按五步教學來進行,既有教師的講解、示范,又有學生的動手操作,從而能將理論與技能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達到做中學、學中做,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五步教學法的應用條件:
(一)要有與五步教學法匹配的工量具及設備
要應用五步教學法來進行氣缸測量教學,設備、工量具是關鍵。在學校資金允許的情況下,按2-3名學生配備一臺發(fā)動機氣缸體及與發(fā)動機氣缸體同等數(shù)量的千分尺、量缸表、游標卡尺,并將發(fā)動機缸體編號,學生按號分組。在學校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最少配備二臺發(fā)動機氣缸體,教師使用一臺,學生使用一臺。教師在講解、示范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同時與可以跟隨老師完成相同的練習,教師講授內容完后,最后全部設備供學生輪流訓練。如果設備不足,可能會影響到五步教學法的教學效果。
(二)要有與汽修專業(yè)匹配的特色教室
要應用五步教學法來進行氣缸測量教學,具備汽修專業(yè)特色的教室是基礎。在目前的大多數(shù)中等職業(yè)學校中,建蓋教學樓時,沒有考慮到職業(yè)教育的特殊性,即要求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強調的是技能,是動手、動手、再動手;訓練、訓練、再訓練,是人與物的密切聯(lián)系。而是依然按照普通中學的教學規(guī)律,教室僅能用于理論教學,無法將汽修專業(yè)使用的稍大、稍重設備搬到教室中來,客觀上限制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更談不上實施五步教學法教學。因此,要實施五步教學法教學,對教室的最低要求是不僅能容納學生上課,而且能容納部分設備進入教室,如發(fā)動機總成、變速器總成、驅動橋總成等。如果學校條件允許,最好是實習車間里設有教室,教室設在實習車間中,擴展一點就是教室既是車間,車間既是教室;車間里擺有所需汽車設備,讓學生進入教室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專業(yè)氣息,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探索欲望,有一股催人奮進的動力,好比當人們看到埃及的金字塔時,一種探索金字塔是何時建、如何建造、內部結構怎樣、里面藏有什么寶物的求解欲望油然而生。
(三)要有既能動手又能動嘴的“雙師型”教師
應用五步教學法教學硬件是前提,教師是靈魂;教師不僅要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同時要具備熟練的汽車操作技能;不僅要能動嘴,同時也要能動手,這樣的教師在任何時候都能講、能做,能指導學生訓練,并具備中級以上的職業(yè)資格證書,這就是“雙師型”教師。這樣的雙師型教師有別于實習指導教師會做、講不清楚;有別于理論教師會說、難做;這樣的雙師型教師能將理論與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完成技能與理論同步的綜合性五步教學法教學。
二、五步教學法在氣缸測量中的應用過程
(一)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設備、工、量具的準備:
1.準備常用且容易買到的長安462Q型發(fā)動機缸體(或其它缸體)、發(fā)動機支架若干臺(按3名學生配一臺外加一臺教師使用),及鉗桌一張。
2.用游標卡尺測量每一個氣缸體上部一 一缸最上位置并取整數(shù)(﹤0.5歸0;≥0.5加1。如測得62.49則取整數(shù)62mm;如測得62.50則取整數(shù)63mm。這里62 mm、63 mm稱為公稱尺寸)根據(jù)測得的氣缸直徑,選50-75mm規(guī)格的千分尺,數(shù)量與氣缸體數(shù)量相同。
3.準備與缸體同等數(shù)量的量缸表和干凈毛巾。
(二)教師引導學生清洗氣缸體;
用堿溶液做清洗劑,加熱至70-90℃時,將缸體浸煮10-15分鐘后,取出用清水將堿溶液沖洗干凈,然后用壓縮空氣吹干。(注:若無堿水,可用氣油清洗;若發(fā)動機缸體早已清洗過,只需指導學生用毛巾擦拭一遍氣缸即可。)
(三)教師講解、示范裝百分表、選接桿、校尺、校表:
1.如圖(一)所示,將百分表裝入表桿上端,為便于讀數(shù),百分表預壓縮量選為整數(shù),如1mm(即小表指針指在1刻度位置)。同時要求學生模仿老師完成。
2.如圖(一)、(二)所示:根據(jù)游標卡尺測得的氣缸直徑,教師指導學生選擇60-70mm的接桿旋入量缸表的接桿座內并用固定螺母鎖緊。裝好后,將量缸表放入被測氣缸內,觀察接桿在缸內是否會卡滯,若有,應松開螺母,適當縮短接桿的長度,使活動測桿有2mm左右的壓縮行程[1]。
同時要求學生模仿老師完成。
3.如圖(三)所示,1)、校準千分尺:旋轉測力裝置,使螺桿前移,當兩個測砧靠攏50mm長的標準工件時,測力裝置發(fā)出咔咔的聲響,微分套筒的前端應與固定套筒的“0”線對齊,同時微分套筒的“0”線還應與固定套筒的基線對齊,如有誤差,需要進行調整。2)調整方法[2]:(1)、手搖微分套筒,擰松調節(jié)螺母,轉動微分套筒使與固定套筒上的基線對齊,然后旋緊調節(jié)螺母。(2)、用小跨徑扳手插入固定套筒上靠近弓架處的一個小圓孔內,并輕輕向需要調整的方向扳動固定套筒,直到使固定套筒上的基線和微分套筒上的“0” 線對齊為止。同時要求學生模仿老師完成
4.如圖(三)所示,將外徑千分尺調整到所測氣缸的公稱尺寸(本文中取62mm),并用鎖緊機構鎖定千分尺,將千分尺尺架放在虎鉗口之間并輕輕夾緊尺架;百分表
大指針對“0”,使量缸表兩測桿觸頭平正地放在外徑千分尺兩測頭之間,輕微擺動表桿,觀察百分表大指針是否要由順時針轉動掉頭向逆時針轉動,若大指針剛好由順要掉頭向逆時,記下這一刻所對的大指針數(shù)值,設定為“零”點。轉動百分表表盤,將零刻度對準這一位置 。同時要求學生模仿老師完成。
(四)教師講解、示范測量:
1.如圖(四)所示,測量磨損的氣缸時,沿氣缸軸線方向測量上中下不同的三個截面,它們分別是[3]:
1)活塞在上止點時,第一道氣環(huán)對應的缸壁位置(距氣缸上平面10mm處)
截面稱為“Ⅰ”。
2)活塞在中部位置時,活塞裙部對應的缸
壁位置截面稱為“Ⅱ”。
3)活塞在下止點時,最后一道氣環(huán)對應
的缸壁位置(距氣缸下端10mm處)截面稱為“Ⅲ”。
2.要求在每個截面上測兩次,測量方向分別與曲軸“平行”(縱向)和“垂直”(橫向),每次測量只需讀出百分表的讀數(shù),然后將讀數(shù)代入下式:
D=D標+D逆或D=D標-D順
D——氣缸的實際尺寸;D標——外徑千分尺調整到所測氣缸的公稱尺寸
D逆——百分表指針從“零”刻度逆時針轉動的最大刻度
D順——百分表指針從“零”刻度順時針轉動的最大刻度
教師一邊講解一邊示范,并將第一缸的六個直徑測量出來,填入下表中(剩余三個氣缸直徑的測量留給使用這臺設備的小組來完成)。然后示范性地算出第一缸的三個圓度、兩個圓柱度并比較出最大者填入表中。至此,教師的講解、示范工作基本結束,進入學生的模仿(動手操作)、教師的指導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測量,并將各自的結果填入各自的工作頁(與下表類似)中。(表中數(shù)值是通過測量462Q型發(fā)動機缸體獲得的):
3.指導學生分析各自測量的數(shù)據(jù),并按如下模式進行。如果出現(xiàn)與汽車的基本磨損規(guī)律相抵觸的結果,可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找出問題是出在發(fā)動機磨損異常上,還是測量方法、讀數(shù)不正確。從上表數(shù)據(jù)中分析可以得出氣缸的磨損規(guī)律:
1)氣缸在軸線方向的磨損規(guī)律:因有D1 > D 3 >D5(D2 > D 4 >D6),在活塞環(huán)運動的區(qū)間磨損不均勻,磨損成上大下小的倒錐形。
2)氣缸在徑向方向的磨損規(guī)律;因有D1 3)從D1 4)D2>D1、D4>D3、D6>D5,得出氣缸前后壁磨損小于左右兩側的磨損,說明該發(fā)動機活塞無偏缸存在。 5)第一缸和第四缸的直徑較其它二缸大,說明發(fā)動機第一缸和第四缸磨損較嚴重。(在此可向學生提出在汽修廠實際測量發(fā)動機氣缸時需要對所有氣缸都測量嗎?答案是否定的,一般只需測量第一缸和最后一缸即可,為什么?讓學生通過分析自已的測量數(shù)據(jù)及同其他同學的測量數(shù)據(jù)比對來回答) 4.指導學生分析氣缸磨損的原因,聯(lián)系學生所學發(fā)動機構造、金屬材料方面的知識,結合學生各自分析的磨損規(guī)律,分析氣缸磨損的原因。示范如下: (1)氣缸表面磨損成錐形的原因:發(fā)動機工作時,氣缸上部壓力大、溫度高,潤滑差、潤滑油膜易破壞,摩擦磨損大,腐蝕磨損及磨料磨損較嚴重,從而常導致氣缸磨損成上大下小的錐形。 (2)在圓周方向磨損成橢圓形的原因:發(fā)動機工作時,活塞連桿機構在氣缸壁上產生的側壓力,使垂直與曲軸軸線的兩側磨損較大;此外還與發(fā)動機的結構、工作條件、活塞連桿組的裝配不當有關,從而使氣缸徑向磨損成橢圓。 5.指導學生根據(jù)各自測量、計算后的氣缸圓度及圓柱度誤差,確定發(fā)動機是否需要大修[4](大修標準是圓度>0.05mm;圓柱度>0.165 mm),從而確定氣缸的修理尺寸。如上表,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算出氣缸的最大圓度誤差為0.06mm,已超過汽油發(fā)動機極限圓度0.05mm,達到大修標準,需進行鏜缸修理,因而要確定氣缸修理尺寸。修理尺寸按下列公式確定: 修理尺寸=氣缸最大直徑+鏜磨余量(取0.1~0.2mm) 筆者根據(jù)自已所測氣缸的最大磨損直徑是62.33mm,鏜磨余量取0.15mm,修理尺寸=62.33+0.15=62.48,依據(jù)每級加大0.25mm,所測發(fā)動機氣缸應加大至第二級修理尺寸,即62.50mm;查維修資料得知,第二級修理尺寸的上下偏差仍采用標準氣缸尺寸的上下偏差,即上偏差為+0.02mm,下偏差為+0.005mm。 至此,采用五步教學法進行氣缸測量已完成到第四步,剩余最后一步就是在老師的監(jiān)督下進行一對一考核。要求每個學生再從工量具的準備、氣缸的清潔、裝百分表、選接桿、校千分尺、校百分表,最后測量、分析、計算是否需要鏜缸完成一遍,并根據(jù)學生的操作過程是否合規(guī)、結果是否正確,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打分,完成氣缸測量的訓練。 三、五步教學法在氣缸測量中的意義 應用五步教學法教學,教師在講解、示范、模仿、指導、考核中讓理論與實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學生不僅親自動手感受氣缸磨損的存在,變抽象為具體,而且能感受到學習技術的嚴謹性、操作規(guī)律性;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很快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擺脫了傳統(tǒng)的從理論到理論的說教方法,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生愛學,教師愛教的良好氛圍。應用五步教學法教學,學生進入教室就有明確、實在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的,拿著(任務)工作頁去聽老師講,模仿老師做,形成動中學、學中做,不斷提高知識和技能,符合現(xiàn)代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 總之,通過應用五步教學法來進行氣缸的測量,依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分析氣缸磨損的規(guī)律、原因,不是空洞地套用書本上的結論,而是采取先測量、找規(guī)律、找原因、后計算的教學方法,緊密地將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力地擺脫了滿堂灌的疆硬教學方法,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學生良性互動,實現(xiàn)了課堂上學生有事做、要做事,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學習中動手操作;教師在動手做中講解,在講解中示范,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周玉垌,王林。汽車維修質量檢驗員崗位培訓教材。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趙慶鵬。汽車修理與檢測。中國勞動出版社。 [3]鄧正思、馮慶國。汽車修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4]夏平飛。微型汽車構造與維修。人民交通出版社。 作者簡介:顧學梁,男,1968出年生,云南省江川區(qū)人,現(xiàn)就職于云南省玉溪技師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汽修專業(yè)的培養(yǎng)模式、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