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光 楊花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學生朗讀的目的性差,使學生覺得無趣、無味、無收獲而喪失了朗讀的興趣。使朗讀教學目標的實現有了差距。其實,在課堂教學中,只要重視朗讀,采取靈活的朗讀方法,通過多種形式加強朗讀訓練,充分發揮朗讀的效能,便可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實現讀的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對朗讀活動有明確的目的性。
1、朗讀不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全面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課堂教學中的朗讀活動,不僅僅是讀讀課文而已,更重要的是在朗讀過程中要讓學生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從而達到學習鞏固語言文字的目的。因而,課堂教學中的朗讀活動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如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思考理解課文內容;帶著感情朗讀,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等。
2、朗讀不但是培養小學生運用語言的一種能力,而且是提高小學生學習語言的一種方法。課堂教學中通過有目的的朗讀,以提高學生自身語言的表現能力,以規范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染、感受能力。從而使學生在思想上重視朗讀,打消“反正我會讀,多讀少讀一遍無所謂”的態度;實現“讀這一遍一定要比上一遍好”的目標,包括在語音錯誤減少、語調緊緩適度、語言感悟更好、感情色彩更濃等多個層次。有時候,自己體味反復朗讀幾遍的效果;還可以讓同學聽自己的幾次朗讀,指出優劣;條件允許時還可以用錄音的方法。學生有了這種對比提高的興頭,自然就更加有了朗讀文章的興趣。
二、方式上多樣,方法上靈活。
1、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情景選擇適當的朗讀方式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朗讀的方式很多,如:自由朗讀、齊聲朗讀、個別朗讀、分組朗讀、輪讀、接讀、對比讀、分角色讀等。如果在教學中經常運用一、二種朗讀方式,則很可能會使學生覺得單調乏味、甚至厭讀。如果靈活運用,則可以有效地發揮其效能,調動學生朗讀的興趣。一般來說,講授課前自由朗讀學生興趣濃,便于學生的自主性和靈活性;講讀完課文齊聲朗讀能起到整體感知、情感升華的效果;個別朗讀則適應于部分內容的講授中,便于大多數學生動腦探究、思考。如在講授《林?!芬晃臅r,談話引入后,說:“現在,就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領略一下林海的美麗景色吧!”學生自然興趣很高,積極投身于課文的朗讀之中。講讀完成后,讓學生齊聲朗讀課文,使學生在學習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體味那種“美的并不空洞”的感覺,進而感情升華。又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時,就要引導學生在“讀”上下功夫,通過使學生的讀來體味桂林山水的美。如全班同學齊聲朗讀第一自然段后,先讓女生接讀“漓江的水”一部分,再讓男生接讀“桂林的山”一部分,這樣,用不同的語音效果,使學生一方面對讀書有了更高的興趣,另一方面從中體味到水之柔美,山之奇險。又如在讀最后一自然段時,可以用分角色法接讀:男生讀“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女生讀“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男生讀“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上綠樹紅花”,女生接讀“江上竹筏小舟,”男女生齊讀“讓你感覺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這樣的朗讀給學生一種桂林山水爭相媲美、道不盡說不完的感覺,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既體會到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又掌握了抓住景物特點描寫景物特征的方法。
2、可根據課堂教學實際情況安排朗讀。課堂氣氛沉悶時,可以讓學生齊聲朗讀一段內容,以活躍課堂氣氛。課文中有多個人物對話、表現不同人物的思想情感而實現理解課文內容的教學目標時,可以由學生模仿不同人物的語音、或者根據課文內容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可以讓不同的學生讀同一人物的語言來對比體會;有時也可以讓同一學生以不同的語調、語速、讀同一內容來對比體味:如在閱讀《晏子使楚》一文時,可以讓幾個不同的學生讀晏子的話,使學生體會語感,評價哪一種效果好,這樣,既掌握了朗讀的技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適時指導,恰當評價,使學生內心始終有一種提高的欲望。
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經驗積累等多方面的個體差異,使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的內容、情感、語感等方面的表現都存在差異,教師要適時給予具體的指導,使學生掌握一些朗讀的技巧與表達效果的關系,如詞語間的邏輯停頓,輕重音,升降調,速度、節拍等所表現出的朗讀效果,使學生真正有一種試一試的欲望,調動學生自覺朗讀的興趣。有時,針對學生的個別讀,對比讀等個體性活動,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同學評價或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進行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提出改進的方法,并在評價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讀體味,從而激發學生內心深處讀好的愿望,調動學生朗讀的興趣。
總之,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技巧、充分發揮朗讀的效能,使學生從心底愛讀、樂讀,有自覺讀書的意識,才能逐步培養他們朗讀的興趣,實現朗讀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