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人們普遍認識到單靠學校的力量無法高質量地促進學生發展,家庭和學校必須形成有效的合作關系,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正規場所。兩者在育人過程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學生的成長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緊密團結家長,共同塑造優良學習習慣
1.設立家校聯系本,零障礙溝通學業
在學生掌握漢語拼音基礎后,我給每位孩子準備了一個家校聯系本,手把手教他們用漢語拼音記錄每天回去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并和家長達成一致,將這個本子用來家校聯系的本子。除了孩子們在上面記錄作業,我也會根據每天學生的表現情況,適時有選擇性地在家校聯系本上向孩子家長反饋他們的孩子在校的進步與不足。家長也會通過這個家校練習本反饋孩子在家中學習的情況或者問題,也有家長利用家校聯系本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因為有了這個家校聯系本,我能和每位學生家長做到零距離零障礙地溝通孩子的各方面表現情況。
2.重視早讀與晨會課的教育功能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于晨”,從開學報到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家長們協商好共同培養孩子們晨讀的好習慣。在開學一個多月的訓練下,值日班長能夠自覺做來到教室就帶領全體同學朗讀,其他學生能夠自覺進教室迅速整理好書本參與早讀,保證了班級每天早晨書生瑯瑯的氛圍。每天的晨會課,是一天師生互動的開始,不同的晨會課主題,往往會奠定一天生活的基調。
3.養成良好的聽講習慣,抓住課堂40分鐘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主要包括:課前準備(書本擺放和文具整理)和上課聽講。我對學生進行了具體的學習行為訓練。如在訓練學生擺放和整理學具時,把書本文具擺放的位置和一般順序演示給學生看。在訓練學生上課發言舉手時,告訴學生為什么上課發言要先舉手,再進行示范練習,要求人人掌握規范的舉手姿勢,不要站起來。學會傾聽,是掌握新知識重要的一步。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容易受周圍風吹草動的影響,本學期,我著重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要求學生上課時,小手不亂動,眼睛不亂看,小腦袋不亂轉,做到所有學科老師的課堂都能專心聽講。
4.設立值日班長制,使每位學生有集體責任感
為了讓孩子們盡快有主人翁意識,我實行了值日班長制,每日按學號輪當值日班長。這個措施實施后,明顯感覺到學生參與性更強,每個人的能力都有所體現和提高,讓我能挖掘出一批能干的小干部。孩子們的積極性高了,也帶動影響了家長們,只要當天輪到值日的同學,早晨都能早早來到學校,開始一天的“管理工作”。許多父母表示,孩子們經過一年級的第一個學期的值日歷練,變得越來越自信大方,成長蛻變很大。
二、家校合作共同打造書香班級
1.共享好書,共創班級圖書角
在9月入學之際,我和家長們群策群力,羅列出適合一年級閱讀書籍20余本。包含膾炙人口的《神奇校車》系列、卡梅拉系列和中國歷史神話故事等。我們班幾位熱心的家長很快自發組織全班集體購買叢書,由居芃洲爸爸統計數量,王品爸爸統一采購,這樣一來,班級的圖書角很快就建成了。孩子們滿心歡喜徜徉在小小的圖書角,在白天的自主學習時間能夠主動自覺到圖書角借閱書籍翻看,奠定了班級良好的讀書氛圍。一學期下來,孩子們不僅樂于閱讀,也積極主動輪流承擔小小圖書管理員的工作,自覺愛護整理班級圖書,還有部分同學不斷從家里帶來新書到圖書角,充實閱讀書目。
2.創建班級大聲朗讀群
11月下旬,在第一次一年級家長會上,我和家長們共同組建了一個微信群,叫做“大聲朗讀群”。本著自愿的原則,相約每天鼓勵孩子們大聲地將自己閱讀的內容發送到群里共享。在實行的第一天,班級有30多位學生陸續在群里共享自己的朗讀。從一開始的磕磕巴巴、認字困難到后來大部分學生能越來越流利朗讀。兩個月下來,他們的朗讀內容也漸漸有了規律和體系:有的喜歡朗讀《十萬個為什么》向大家分享自然界的奧妙;有的喜歡閱讀童話故事分享有趣和純真美好;有的開始閱讀西游記每天一集內容在群里播報。這小小的微信群不僅僅為每位孩子提供了大聲展示和鍛煉的平臺,同時也為家長、孩子們提供了共享閱讀好書目的平臺,更是讓我便捷地了解自己的學生目前朗讀的水平和閱讀的喜好傾向。
3.家校共育閱讀好習慣
開學以來,我堅持每周午自習,保證學生閱讀時間。鑒于一年級識字量少、閱讀慢的實際情況,我堅持每周在班里讀一到兩本圖書,有時為了吊孩子們胃口,會有意識只讀到一半,剩下的內容讓孩子自己課后去挖掘。在家校聯系本上,我有一個固定的作業是:每天閱讀半小時。在家長們的積極配合下,全班一學期平均閱讀書目20本,學生的識字和朗讀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在共同培育閱讀習慣的過程中,也不乏家長向我訴苦,有的孩子不愛閱讀,或者閱讀中靜下心來的時間不夠。為此,我請教了同組的優秀老教師前輩后,積極和家長共同分析原因,倡導對閱讀困難的學生嘗試親子共讀的方法,在家長的堅持和努力下,孩子自身的成長與改變是有的,這需要我們繼續不斷嘗試創新方法、堅持不懈去培育,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學生一定會有很好的閱讀積淀。
三、家校合作共建個性班級文化氛圍
1.兩次專題主題班會,前期做好家庭預習工作
班會課是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主要渠道,是學生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是班主任針對班級情況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一年級孩子對主題班會認知有限,為了增強班會的教育效果。我會提前告知班會主題,請學生提前找好準備工作。本學期我們班級開展了兩次專題主題班會。第一次主題班會,圍繞中秋節開展了“月圓人團圓”主題班會,提前讓學生回去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在班會當天,學生們準備充分,朗誦出《靜夜思》、《古朗月行》等瑯瑯上口的古詩。第二次主題班會是“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國家公祭日愛國主義教育主題班會。在課上,有的同學積極舉手發言,告訴其他同學說了解的相關歷史。同學們第一次接觸到了我國慘痛的過去,大家紛紛表示很震撼,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主題班會成果顯著,其背后也離不開家長們做的幫助準備工作。
2.邀請父母講堂,共同培育良好行為習慣
為切實提高學生的文明禮儀水平,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理解、寬容、謙讓、誠實的待人態度和莊重大方、熱情友好、談吐文明、講究文明的行為舉止,構建和諧班級文化氛圍。我班本學期開展了“文明禮儀記心中”主題班級文化建設活動。我特別邀請了班里戴凝同學的爸爸,戴爸爸為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有趣的文明禮儀課。課堂上,小朋友們認真聆聽戴爸爸從坐、立、行、蹲、禮貌稱呼、握手等方面講解禮儀要點。同學們不僅認真聽解而且踴躍表達自己的看法。戴爸爸在講解每一項禮儀時都注重選取小朋友作為代表示范禮儀規范動作。同學們能及時將知識在課堂上內化成行為習慣,課堂氛圍活躍而有序。在講到握手的禮儀時,戴爸爸還為小朋友們講述握手禮儀的起源故事,讓孩子們了解為什么握手一定要伸出右手,孩子們在有趣的故事中吸收到禮儀知識,能知其所以然,在快樂的學習中,將每一項文明禮儀牢記于心。
3.鼓勵自發舉辦家庭活動日,共同開發快樂第二課堂
基于我們班部分學生幼兒園就熟悉的情況,家長們之間聯系密切,積極自發組織家庭活動日,在課余時間拉近學生的距離,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在跨年之際,由居芃洲爸爸發起組織,唐彥寧媽媽全程跟蹤報道,我班十多位同學參與“城市生存大挑戰——小鬼當家”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使用量秤、斤兩與價格換算,挑戰任務中學會與人溝通,鍛煉了獨立自主能力,在愉快的活動結束之際,孩子們用自己辛苦一天賺的資金為父母購買紀念品,培育了他們的感恩品質,更讓家長們發現了孩子自身的潛力,幫助家長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