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廷丹
摘要:作為歷史最為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大地各個區域都具有其個性鮮明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趨勢,同樣也正是因為這些別具特色的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才能讓我國燦爛的傳統民間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翻起一個又一個的浪花。劍河縣離貴州省會貴陽往東203公里,是座落在貴州高原的一個普通縣,可是當地苗族同胞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讓人嘆為觀止的民間文化遺產,真可謂是“古來貴黔丈身地,多才多藝世流芳”。
關鍵詞:劍河;民間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134-01
一、前言
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劍河縣地區,一些少數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所創作出的民間文化,源于最根本的勞動與生活,反應著一個民族的基本文化、民俗特征和歷史軌跡。以獨具一格的語言特點和思想感情造就了一首又一首的優良民歌和優良的手工藝,創作出我縣人民共同的珍貴藝術財富,為我國藝術文化寶庫貢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其中,《苗族民歌苗族飛歌》、《剪紙》、《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苗繡》、《苗族民歌多聲部民歌》、《苗族服飾》等6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同時,還另有15個項目被列入黔東南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豐富、多樣的劍河民間文化遺產基本情況與現狀分析
(一)劍河愛情神話敘事長詩——《仰阿莎》
作為我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仰阿莎》,這一故事在黔東南州劍河縣苗族民間流傳,是苗族民間一首愛情神話敘事長詩,千百年來在苗疆大地上傳唱不衰,它被譽為苗族“最美麗的歌”。這首敘事長詩講述了苗族男女老少對美好生活、純真愛情的期盼和渴望,以及直面險境,勇往向上的民族精神氣魄,而也正是這些共同造就了詩中“仰阿莎”這一光輝燦爛的形象。劍河縣文化館工作員一直以來注重走訪《仰阿莎》故事,并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后期整理后,進行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同年審核通過,次年再次獲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自此之后,《仰阿莎》走出劍河地區,逐漸的走進國內各地區各民族人民的心中,以其優秀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流傳在中華大地上。
(二)劍河苗族刺繡
劍河苗族刺繡主要包括錫繡和紅繡,發展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更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其中,苗族錫繡堪稱“世界一絕”,2006年12月,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衣著審美趨勢也越來越國際化,具有民族風格的衣物和飾品的需求逐漸減少,這也就導致苗繡藝人開始逐漸減少。但是以錫繡、紅繡為代表的苗族刺繡,是世界絕無僅有的手工技藝,讓其泯滅在時代的變遷中是對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的褻瀆,因此,當地政府及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對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挖掘和保護
(三)劍河現代民間繪畫
作為劍河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民間奇花”之稱的劍河現代民間繪畫,起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最開始起源于苗族溫泉村,并在發展過程中獲得了多項藝術獎項。苗族溫泉村村民在創作過程中,主要是在經由反復構思后,先在白紙上進行初步描繪,然后將描繪草圖拷貝到正稿畫紙上,此后再經過涂色、勾線等方式完成繪畫制作。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勾線環節內由于使用的是覆蓋力較強的水粉顏料,所以沒有使用與中國工筆畫一樣的繪畫方式,而是采用了先上色后勾線的方式。
(四)劍河苗族多聲部情歌
劍河苗族多聲部情歌屬和聲式二聲部合唱,音樂的演唱多由于本族青年男女戀愛交往、傳達情誼時所使用。具有婉約、輕柔、富有節奏型的特點。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會借助綿長的顫音,拉長音樂音調,使歌曲聽起來更加的如泣如訴、跌蕩綿長,讓人感受到劍河苗族多聲部情歌音樂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同時,這也就導致了歌曲演唱難度較大,對演唱者聲樂技巧要求非常高,只有具有時空和靈魂穿透力版的空靈聲音才能真正將劍河苗族多聲部演唱到位。而也正是借助了這一特點,劍河苗族多聲部情歌曾在“CCTV全國西部民歌電視大賽”,榮獲唱組銅獎,并且被稱為了此次大賽的“重大發現”之一。
三、扎根多樣性,探索劍河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
(一)開展深入普查,對傳承人進行搶救性保護
劍河民間文化遺產是苗族人民更是全國人民珍貴的精神財富,但是在目前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下,以往民間文化所依附的農耕精神和理念已經逐漸被工業化社會所掩蓋,各類民間文化遺產都面臨著消亡的困境。因此,在進行劍河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時,應該以人為本,在民間尋找文化遺產傳承人,同時在以往探尋中可以發現,部分民間文化遺產傳承者已經年事已高,所以必須在此基礎上對傳承人進行“搶救性',保護,借助視頻和音頻等多媒體媒介,進行的全方位記錄工作,并且實現用電子檔、光盤網絡科技進行有機保護,從而確保劍河民間文化遺產可以繼續流傳下去。
(二)加強文化雙向保護,避免文化遺泄
對于苗繡、苗族剪紙、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等民間藝術珍品,在將相關工藝品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將其轉換為市場經濟價值時,劍河相關部門應該頒布規定,即這些工藝文化只能夠給游客進行介紹或展示,而不能進行技術指導工作,更不能對制作方法和制作材料來源進行詳細說明,從而避免劍河民間文化遺產向外遺流和泄漏。始終明確劍河民間藝術珍品從文化價值轉換為經濟價值的根本,還是為了擴大文化影響力,提升劍河民間文化遺產文化價值,推動劍河民間文化遺產在中華非物質文化寶庫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三)建立劍河民間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民歌引入課堂
民間文化遺產在劍河苗族村寨中源源遠流長,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相關工作人員鼓勵我縣群眾共同參與到劍河民間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的建設中來,遵循苗族群眾的意愿,讓劍河民間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是受民眾歡迎和喜愛的文化基地。同時,還可將劍河民歌引入音樂課堂,嘗試在基礎教育階段進行構建劍河特色音樂課堂。讓苗族教師凝聚、篩選出具有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民俗名曲或創建民歌情境,從而加強當地中小學生對劍河苗族多聲部音樂的熟悉程度,利用苗族多聲部音樂教學吸引學生注意,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參與。并借助苗族“游方”、“飛歌”、“酒歌”等,其中,“游方”是本地區男女老少都要參加的傳統歌節,人民相聚在一起,借助音樂傳遞友誼與愛。而“飛歌”是山歌的一類,是勞動人民在勞作休息時,自由抒發內心感情的一種歌曲,一般音樂結構較短,節奏較自由,音調較悠長。這些都具有較強的教育價值,教師可以有所篩選的進行選擇,并將其引入到中小學音樂特色音樂課堂中。
四、結語
隨著國家和社會大眾對于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程度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于民間文化遺產的作用和保護工作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刻,這也就需要文化工作者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拓展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和形式,構建特色化的劍河文化氛圍,傳遞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劍河民間文化遺產帶給人們更加純粹的藝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