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娜
【背景】
現如今,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增大,人們對生存環境與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使得許多父母甚至部分年輕父母缺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白天把孩子送到老師的手中,中午、晚上則依賴托管老師的管理與教育,而作為直接責任人的自己卻因這樣那樣的借口(離異,沒時間,工作忙沒辦法等),白白喪失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問題學生”不斷出現,家庭教育也出現了諸如重物質輕精神、重結果輕過程、重學習輕養成等種種疏漏。
【案例】
開學后不久,一個名叫佳佳(化名)的女孩引起我的注意和好奇:上課低著頭,摳手指,玩文具,自己一個人自得其樂也不招惹前后位的孩子;課后很安靜地站在遠處看別的孩子活動而不參與其中;總是自己一個人上學、放學也不見家長的接送;不是忘記帶課本就是忘記寫作業,叮囑多次卻總不見回應和效果……作為班主任,我覺得不能讓她這樣放任自流,形單影只,尤其對一個純真卻孤單的孩子。
家訪后得知,佳佳的爸爸是公司業務員,經常出差,買許多的玩具和衣服給孩子卻沒時間陪孩子;媽媽經營一家超市,自己忙里忙外,沒工夫照顧孩子,更不用提管理與教育了:在家里佳佳總是自己一個人,電腦是她最親密的玩伴,媽媽偶爾會問“作業寫完了嗎?學習怎么樣?好好學,爸爸媽媽都是為了你”之類的話;假期回老家是她最向往、最快樂的事,因為可以肆無忌憚地瘋玩一個長假。缺少父母監督與關愛的佳佳養成了許多不良習慣:學習一塌糊涂,撒各種各樣的謊欺瞞老師、父母,不愿開口說話,不愿找同學玩,有時間就玩游戲……父母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佳佳的表現,在多次勸說與責罵不見成效后,他們雖然偶爾也有放棄的念頭卻又盼望孩子快點好轉,步入正軌,而在如何讓孩子轉變的問題上卻倍感焦慮,束手無策。
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我毫不客氣地批評了佳佳的父母,孩子現在這種狀態,就是父母的不負責任造成的,總覺得孩子太小,只提供優越的物質,忽略孩子的心理、精神的成長與需求,口口聲聲為了孩子,實則害了孩子。針對父母的情況和佳佳的表現,首先我與佳佳的父母約法三章:父親休息時必須陪孩子,出差期間,要經常給孩子打電話,生活、學習、樂事趣聞無一不是與孩子交流的話題,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媽媽每天要陪孩子吃飯,與孩子一起學習,給孩子檢查作業,與孩子聊天,不能僅是口頭的叮囑,要讓孩子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濃濃關愛;節假日不能把孩子長時間送回老家不聞不問,經常帶孩子出去走走,書店、超市,串門、郊游,都是讓孩子融入外界的方式,豐富孩子生活的同時,增長見識,開闊眼界與心胸。同時,課堂內外,我加大了對佳佳的關注力度,課堂上總是多看她幾眼,多提問幾次;優點表揚鼓勵,缺點委婉批評,讓她知道原因;組織“好友手拉手”學習組讓孩子們幫助她;鼓勵拉攏她參加各種活動;課后讓她幫我做這做那,夸她能干,贈她小紅花;放學后留她在校完成作業或讀書,而后一路閑聊載她回家(我回家的路線經過她家房后),告訴她爸爸媽媽對她的愛,告訴她簡簡單單的道理,告訴她網絡游戲的危害……
日子一天天慢慢溜走,佳佳悄悄地有了改變,學習上有了起色,可以融洽地與其他孩子說笑玩耍,靦腆地幫人做這做那,在校運動會上參加了200米跑獲得了二等獎,樂得孩子興奮了好幾天,問我好多次什么時候還開運動會,更讓我欣喜不已地是佳佳竟然不再迷戀游戲……一切都朝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我真為她高興。佳佳的父母打電話表示感謝并極力想當面道謝時,我宛然拒絕,我只做了守護她時該做的事。但我不知道這種良好狀態能維持多久,當她升級離開這種氛圍,我亦不敢確定她是否能一路積極向上。
【反思】
好的習慣使孩子受益終生,好的素質成就孩子一生。這就需要我們為人師者,須時時處處謹尊職業道德,多愛心,少抱怨,多心平氣和,少狂風暴雨,除了身體力行地“傳道、授業、解惑”,更要不辭勞苦地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優良的道德品質。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主陣地,父母的言行時時處處影響熏陶著孩子。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日夜陪伴的親師密友,不僅要給孩子提供各方面的物質需求,更要時刻關注孩子內心世界的成長需求與精神生活,常交流,勤溝通,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情感后盾。父母須付出時間、精力,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合他們成長的溫馨環境,里面有嘮叨,有批評,有陪伴;給孩子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空間,里面有笑聲,有哭聲,有成長的腳步聲。只有家庭、學校強強聯手,才能共創一個健康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育人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