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新常態”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但也導致了就業結構矛盾等問題,經濟新常態為大學生就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首先提出了經濟新常態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分析了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新形勢及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提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策略和基本措施。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大學生就業;對策
近幾年,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數在不停的上升,導致畢業生人數也在不停的翻倍。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今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導致了就業崗位的減少,失業率增加等問題,使畢業生就業面臨更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從高校、大學生自身及用人單位三方面來分析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同時找出相應的策略方法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1. 經濟新常態的概述
1.1 經濟新常態的理解
美國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最早提到“新常態”這個名詞,它用來解釋2008年西方的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全球的經濟運行所達到的一種穩定的狀態。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的視察過程中首次提到了“新常態”這個名詞。經濟在經歷高速發展的過程之后,會展現出一種比較平穩的狀態,即是經濟新常態。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停滯性通貨危機出現同時對主動研究開發的要求有所提高。
1.2 經濟新常態的特征
(1)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放緩。我國GDP增長速度下降,但與世界其他的國家作比較,我國的經濟增速還是處于領先的地位。(2)產業結構由外延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將通過對產業構成、管理方法的升級,利用科技進行生產,將經濟結構由外延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3) 要素驅動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創新驅動方面,大量興起的電商、互聯網企業利用科技創新來改變傳統企業的運營模式。
2 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面臨新形勢
2.1 經濟增速減緩導致就業崗位減少
隨著我國適齡勞動人口供應趨緊和土地、原材料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致使部分產業向生產要素成本較低的地區進行轉移,經濟增速較慢,那么對勞動力需求就會變少,就業崗位變少,導致就業水平較低,失業人口就會增加。
2.2 經濟結構調整導致失業率上升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不斷進行升級調整,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經濟結構的調整會引起“結構性失業”帶來企業的倒閉,大量勞動者將會面臨失業的壓力,導致剛畢業大學難以就業和低水平就業者易于失業。
2.3 創新和創業成為就業的新突破口
經濟新常態下,創新成為刺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電商和互聯網企業的快速成長,政府出臺了簡政放權政策來解決創業者籌集資金難,審批過程麻煩等問題。大大降低了創業者的創業難度,同時也減輕了就業者就業壓力。
3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3.1 學校的教育與市場需求脫節
(1) 專業設置不合理。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需求,從而使結構性失業更加嚴峻。(2)缺乏對大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高等院校還不夠重視對在校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培養,同時對于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也不合理。(3)就業服務體系不健全。高校的就業服務體系沒能根據市場的特點來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對用人單位的人才需要不夠清楚,缺乏正確的理念和邏輯來進行科學的就業指導服務。
3.2 大學生自身因素
(1)就業觀念不合理。許多大學生高估自身的能力,一味追求高薪水、工作氛圍好、福利好等工作,不情愿從基層做起。從而使得大學生就業面變窄,就業競爭加劇。(2) 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目前大學生普遍專業能力不強,在大學期間只重視理論課程學習,而行動能力、動手能力、團隊協作、社交能力缺乏,導致學生很難勝任企業的崗位需求,造成就業難。
3.3 用人單位因素
隨著大學生數量、學歷層次的不斷提高,企業對大學生有一些不合理要求。(1)“就業歧視”問題嚴重。一些企業帶有色眼鏡去看待畢業生,他們關注大學生的畢業院校和戶口所在地,為畢業生就業帶來困擾,導致大量就業者選擇離職。(2)缺少崗位培訓和晉升機制。部分用人單位完成招聘后并未對就業者進行系統的崗位培訓。
4 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分析
4.1 高校方面
(1)科學規劃專業的設置。高校可以從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等各個方面來進行改革,根據當前的經濟發展來進行科學規劃,加強對大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2) 提高大學生就業意識。高校應該與企業建立密切的聯系,為大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實習機會,開設職業規劃課程來提高大學生擇業意識,制定一份詳盡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書。(3)強化就業指導和服務。學校要做好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并密切關注還沒找到工作的在校大學生工作問題,為他們尋找就業機會同時要做好心理安慰工作,適當緩解他們的就業壓力和急躁情緒。
4.2 大學生方面
(1)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經濟新常態下,畢業生要端正自我的就業觀念。大學生應該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礎上進行職業的選擇,要踏踏實實的從基層崗位做起,不能好高騖遠。新常態下創新創業成為新突破口,大學生要主動創業,勇于通過創業來實現自我的價值。(2)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經濟新常態下,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劇,市場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生要不斷的通過學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自我的綜合素質,使自己成為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緊缺型和創新型人才。
4.3 用人單位方面
促進公平競爭的就業機制。部分用人單位會片面的追求高學歷,畢業生的外貌和戶口所在地都會成為畢業生就業的攔路虎,這些都導致了就業歧視的出現。企業應該建立公平合理的就業競爭機制,看重畢業生的能力而不止是外在條件。
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能夠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企業要對崗位進行明確的晉升路徑設計,同時要根據員工個人的職業目標來為其設計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員工對未來工作充滿希望,并愿意長期在此公司發展,從而實現人生的目標。
新常態下,經濟增速變緩、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要素驅動的轉變都對我國的就業形勢和發展趨勢產生影響。經濟增速變緩導致的就業崗位減少、經濟結構調整導致的失業率上升和創新成為就業的新突破口都是我國就業面臨的新形勢。本文分別從高校、大學生自身及企業來詳細的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最后根據這些原因又分別提出相應對策和基本措施,希望能給畢業生就業提供有意義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王曉彬.經濟新常態下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2]李慧.淺析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對策[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4):28.
[3]張占斌.中國經濟爬坡過坎“破”與“立”[J].人民論壇,2014,(12):58-60.
[4]張婧.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關系[J].商場現代化,2010,(14):99-99.
作者簡介:胡俊俊(1991-),男,漢族,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