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的不斷提高,人們愈發注重“工匠精神”,因此,高職院校在教育方面,需著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在培養的渠道方面,應當具備專業的工匠精神,將目標視為工匠的靈魂,將興趣視為工匠精神的動能,將學徒制當作工匠精神的核心,通過思想政治的補充,令高職院校學生成為極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匠精神的專業化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引言: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占據較大的部分,將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生產、建設以及服務第一線的技能型人才視為培養目標。依照高職教育的特征,在高職院校進行工匠精神教育,打造具備工匠素質的人才,對國家執行制造業強國戰略、打造創新型國家等方面,具備較大的意義。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打造標準建設型以及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途徑,應當與高職教育特征相融合,積極融入到高職人才培養活動中。所以,將工匠精神滲透到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極具意義。
一、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作用
1、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需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作為核心
高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課程制定、課程內容中具有較高的統一性,兩者均具備思想性與實踐性,均重視思想道德素養與個體道德的建立。
思想政治教育著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勇于執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工匠精神理念對學生職業素養與道德品質給予了較高的標準。建立工匠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具有貢獻社會、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理念。從而不難看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程,也成為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方式。在培養時,應當具備大思政理念,有效協調所有育人部門相互間的關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構成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整體性。開設一些專題性工匠精神培養課程,通過討論或辯論的方式,讓學生在理論課中知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1]。
2、在全社會建立勞動光榮的意識
積極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令全民將正確的價值觀作為方向的指引,將八榮八恥作為道德標準,讓人們具備勞動光榮的意識,建立愛崗敬業的優質品德。
只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才能夠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這一切均需通過勞動以及勞動者給予創造。所以,不論身處哪一時代,都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者,注重展現工人階級與勞動群眾的核心力量。
所以,在強化工匠精神培養的狀態下,需改變人們對勞動的認知,提升技術工作人員的社會位置,具備職業尊嚴,在社會構成尊重勞動、尊重社會的健康環境。從而,才能夠更好地傳承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結合途徑
1、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意識
當前,所有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重視培養高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太過重視理論中的教學而欠缺實踐教學乃至職業技能教學。更加欠缺對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專業技能方面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需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意識,結合適合時代性的知識與技能教學。在培養思想政治時,也需擴大對工匠精神專業技能的培養。特別在學生入校初期,由于價值理念并不成熟,因此在進行工匠精神的教育時,能夠有利于學生進行正確的職業規劃,認真研討技能,加強心理素質。
2、強化課程的分析,創建完成個性化課程融合體系
學生獲得知識最關鍵的還需透過教師的傳授,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需建立相應的融合性課程,傳授更多的理論知識,由于理論能夠指導實踐,并且實踐也可以檢驗理論。所以在教授理論知識時,還需開設相應的實踐課程,進行模擬創新實踐,讓學生能夠動手操作,從而有利于創新能力的發展。并且,還需對相應教師給予培訓,教師屬于教書育人的主體,只有培育出創新能力較強的師資團隊,才能夠打造出真正具備創新素養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則需將教書育人與實踐育人相融合,所以急需創建完善的實踐課程體系。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指引學生知行合一,思想教育自身與工匠精神則有諸多融合點,所以強化兩者課程體系的結合也較為簡單,在思政教育中依照理論知識,加強職業理念,提高高職學生的總體素養[2]。
3、重視繼承傳統,不斷創新
工匠精神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極為優秀的部分。工匠精神將道德精神作為主要方面,追尋品質,注重師徒傳承。師徒需一同生活并學習,所以在教學時應當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結合。師傅應當具備精益求精的態度,從而才能傳授給學生精湛的技藝,并且需嚴格規范學生的道德標準。所以在當前高職課堂中,應當傳授給學生有效的工匠精神,繼承優秀的傳統,也需依照時代發展所需增加時代內容。思政課堂的傳授需依照教學過程融合民族精神以及傳統道德,將學生培養成德藝雙馨的優秀人才,有利于技能與品質的完美結合。
結束語:綜上所述,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需通過學生的專業、目標、學徒制、思想政治理論課等方式給予教育,強化工匠精神培養的供給側改革程度,提升學生對學習的熱情,為打造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貢獻新鮮的血液。
參考文獻:
[1]莊群華.培育工匠精神:高職院校的應為與可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1-95.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導刊.2017.(1):31-34.
作者簡介;徐阿麗,女,1979.6,長沙,政工師,湖南外貿職業學院 繼續教育與國際合作學院副院長,本科,思想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