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陽
摘要:魯迅的作品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邃的思想內涵與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了一代代中學生,對于他們提升思想認識水平,培養語言與寫作能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從初中語文部編本教材中收錄魯迅作品情況的分析以及對于教材中魯迅作品重新解讀的思考這兩個方面展開,對于魯迅作品的最新調整做一個較為深入的分析,進而對教材中魯迅作品的重新解讀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魯迅作品;初中語文教材;作品選錄;作品解讀
1 初中語文部編本教材收錄魯迅作品情況的分析
新編初中語文教材堅持以“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相結合的方式編排教材內容,“語文素養”重在聽、說、讀、寫基本知識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選文的思想性,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以文化人。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錄魯迅作品也貫徹了這兩點,選取了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以及文中富涵人文精神的作品。接下來將對于最新的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的選錄情況做一個較為深入的分析。
圖1.1 2017年前后人教版初中與部編本教材收錄魯迅作品篇目的情況
從2017年9月開始,全國中小學統一使用“部編本教材”,即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從圖1.1可以看出,魯迅作品的收錄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風箏》和《雪》被刪除,同時作品的年級分布情況也發生了變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以前的七下被移到了七上,《阿長與<山海經>》從原來的八上被移到了七下,《藤野先生》從之前的八下被移到了八上,《社戲》從開始的七下被移到了八下。
如何選錄魯迅作品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編著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因為每一次調整,社會與大眾都有會自己的解讀與意見,承受著很大的社會輿論壓力。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選錄要考慮到作品的適宜性。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社戲》便考慮到了這些問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出現了一個不一樣的魯迅,這篇文章寫出了一種童趣與幽默,在一定程度上是適合七上的孩子學習的,而且本文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充滿樂趣的兒童樂園,對于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也是值得學生品味與學習的。在《阿長與<山海經>》中,學生可以感受到魯迅為長媽媽祈禱,是深含著他的愛的,是對生命的養育者的愛,也是對社會底層不幸者的愛。而對于七下的孩子而言,是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年紀,學習并懂得這種愛對于他們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教會他們去愛人。在《藤野先生》中,魯迅通過懷念藤野先生,高度贊揚了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性格和正直與高尚的品質,也寫出了魯迅的愛國思想以及與帝國主義斗爭的戰斗精神。對于八上的孩子而言,在他們人生觀正在形成的時候,讓孩子學習他人高尚的品格以及懂得熱愛自己的國家,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社戲》一文中,展現了一個輕松而舒展、沉靜而柔和、和諧而充滿情趣的境界,但同時也寫出了魯迅心靈世界的另外一個方面,一個緊張而壓抑、焦躁而粗糙、被扭曲與受傷、充滿了痛苦的靈魂,這一部分的理解對于之前七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存在困難的。但此文語言生動簡練,富于表現力,適合學生賞析并學習。由此可以看出這三篇文章是符合課程標準的,此次調整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在對魯迅的哪些作品應該選編進入初中語文教材時,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第一,著眼于魯迅作品的自身特點,選取一些最能夠代表魯迅思想的作品;第二,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各個年齡階段中學生的心理接受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初中階段可以多選取一些相對明朗的文字,比如魯迅關于生命、關于愛和美的感悟的文字,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的特點,來選取篇目;最后要考慮到社會背景對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的導向。將這三者結合起來,仔細思考初中語文教材應該選編哪些魯迅作品,魯迅不同的作品應該適合哪一個年級的學習,同時還要考慮作品是否契合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語文教材選錄魯迅作品是十分謹慎與仔細的工作,是要建立在大量的科學調查的結論之上的。在關注魯迅文章的選錄上,大眾也應該要從中學語文教育本身和教學實際出發,而不只是糾結于數量上的變化。
2 對于教材中魯迅作品重新解讀的思考
其實現在導致中學生與魯迅的疏離,學生害怕周樹人,是有更加復雜、深刻的原因的。關于魯迅的作品,現在大多數教師的講解方法就是一味的灌輸學生,把他們束縛在了一個固定的模板化思維當中。教育專家洪劬頡說,很多教師受教學參考書的影響太深,文中一些常識性的觀點甚至會被“矯枉過正”。這是源于解放后學術界對于魯迅一直存在著“過度解讀”的問題,這樣對于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學生一聽到是魯迅的文章就會下意識地覺得難。洪劬頡主張在教學中要從作品出發,給學生還原一個真實的、走下神壇的周樹人,而不是一味的拿教參做模板。
舉個例子,《祝福》中對于魯四老爺書房的描寫,有這樣一段,“極分明的顯出壁上掛著的朱拓的大‘壽字,陳摶老祖寫的,一邊的對聯已經脫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長桌上,一邊的還在,道是‘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教參通常的解讀是,這對聯上的字象征了魯四老爺封建衛道士的形象,而洪劬頡則認為,“事理通達心氣和平”這句話并不能如此簡單的理解,教參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由于刻板的課堂解讀,導致了魯迅在中學生心中的刻板印象。如何對語文教材中的魯迅作品做一個全新的解讀,這是一件有意義有價值而且很有必要的事情。要解讀好教材,確定教學目標,首先必須要研讀課程標準。2017年普通語文課程標準核心素養將語文課程定義為“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指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作者的語言表達的方式,從而讓學生學習并能夠運用到自己的言語表達中,能夠更好的表情達意。“實踐性”是指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能夠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充分的練習。對課程標準進行研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更好的解讀教材。
而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學習魯迅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魯迅。有人說,魯迅離我們的時代很遙遠,現在的學生是不能理解的,但是李白杜甫更是遙遠,我們的課本中也總有他們的作品。因為他們是中華文化長河中閃耀的存在,他們的作品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符號。王國維先生曾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學”,而魯迅則代表了這一個時代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所以學習魯迅作品,認識魯迅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除了教好課本中的課文,還應該引導學生課外多讀一些魯迅的作品,特別是中高年級的學生,部編本語文新教材的一個特點就是倡導學生要進行課外閱讀。溫儒敏教授說:“現在語文教學的問題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只讀教材、教輔,很少讀課外書,語文素養無從談起。”他說:“整個教材,課文數量是有所減少的,但是衍生閱讀的量大增,就是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所以學魯迅的作品,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第三,在教學中要啟發學生思考。魯迅的文章內容是很深邃、雋永的,需要細細去思考體會。有些內容不是一兩個解釋就可以準確把握的,會有多種解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先下結論,而應引導學生多思考,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體會,引導學生各抒己見,這樣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魯迅的作品、魯迅的思想。
魯迅的作品是伴人成長的,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已經為人父母,魯迅的作品早已成為了一代代中國人對于學生時代的回憶,成為了一個無法磨滅的特殊符號。隨著年齡的增長,每次重看魯迅的文章,都會收獲新的東西,對文章也會有新的解讀。魯迅文章的思想性深刻性在于他的作品能夠與每個時代的現實狀況有所相通,這也是魯迅的文章能夠陪伴一代代學生成長而不被淘汰的原因所在。正如錢理群教授所說:“魯迅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文學領域,他的作品還能鼓勵人們對社會進行反省,即便現在閱讀魯迅的作品,都能受到強烈的啟發。”
參考文獻:
[1]王富仁,金立群.如何看待語文課本中的魯迅作品——王富仁教授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17):4-5.
[2]錢理群,王富仁,孫紹振.解讀語文[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