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錢明
摘要:課堂教學要體現教與學的結合,知與能的統一,要符合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結構、認識結構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結構,變課堂教學結構的秩序“靈活化”和“多樣化”,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的目的。
關鍵詞:改進;提高;優化;語文課堂
教學活動是一項創造性的勞動,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就是應把優化課堂教學方法,追求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作為自己工作的永恒目標。優化課堂教學是個大課題,大家都在實驗和探索,在嘗試中我談幾點不成熟的做法。
一、優化課堂提問,提高語言訓練實效。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面對面交流的一種方式。然而有些提問并不能真正提高語言訓練的實效,目前課堂教學中盛行的“一問一答式”的提問,雖占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但是訓練效果不佳。所以說,設計好課堂的提問,可以誘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深入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內涵,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證明,課堂實效非常明顯。
1、課堂提問要注意多向性,讓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訓練過程。
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一人主宰課堂提問,學生被動應答的現象具有普遍性,有的教師讀完一段課文,一個接一個問題提問,讓學生匆忙從課文中尋找片言只語作答案,這種提問,既不利于落實語言訓練,又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課堂提問時注意課堂提問的多向性,在課堂提問中可以是教師向學生發問,也可以是學生向教師質疑,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質疑,通過多方面的課堂提問,讓多體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與語言訓練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大面積的提高課堂語言訓練的實效。
2、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有助于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同步發展。
課堂提問瑣碎,不利于學生語言和思維的同步發展,學生在課文中都能找到現成答案,缺乏啟發性和思維價值,這樣既浪費了語言訓練的時間,又嚴重壓抑了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為了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我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努力在啟發性上下功夫。
例如在學習《綠色的辦公室》一文時,先讓學生自學,畫出描寫列寧辦公室樣子的句子,頭頂是藍色的天空,地板是碧綠的草地,一截樹樁是列寧辦公室的椅子,樹樁后面有一個“人”字形草棚,草蓋得厚厚的,只容得下一個人躺在里面,那時列寧究竟有沒有辦公室?課題“綠色的辦公室”為什么要加上引號,然后要求學生再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又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課時,提問:從全文內容來看,應是諸葛亮騙曹軍箭,為什么卻說是“借箭”呢?假如周瑜陷害諸葛亮陰謀得逞,后果將會怎樣呢?類似這種有一定啟發性和思維價值的問題,學生不經過潛心閱讀和積極思考是無法回答的,學生正是在這種潛心閱讀積極思考中深入理解語言的,由此可見,富有啟發性的提問,能促進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
二、改進舊式的課堂教學結構,形成整體優化。
教師不僅要好好的上課,更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得徹底改革舊式的教學結構,就要改變那種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考學生背的教學方式,變單向的課堂教學為師生共同參與的雙向活動,在教學中我總結出以下幾種課堂教學模式,如:
1整體性結構
從學生的認識規律,從整體系統觀念出發,先整體認讀課文內容,對課文有初步的整體形象,再深入各段細讀,列出關鍵句或中心段,并以此為線索理解課文各部分的內容,然后把各部分的內容連起來,在全面把握課文內容,找出內在的聯系概括主要內容或中心思想。
2 變細序性結構
即利用遷移原理,采取逆向指導的方法安排教學活動,這種結構的主要做法是抓住關鍵,抽出課文的一部分,或某一段講讀分析,重點理解。這種結構的形式有這么幾種:
以段帶篇式:這類課文,一般可突出講讀過渡段或重點段,以對此段的理解,延伸到對其他段落的理解,如《難忘的潑水節》,抓住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周總理來了!”它道出周總理與傣族人民之間的關系,進而聯系上下文,感受周總理與他們一起過潑水節的幸福與快樂。
中心先行式:有些課文比較淺顯,可先引導學生概括中心思想,然后講讀分析課文是怎樣表現中心的。如學習《最大的 “書”》這篇文章,學生通過閱讀知道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教師可根據這個中心要求學生著重看課文是怎樣具體表現這個主題的。
題目擴展式:不少課文的題目本身就告訴了我們大體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對題目的理解進行補充或就題目提出的問題,教者按步驟解決這些問題。如《三個兒子》一文,只要引導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明明有三個兒子同時在眼前,為什么老爺爺說指看到一個兒子”這一問題讓孩子讀書討論就可以了,從而一步步地體會孝敬父母的大道理。
總之,課堂教學要體現教與學的結合,知與能的統一,要符合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結構、認識結構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結構,變課堂教學結構的秩序“靈活化”和“多樣化”,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