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懷玉
摘要:思想品德課程是小學學科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對小學生的思想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形成具有積極意義,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因此該門課程在小學教育階段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重視,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活動中,體現了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這樣的舉措符合生本教育理念,也符合小學生的成長需求,因此本研究將重點分析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進行滲透的必要性,旨在提升小學思想品德學科教學質量,為小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基。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措施
引言:
現代教育理念提倡促進學生的全面、均衡發展,在學科教學活動中我們重點關注學生的素質能力培養。在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豐富了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內容,在引導學生樹立良好道德品質的同時也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機制,這是促進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的第一步。
一、利用榜樣作用、引導學生轉變行為
小學生對教師和同伴的行為會進行模仿,這為榜樣教學方法的應用提供了便利,因此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活動中,教師也要注意應用榜樣作用為學生的行為轉變提供良好示范。這樣示范可以是同學、老師,也可以是榜樣人物。學生通過對榜眼的模仿,能夠合理規范自身行為,解除心理障礙,實現良好心理品質的建立。例如,在《我不膽小》的課時教學中,我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抗戰英雄的事跡,引導學生學習抗戰英雄的良好品質,如董存瑞炸碉堡,只有革命前輩勇于犧牲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如果大家的膽小、畏懼則我們就不會有革命的勝利。然后我還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觸摸猜物”的游戲,也就是在不透明的箱子中放置物體,讓學生利用觸摸方式感知物理名稱,很多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就懼怕未知物體,這時候我主動做示范,將手伸進箱子并形容物體的觸感和形狀,學生看到我的行為也爭先恐后參與進來,榜樣作用十分明顯。
二、交流討論,開展合作學習
討論是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以及和諧交流,教師要注重為學生創設安全、開放、接納、包容、自由以及平等的討論氛圍,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真誠表達個人的想法,與教師和同學分享自己的觀念,并且在交流中進行啟發和反思。教師可以在思品課堂中,以配對交談、腦力激蕩、小組討論以及全班辯論的形式開展交流討論活動,而由于小學生的思維尚未成熟、心理素質相對脆弱,教師要注重交流氣氛的和諧與安全,在良好的氛圍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1]。例如,在學習《面對欺負和威脅》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全班討論的形式,對這一問題進行交流。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在面對欺負和威脅時候的做法,并且通過討論幫助學生形成不畏強權的思想,以討論為切入點,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多元化應用
(一)明理法
明理法就是指對于學生的基本道德認識的培養,即學生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與觀念[2]。例如,在《講信用》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曾子殺豬》的視頻播放,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信用的重要性。
(二)陶冶法
陶冶法就是指教師通過對教育情境的創設以及對良好的班風、校風的發揚為學生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的方法[3]。例如,教師想要教育學生進行情緒控制,可以在課前播放一段關于吵架的視頻,引導學生討論:吵架這件事好不好?為什么?通過討論,學生得出答案,諸如經常生氣對身體不好,也會影響與別人的關系。由于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因此與他人的人際關系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小學生的心理狀態,因此這種控制情緒的心理教學對于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三)示范法
小學生的行為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很大程度上受教師、家長、同學的影響[4]。小學生在學校對教師的行為模仿較多,通過模仿教師的行為方式,然后將其內化為心理品質。因此,示范法在小學思想品德的心理教育滲透就具有重要意義了。
例如,在《勞動不分貴賤》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不應僅僅立足于對課本內容的講授,更應帶學生去現實中切實體驗普通勞動者的艱辛,可以從學生的家人著手,也可以帶學生走進普通社會勞動者的工作中去,如帶學生定期到居委會進行衛生打掃、參加敬老等義務勞動。
四、社會實踐,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需要教師的課堂引導,同時還需要學生在社會中通過實踐而獲得。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社會接觸不多,因此,教師要通過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以及社會活動對學生的素質品德進行磨煉和培養,促使學生成為一名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在小學階段,學生心理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直率并且純真,具有較大的可塑空間,是心理素質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注重在社會實踐中對學生人格以及道德的開發,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針對一些當前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狀,對學生開展針對性教育,然后組織帶領學生在社會中進行實踐,進而幫助學生掌握生活規則。例如,在學習《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這節課的時候,教師要針對學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見的一些危險進行總結,然后組織學生到社會中進行實踐:在過馬路的時候,教師要告誡學生,只有看見綠燈才能通過,保證自己不受到傷害;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不能隨便和陌生人說話,接受陌生人的食物或者玩具,更不能隨便與陌生人走;在家庭中,不能隨意觸碰電源等。
結束語:
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可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小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合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思想品德教學質量,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實現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沈衛玲.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怎樣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課程(小學),2016,04:32.
[2]徐小紅.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之策略[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5,09:279.
[3]滕燕.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策略探析[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06:88.
[4]王琳琳.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6,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