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明
摘要: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民族的未來,然而現狀不容樂觀,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呈現出低年齡化、多集中在侵財、傷人領域,后果嚴重、情節惡劣,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必須常抓不懈。
關鍵詞: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矯正
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率不斷上升,已成為我國甚至世界各國刑事犯罪的一大特點,據有關資料反映青少年犯罪總數占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同時青少年違法犯罪呈現出日趨低齡化、多集中在侵財、傷人領域,后果嚴重、情節惡劣。據報道2015年10月18日湖南邵陽市邵東縣新廉小學殘忍劫殺女教師李某云的3名未成年學生中最大的年僅13歲,這三名未成年學生年齡之小、手段之殘忍、性質之惡劣、后果之嚴重,令人咋舌,甚至不少專家、學者呼吁修改刑法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因此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任重道遠。然而眾所周知,未成年人出現違法犯罪行為一般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上出現了某些行為偏差、沒得到有效糾正,然后習慣成自然,一步一步滑向違法犯罪。因此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應首先重視未成年人的偏差行為的糾正,也就是不良行為的矯正,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落到實處。
一、常見的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表現
不良行為是指在錯誤的思想觀念支配下違反社會道德規范,損害或容易損害社會、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問題行為。研究表明,13至17歲是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高發期,他們或沉迷網吧、夜不歸宿或游手好閑、惹是生非、或曠課逃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條的規定,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為:(一)曠課、夜不歸宿;(二)攜帶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毆、辱罵他人;(四)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五)偷竊、故意毀壞財物;(六)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七)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制品、讀物等;(八)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九)其他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第三十四條下列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為“嚴重不良行為”:(一)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二)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三)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四)傳播淫穢的讀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進行淫亂或者色情、賣淫活動;(六)多次偷竊;(七)參與賭博,屢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未成年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對其行為我們應加強分析、鑒別,才能有的放矢,糾正其不良行為,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二、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形成原因
要矯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就應該分析其形成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之所以13至17歲是高發期,主要是由于這個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身心處于過渡期、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失當以及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造成的。
1、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心理的原因 進入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具有極強的可塑性,成人感的出現使他們獨立地學習他們認同的社會行為方式,接受他們認同價值觀念,渴望獨立、渴望走向社會,但由于他們認識能力的局限、加上較差的自控力,極易沾染社會惡習而成為問題人。
2、學校教育失當的原因 學校教育對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影響.但我國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的應試教育局面依然沒有改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使許多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心理危機重重;理想、信念教育的不到位……學校教育的不足與失當,使一些有偏差行為的學生得不到及時矯正、放任自流甚至被逐出學校,成為社會穩定的隱患。
3、家庭教育的不足與失當 家庭是我們生活的避風港,是未成年人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失當的家庭教育、淪落的家庭道德、家庭的殘缺不全是未成年人形成不良行為的重要原因。2002年發生在北京海淀區被媒體稱為“互聯網的世紀之痛”的藍極速網吧縱火案的四個未成年肇事者他們多來自破碎的家庭。正所謂:“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
4、社會的不良影響 社會的管理不到位等也是未成年人不良人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如對網絡監管的不到位,雖然網絡的方便、快捷不容置疑,但同時也對未成年人帶來的負面影響有目共睹。我國法律法規中都明確規定禁止傳播有色情、暴力的內容,但現實生活中,未成年人隨時都可以看到傳媒中的色情、暴力鏡頭。執法部門應加強對黃、賭、毒、假的打擊,加強普法教育,落實法治進課堂、進學生。
三、矯正未成年人不良行為,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矯正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矯正未成年人不良行為,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是我們全社會的責任,應學校、家庭、社會多管齊下,協調一致,共同努力。
1、加強對未成年人全方位的正面教育 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需要社會規范內化為社會成員的心理認同和行為方式。未成年人由于認識能力、明辨是非能力的局限,需要用正面的教育、先進的事跡去引導、鼓勵,而不是大講大談社會的不足、社會問題去吸引他們。
2、切實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 從不少未成年人犯罪后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犯罪應受刑罰制裁的情況可以看出:在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很欠缺的,教材中幾乎沒有法制教育的內容。從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現狀來看,加強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特別是未成年人常易犯之罪的教育是刻不容緩,使其知法明罪,從而守法,意義非同小可。
3、切實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心理支配行為,不健康的心理產生不良行為。沖動,自制能力較差、偏執、孤僻、自我封閉等都是未成年人常見的不良心理。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強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識,才能提高他們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能力,才能從根本上矯正未成年人不良行為,促進未成年人年人健康成長
4、落實家庭教育,培養健康家庭 失當的家庭教育、淪落的家庭道德、家庭的殘缺不全是未成年人形成不良行為甚至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開展對未成年人的父母進行責任、道德、家庭教育方法等內容的培訓、教育,促進家庭健康,有助于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5、加強社會管理,把對未成年人的監管、保護落到實處 在實際生活中,對未成年人的監管、保護是做得很不夠的,相關規定沒有落到實處,如“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經營單位不得接納未成年人進入營業場所”的規定,但網吧中絕大多數是未成年人;又如“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經營者應當在顯著位置設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的標志”地規定,但規定被束之高閣,有人曾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吸煙的孩子不一定都犯罪,但是犯罪的孩子幾乎都吸煙”。對未成年人的監管、保護是多方面的,這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參考資料:
[1]《法制文粹報》 2006年5月22日第19版
[2]楊穎秀主編 《教育法學》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