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潔 呂小燁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觀察活動是最為常見的科學教育活動。在實施的過程有些老師組織的觀察活動能讓幼兒獲得豐富的知識經驗,而有的老師組織的活動幼兒的收獲卻很少,甚至對活動不感興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老師們對觀察活動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指導方法的選擇與使用受到了傳統教學觀的影響,使之產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若想組織好一節觀察活動,教師首先要從理論層面正確了解觀察活動的內涵及意義,而后從實踐層面修正自己的教學觀,探尋適宜的指導策略。
一、觀察及觀察活動的內涵
觀察一詞在很多領域中都被提到,例如自然科學中提到觀察,指的是人們在自然發生的條件下對自然現象進行考察的一種基本科學方法。心理學中提到觀察,指的是人的感官在大腦指導下進行的有意識、有組織的感知活動。雖然在不同領域中的提法不同,但觀察實質上是指從一定的目的和任務出發,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地感知某種對象的過程,是知覺的高級形態。觀察的過程首先離不開感官的接觸。其次還需要思維、言語等活動的積極參與和配合,是一個集知覺、思維、言語等綜合作用的智力活動過程。本文中討論的觀察活動,指幼兒運用各種感官了解客觀事物的特點、獲取感性經驗的科學活動。
由于學齡前兒童正處于直覺思維階段,主要依靠直接感知事物進行思維。因此幼兒通過運用多種感官直接接觸自然事物,可提高其感官的綜合活動能力。其次,在觀察中幼兒積極交流信息,發現和思考問題,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搜尋、比較、分析對象促進了思維的發展。因此觀察可以鍛煉幼兒大腦的信息加工能力,提升其智力水平。此外,觀察也是科學探究過程中一種基本和普遍的能力,幫助幼兒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可為其進行科學探究做準備。
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觀察活動的案例研究
(一)觀察活動中幼兒的學習收獲比較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在組織幼兒觀察活動時常有以下狀況發生,例如幼兒對事物的認識不完整,記憶不深刻甚至不感興趣。我們隨機調查選取了北京市兩所幼兒園中班教學實況案例進行記錄與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案例1 教學主題:認識迎春與連翹 教學班級:中班
組織方式:集體教學活動 活動時長:20分鐘
教師A發現迎春與連翹兩種植物開花了,由于兩種花長得十分的相像,于是教師A組織了一節讓幼兒認識迎春與連翹的觀察活動。她首先讓幼兒通過觀察兩種花的圖片來討論自己的發現,并引導幼兒對花朵的外部結構進行觀察比較,最后總結兩種植物的特征。
案例2 教學主題:認識迎春與連翹 教學班級:中班
組織方式:小組活動、個別指導活動 活動時長:一周
教師B班的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發現了迎春與連翹樹牌上的花很像,于是孩子問B老師兩種植物的名字,教師B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孩子們在區域分享的時候將問題提給全班的小朋友看誰能幫助解決。在孩子們熱烈的討論中,B老師帶著孩子們走出班級,讓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對兩株植物進行觀察比較,并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收集信息,共同發現“迎春”和“連翹”各自的特點。
上述兩節教學活動結束后,通過觀察記錄并在活動后與幼兒進行交談得知,教師A班的小朋友只觀察到花瓣和花朵數量、顏色的不同,且興趣不高,而教師B班的小朋友不僅發現了花瓣數量的不同、顏色的不同,還觀察到花朵味道的不同、根莖外形的不同等等,由此發現了灌木和喬木的區別,引發了他們對更多植物的興趣,并通過活動發現了觀察法的有用和有趣。由此說明兩個班幼兒的觀察收獲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二)觀察活動中教師的組織與指導方法比較
1.教師的組織行為比較
依據教學設計框架,教師A與教師B在活動目標、設計思路、組織方式、活動過程等每一項內容都是不同的。在問題來源這一項中,教師A 的來源是自己,即活動的興趣是教師引發的。而教師B的問題來源則是幼兒,即順應了幼兒的興趣組織的觀察活動。在活動目標中,教師A是以傳遞知識為主,而教師B是以引導幼兒發現知識為主,在活動類型上教師A是一種預先安排好的教學活動,而教師B則是在幼兒的發現與討論中生成的教學活動。因此,兩者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教師A是傳授式教學,通過“觀察——討論——引導——總結新認識”,而教師B是探究式教學,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猜想——驗證——分享發現——得出結論”。目前幼兒園科學教育強調的是通過幼兒的自主探究獲取科學知識,因此可以看出,教師B的教學方式是目前幼兒園科學教育的主流模式。
2.教師的指導方式比較
在指導幼兒進行觀察的過程中,教師A是讓幼兒在室內看圖片,在觀察中僅調動了幼兒的一種感官,圖片也只有平面的角度。而教師B是讓幼兒在室外對實物進行的觀察,調動了幼兒用眼睛、鼻子、手等多種感官,且立體的實物可供幼兒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兩位老師在指導幼兒學習觀察的方法上,都運用了順序觀察法、比較觀察發以及典型特征觀察法,幫助幼兒對兩種植物形成了一定的認識結構,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使幼兒獲得的印象有條理,便于記憶儲存。但由于空間、角度及觀察感官使用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幼兒觀察收獲數量與質量的不同。
三、觀察活動中教師的組織與指導策略
(一)觀察活動中教師的組織原則
在幼兒園科學觀察活動中,所謂的組織原則即教師要遵循的教育規律。觀察雖然是一種主體性認識活動,但這種主體性并不是在強調教師的主體性,而是要凸顯幼兒的主體性。教師要把幼兒看作是主動的學習者,要根據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學習內容,支持、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并分享幼兒收獲的屬于他們自己的對世界的認識理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這種角色和作用的發揮在不同領域、不同形式的活動中有不同的具體表現形式,在觀察活動中,這種作用便是組織原則的體現。如果幼兒的知識來源于自己的實踐和探索,他們不僅可以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今后還會變的更善于觀察、樂于觀察。但如果教師是以自我為主體,就會導致把現成的科學知識傳遞給幼兒,幼兒對于知識的理解是復制的,是聽來的、看來的,是半信半疑的,方法也是教師給的,因此會因缺乏有關的經驗,容易對所學內容理解不充分。
(二)觀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策略
在觀察活動中,當教師遵循了正確的組織原則后,便可以進一步思考如何指導幼兒進行觀察。而無論是對個別物體進行觀察,還是比較性觀察,室內觀察或室外觀察,教師的指導方法都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盡可能的提供實物、實景
提供實物、實景是保證幼兒觀察活動成功的前提,可以是幼兒的觀察得到最真實的效果。幼兒年齡小,通過用圖片或模型供幼兒觀察,會使幼兒的感性經驗不真實、模糊,甚至出現錯誤。所以教師必須盡可能的為幼兒的觀察活動提供實物、實景,特別要經常帶幼兒到戶外去進行實地觀察,使幼兒的印象更清晰、準確。
2.調動幼兒運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
客觀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們有著顏色、氣味、味道、大小、冷熱等多方面的差異。在觀察的過程中,只要條件許可,就應當讓幼兒的各種感官都參與觀察活動,使大腦接受的信息來自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各種途徑,在大腦皮層建立多通道聯系,從而使幼兒對物體不同的屬性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既學習了觀察的方法,同時也發展了幼兒的感知能力與觀察能力。
3.引導幼兒多角度地進行觀察
引導幼兒從多種角度去觀察事物,可幫助幼兒不僅了解觀察對象的全貌,還能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細節中了解各個部分和各種現象之間的聯系,從而對觀察事物有一個比較完整、清晰的認識。例如可以讓幼兒從正面、側面、上面、下面、遠距離、近距離等多種角度去觀察,甚至提供條件讓幼兒觀察事物的靜態和動態,從而獲得細致、生動的印象。
4.有目的的教給幼兒基本的觀察方法
教師在指導幼兒觀察事物的同時,應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教給幼兒一些最基本的觀察方法。例如運用順序觀察法,根據觀察對象的外部結構特點,有順序地進行觀察,能使幼兒的觀察全面細致,不遺漏。運用比較觀察法,對相似事物中的不同因素進行對照和辨別,有利于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及思維能力。典型特征觀察法是從物體明顯的特征入手進行觀察,然后再引導幼兒對事物的全部進行觀察,可以吸引幼兒的觀察興趣和注意力,從而提高幼兒的觀察質量。
在幼兒科學教育領域,觀察是幼兒認識事物最主要的方法,皮亞杰曾經說過,如果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還有什么價值的話,那就是對兒童的觀察能力的訓練。這句話雖然有失偏頗,但也證明了觀察對于幼兒學科學的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在組織幼兒觀察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持正確的組織原則,運用適宜的指導方法,使幼兒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而源于幼兒興趣的觀察發現,最終才有可能回歸幼兒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施燕.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修訂版)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79-84.
[2]張俊.幼兒園科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72-173.
[3]劉占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5):145-192.
[4]陳軍.在科學活動中幼兒觀察力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00(增刊):71-72.
[5]田亞蘭,石潔.加強方法指導發展學前兒童的觀察力[J].社會縱橫,2013(12):176-178.
[6]邢蘭芹.幼兒科學素養培養方法探析[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12):92-94.
[7]林瓏.學會科學觀察提高觀察質[J].現代閱讀,2013(2):243.
[8]朱麗華.淺議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J].科學教育,2008(6):66.
作者簡介:
王新潔,北京開放大學學前教育學院,講師。
呂小燁,北京市北海幼兒園,教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