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琪 張友燕
摘要:六朝石刻,尤其是南朝的陵墓石刻,是我們閱讀六朝歷史、宣傳六朝文化最好的實物資料,其藝術成就和文化貢獻是中華文化歷史上的珍寶。因歷史或人為的影響,許多六朝石刻正慢慢消失,所以我們對石刻現狀的調查與保護工作刻不容緩。本文旨在通過實地考察、設置問卷、數據分析等方式就南京及其周邊地區六朝石刻遺存現狀、存在問題及保護措施加以研究,以考察六朝石刻的現狀為切入點,分析總結六朝石刻現存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六朝石刻;陵墓石刻;保存現狀;保護措施
一、石刻的分布與保存現狀
六朝石刻主要是指南朝宋、齊、梁、陳時期帝王、貴族陵墓兩旁的石刻,也稱“南朝陵墓石刻”。按地區劃分,現存的六朝陵墓石刻,主要分布在南京的棲霞區和江寧區,鎮江的丹陽市和句容市。南京原址保存的石刻共19處(棲霞區11處,江寧區8處),其中墓主人可考石刻共12處,陵墓石刻佚失4處(棲霞區2處,江寧區2處),獅子壩南朝失考墓石刻2016年被盜[1];鎮江原址保存的石刻共13處(丹陽12處,句容1處),其中墓主人可考的共8處[2]。現將六朝陵墓石刻共45處統計如下:
(一) 南京地區六朝陵墓石刻
1.梁桂陽簡王蕭融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棲霞區甘家巷煉油廠小學內,現存一對石辟邪,一無首小石辟邪;
2.梁安成康王蕭秀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棲霞區甘家巷小學內,墓前神道石刻現存3種8件,東西對立,依次為一對石辟邪、一對石碑(現僅存二龜趺,一殘碑)、一對石柱(東石柱僅存柱座,西石柱上覆蓋已無存,蓋上小石辟邪現存南京博物院)、一對石碑;
3.梁始興忠武王蕭憺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棲霞區甘家巷西社區公園內,現存石避邪四只(一辟邪破損嚴重,僅存跨部,一辟邪無首,身旁兩只小辟邪,均已殘),一石碑,一石龜趺座;
4.梁鄱陽忠烈王蕭恢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棲霞區甘家巷西社區公園內,蕭憺墓石刻旁,現存一對石辟邪;
5.梁吳平忠侯蕭景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棲霞區十月村農田中,現存一石辟邪(臀部殘),一神道柱(另一件殘辟邪埋于神道柱南地下);
6.梁臨川靖惠王蕭宏墓石刻(南朝梁):棲霞區仙林大學城學則路,蕭宏石刻公園內,現存一對石辟邪(西辟邪僅存殘塊),一對石柱(東石柱原斷為數截,后修復),一對龜趺,一個石碑(東石碑已佚,僅存龜趺半埋土中);
7.梁南平元襄王蕭偉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棲霞區堯化鎮(北家邊)仙新路北段路邊,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弓箭玻璃制造公司西北側小公園內,現存二殘石柱(一斷成數截倒在地);
8.梁新瑜寬侯蕭暎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棲霞區甘家巷北董家邊,現存一殘石柱;
9.陳文帝陳蒨永寧陵石刻(南朝陳):位于棲霞區甘家巷東南獅子沖山腳下,現存麒麟、天祿各一(亦說二石麒麟);
10.徐家村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棲霞區太新路金陵石化公司化工一廠內,現存一石柱;
11.神像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棲霞區甘家巷南汽修廠內,現存一殘龜趺座;
12.獅子壩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棲霞區馬群鎮獅子壩社區旁菜畦中,佚失,原一殘石辟邪;
13.張庫村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棲霞區堯化街道仙林農牧場張庫村農田中,在蕭宏墓的西側,佚失,原一對殘石柱;
14.宋武帝劉裕初寧陵石刻(南朝宋):位于江寧區麒麟鎮麒麟鋪村,現存一對石麒麟;
15.梁建安敏侯蕭正立墓石刻(南朝梁):位于江寧區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內,現存一對石辟邪,一對石柱;
16.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南朝陳):位于江寧區上坊鎮石馬沖,現存麒麟、天祿各一;
17.后村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寧區麒麟鎮晨光社區后村,現存一殘龜趺座;
18.方旗廟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寧區建中村石刻湖公園內,現存一對石辟邪(其一殘);
19.侯村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寧區上坊鎮侯焦路,現存一對石辟邪,一石柱;
20.宋墅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寧區上坊鎮月華路,現存一殘石柱;
21.耿崗南朝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寧區上坊鎮望溪路,現存一殘石柱(另一石柱藏于江寧區博物館內);
22.靈山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江寧區麒麟門東北靈山,佚失,原一小型石辟邪;
23.官塘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江寧區淳化鎮西南官塘,佚失,原一石柱(載于朱偰先生之《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
24.東善橋南朝失考墓石刻:發現于于江寧區東善橋,原藏于南京市博物館內,現藏于六朝博物館內,現存一殘石柱;
25.麒麟山莊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江寧區麒麟山莊,現藏于江寧區博物館內,現存一殘石辟邪;
26.馬家店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雨花區鐵心橋馬家店附近田野中,現藏于南京市白馬石刻公園內,現存一殘龜趺座(另有一南朝墓門);
27.太平村南朝失考墓石刻:原位于燕子肌太平村,現藏于南京博物院內,現存一殘石辟邪;
28.蔣王廟南朝失考墓石刻:發現于玄武區蔣王廟明岐陽王陵園,原藏于南京市博物館內,現藏于六朝博物館內,現存一殘石辟邪;
29.卞壸墓碣:現藏于南京市博物館工作區,現存一石柱(由一南朝失考墓石柱磨平改制而成)。
(二)丹陽、句容等地區六朝石刻
1.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石刻(南朝齊):位于丹陽市胡橋北獅子灣,現存麒麟、天祿各一(一頭部缺失);
2.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南朝齊):位于丹陽市前艾田家村附近,現存麒麟、天祿各一;
3.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南朝齊):位于丹陽市仙塘灣附近,現存麒麟、天祿各一;
4.齊明帝蕭鸞興安陵石刻(南朝齊):位于丹陽市三城巷北,現存麒麟、天祿各一 (一殘);
5.金家村南齊失考陵石刻(南朝齊):位于丹陽市后巷鎮建山金家村,現存麒麟、天祿各一;
6.水經山南齊失考墓石刻(南朝齊):位于丹陽市埤城鎮水經山村東南,現存一對石辟邪;
7.爛石弄南齊失考墓石刻(南朝齊):位于丹陽市后巷鎮建山爛石弄北,現存一對石辟邪 (一嚴重殘缺);
8.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刻(南朝梁):位于丹陽市三城巷北,現存一對石辟邪,一對石柱,一對石龜趺座,六塊方石;
9.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南朝梁):位于丹陽市三城巷北,現存一石辟邪;
10.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石刻(南朝梁):位于丹陽市三城巷北,現存一殘石辟邪;
11.陵口南朝陵墓石刻:位于丹陽市陵口鎮蕭梁河兩側,現存麒麟、天祿各一(麒麟缺四足);
12.三城巷失考墓石刻(一):位于丹陽市三城巷北,與蕭衍墓相鄰,現存一對殘石柱;
13.梁南康簡王蕭績墓石刻(南朝梁):位于句容市石獅溝村,現存一對石辟邪,一對石柱;
14.趙家灣失考墓石刻:現藏于丹陽市博物館內,原存一對石麒麟,已遭破壞,只剩殘塊;
15.三城巷失考墓石刻(二):原位于丹陽市三城巷北,現藏于丹陽市天地石刻園內,現存一石辟邪;
16.蘇州東吳博物館南朝失考墓石刻:原址不詳,現藏于蘇州東吳博物館,現存一石辟邪。
二、石刻現狀原因及保護措施建議
六朝石刻巍然屹立了1500多年,其加速消亡的原因主要是自然、人為和城市現代化進程加快。自然原因主要是與環境和氣候有關,部分石刻長年在潮濕的農田中,有的還在池塘中浸泡;酸雨、風蝕、凍融等也會對石刻造成破壞。人為原因則是由于人為破壞,部分石刻被涂上墨跡,在石刻上寫“到此一游”,或用硬物刻畫,或砸毀炸毀,大眾對六朝石刻的保護意識淡薄,這點也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可見一二。城市現代化進程加快也是破壞六朝石刻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數石刻在農田或居民區里,保護措施不當,許多居民在石刻周圍傾倒垃圾,部分石刻周圍施工,成為建筑工地。針對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及石刻現存的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六朝石刻的保護宣傳
筆者設計了南京六朝石刻的現狀與保護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問卷分為實地調查和網上調查,于南京圖書館發放了200份紙質調查問卷,分為A,B兩種,于網上發放AB整體問卷,共有300人填寫。其中,紙質版A問卷回收有效反饋為51份,紙質版B問卷回收有效反饋為51份,總體有效回收率51%;網上問卷回收有效反饋為123份,總體有效回收率41%。
在問卷中筆者設置了“您之前對六朝陵墓石刻是否有所了解”一題,其中60.01%的被調查者表示不了解,32.52%的人表示略知一二,只有5.56%和1.63%的人表示了解或非常了解。這表明絕大多數的社會大眾對六朝石刻知之甚少,要求我們應加大對六朝石刻的宣傳力度。
關于如何加大對六朝石刻的宣傳力度,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設立六朝石刻博物館、博物館單獨展區或六朝石刻主題展覽館。以六朝石刻資源集中地(如棲霞地區,最好能在仙林大學城附近)為依托設立博物館,要凸顯“六朝文化”和“六朝古都”的特色[3];或在博物館設立六朝石刻專門展區,舉辦六朝石刻主題文化展覽,講解六朝石刻的歷史故事及文化內涵,一方面讓大眾了解六朝石刻,另一方面警示大眾要保護歷史文物。
2.設立六朝石刻旅游專線。可以以石刻公園或博物館為依托,與周圍其他歷史古跡景點相結合,形成一日游旅游路線[3],以此宣揚六朝文化,呼吁社會保護,并為古都增加歷史風韻。
3.利用大眾媒體宣傳六朝石刻。揚子時報、江南時報等多家報刊曾報道過六朝石刻的現狀并呼吁相關部門加強對六朝石刻的保護,我們可以借鑒此種方法,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舊媒體加強宣傳,同時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媒體,吸引年輕一代關注六朝石刻文物保護。
4.建設六朝石刻遺址公園。公園式保護是石刻保護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在石刻原址或附近興建公園,或者建成公共休閑場地。如蕭宏墓石刻公園,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護石刻,而且公園式保護的石刻有利于景區建設,提升公園的文化品味和觀賞價值,使更多人能近距離的一覽六朝石刻的風采,吸引更多人來觀賞六朝石刻,了解六朝石刻,從而激發大眾對六朝石刻的保護。
5.加強六朝石刻宣傳教育。把六朝石刻文物保護列入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內容,可作為地方課程或以課外講座等形式,向青少年宣傳六朝石刻文物歷史,鼓勵并組織學生參與六朝石刻保護社會實踐活動。
(二)保護措施
我們在調查問卷中設置關于六朝石刻保護的問題,98.37%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保護六朝石刻,但是有65.85%和30.08%的被調查者表示不了解六朝石刻的相關保護措施,或對此僅略知一二。這表明大眾雖然有要保護六朝石刻的意識,但因對六朝石刻知之甚少,所以對六朝石刻的保護問題上沒有實際行動。關于“您認為該如何保護六朝石刻”這一問題,77.24%的被調查者認為應以原址保護為先、為主,對于部分石刻(如不成組殘破嚴重、受環境污染嚴重且已搬離原始位置的)進行集中保護。以原址保護優先,部分石刻集中保護這一方法是筆者和絕大多數專家學者所認同的[4]。對此,我們提出以下保護措施:
1.以原址保護為先、為主,在原址基礎上加蓋玻璃房、棚罩、亭廊等進行“加頂防護”。根據現行文物保護法,六朝陵墓石刻作為不可移動文物,應在原地進行保護。其中加蓋玻璃、棚罩或亭廊等物理式遮蓋比較可行,并且較有成效。加頂保護方式不僅能避免人們亂涂亂畫,而且一定程度上能阻擋風化雨蝕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還能最大程度的保留石刻的原貌。對于長期浸泡在水中的石刻要加高石基,在石刻前修筑排水溝,避免積水侵蝕。
2.對于部分石刻進行集中保護,可收藏于博物館或遺址公園中。對于一些經探明周邊無依存建筑的石刻,留在原地的意義已經不大,應該從石刻藝術的角度考慮進行集中保護。可以考慮選擇一處保存較好的石刻做成遺址公園,將其他符合搬遷條件的石刻遷入此處[5];或將部分石刻殘件收藏于博物館,一方面能更好地保護與管理,另一方面還可以宣傳六朝文化。
3.定期進行維護,專人看管與群眾自發性管理相結合。如永寧陵石刻,筆者走訪時,正遇到相關管理人員進行巡視,管理人員帶領我們參觀石刻,并告訴我們管理人員一般每隔三兩天就會來巡視一次,對石刻進行管理保護。其他地區石刻也可借鑒此種方法,由文物局或其他有關部門選派人員或聘請專人,或與村民簽訂協議,對石刻進行長期管理,防止人為破壞。有關部門也可聯系社會組織,如文物愛好者或其他有關協會,鼓勵他們自發組成隊伍,對六朝石刻進行保護。
三、總結
南京及其周邊地區的六朝石刻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但由于人為、自然及現代化進程加快等因素,六朝石刻都或多或少地遭到一定破壞,這種破壞是不可逆的。多數石刻暴露在村莊農田中風餐露宿,“缺胳膊少腿”,社會大眾對六朝石刻知之甚少,缺乏保護意識。這要求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六朝石刻的宣傳,呼吁社會大眾保護六朝石刻;有關部門更應該加強對六朝石刻的保護管理力度,以原址保護為先、為主,對于部分石刻進行集中保護。筆者相信,隨著大眾文物保護意識的提高及有關部門對石刻的管理力度加大,六朝石刻作為六朝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一定會為六朝古都增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張可.《南京東郊獅子壩—南朝石刻被盜》[N].揚子晚報,2016-09-09.
[2]楊再年.《鎮江地域六朝陵墓石刻研究述略》[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27(1):29-32.
[3]楊溯,卞堅.《南京地區六朝石刻保護現狀的調査與分析》[J].《東南文化》,2004(2):91-94.
[4]陳西銘.《南京六朝陵墓石刻現狀調查與分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1-70.
[5]朱凱.《市文物部門著手制訂<南朝陵墓石刻保護規劃>原址還是遷址? 南朝石刻保護方式再引熱議》[N].《南京日報》,2010-04-20(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