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國
摘要: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是我國黨的基層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新時代下使黨的組織在非公有制企業充分發揮新作用,是當前基層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從非公有制企業開展黨的組織建設的難點問題入手,探索并分析解決的方法,為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組織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建設
長期以來,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組織在在企業內部傳達和落實上級黨組織的各項政策精神,保障非公企業穩定發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新時代背景下,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組織建設又出現了新的發展形勢。
一、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組織建設發展存在的問題
1、非公有制企業不夠重視黨的組織建設工作。調查發現,一些企業認為黨的組織建設工作只在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單位發揮作用,在非公有制企業內,黨的組織建設工作只處于“從屬地位”,認為企業只要遵紀守法,保證正常的生產經營就過關了。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視,造成把黨的組織建設當做是完成上級黨組織布置的“作業”,對黨建工作缺乏熱情。
2、非公有制企業對黨的組織建設心存芥蒂。有些非公有制企業認為,開展黨組織活動可能會對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秩序帶來一定的困擾,影響正常生產。有些企業甚至為減少開展黨務活動帶來的經濟負擔,而不鼓勵企業黨組織開展黨務活動。調查發現,一些企業黨組織沒有固定的辦公室及活動場地,甚至連開展基本學習活動的經費都沒有,完全束縛了非公有制企業的黨建工作開展。
3、非公有制企業黨務工作者底氣不足。很多非公有制企業黨務工作者在開展黨務工作時都存在“拿人手短”的思想問題,認為自己是靠企業養活的,拿著企業的工資,就要歸企業管理。部分黨員擔心如果組織活動的開展不被企業支持,會影響黨務建設,“保住飯碗”就成了工作的底線,造成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二、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組織建設的問題根源探究
1、非公有制企業相對弱小,經濟實力不足。由于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很多小微型非公有制企業規模小,結構分散,許多企業沒有黨員或黨員人數少,不能單獨組建黨組織。再加上非公有制企業的職工流動快,黨員人數時多時少,企業黨組織根本難以實施有效的活動工作。
2、黨組織缺乏優秀黨務工作者。一般而言,非公有制企業因其規模小特點,人員一般不會太多,導致職工內部黨員比例也較小,在這種情況下,要挑選出精干的黨務工作骨干更是難上加難。在特別是在新時期的非公有制企業內,需要黨務工作者既要會做思想政治工作,又要懂經營會管理,還要善于同企業管理者合作,有很好的交流溝通能力,這樣的人才在非公有制企業內部很少見,即使有,也被任用到其他管理要職。
3、組織保障相對較差。直到目前,在非公有制企業領域,仍然沒有一套完整成熟的黨的組織建設工作機制和保障機制,用于保障黨組織的建立及各項黨務活動的開展,造成了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處于“寄人籬下”的困境,無法有效組織開展各項黨建工作。
三、對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組織建設的一些建議
1、要讓黨員骨干參與企業決策。加強對企業黨員管理教育是黨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非公企業中要將黨員管理教育工作與經濟工作結合起來,提高企業黨員隊伍的基本素質,讓一些優秀的黨員骨干在企業決策中為企業引航把脈,幫助企業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發展狀態。
2、規范非公有制企業的黨建工作。在企業列支固定經費,用于保障各項黨組織活動的正常開展。要在非公有制企業健全黨的組織建設,規范黨的組織建設的各個環節,并建章立制,形成長效,使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的內容、形式更加明確和規范。
3、探索建立統一管理,專兼結合的黨務隊伍。因為非公有制企業的特殊性,因此可以在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方面,探索建立“2+10”黨務工作模式。即在非公有制企業的各個黨組織系統或黨支部內,建立2名專職黨務工作者和10名兼職黨務工作者的隊伍。2名專職黨務工作者平時不參與企業生產,只負責黨務工作;10名兼職黨務工作者采取輪班輪崗方式,平時參加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閑時輔助參與黨務工作。“2+10”黨務工作由企業黨組織統一管理,統一調度。“2+10”模式,極大的解放了黨務工作者的工作束縛,減輕了心理壓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結語:
新時期,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組織建設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做好非公有制企業黨的組織建設,就要建立參與企業決策的工作機制,規范非公有制企業的黨建工作,健全黨務工作組織,讓黨的組織成為非公有制企業的領航人,帶領企業健康、規范、穩定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本春.新形勢下加強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7,18(04):93-97.
[2]張世乾.加強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問題與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7(23):131-132.
[3]徐曉兵.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加強非公企業黨建工作[N]. 蘭州日報,2017-03-31(007).
[4]李思琪,石晶.調查報告:當前非公企業黨建哪些工作亟待加強[J].國家治理,2018(12):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