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開創了扶貧開發事業新局面。
一、意義
(一)脫貧攻堅是決勝全面小康的現實需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習近平總書記“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組成部分,是戰略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把握根本方向,必須徹底打贏脫貧攻堅,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面對這一現實情況,我們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精準”要求,做到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二)脫貧攻堅是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舉措
只有確保全國貧困人口徹底脫貧,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換言之,全面小康關鍵取決于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做得好壞與否,直接影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全面小康“這盤棋”下得好不好,關鍵看脫貧攻堅這顆棋子能否拿捏到位。針對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連片特困區的具體實情,做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不同扶貧政策、措施。有的地方能夠以教脫貧,有的地方能夠以遷脫貧,有的地方能夠以業脫貧,有的地方能夠以補脫貧,有的地方能夠以保脫貧,有的地方能夠以助脫貧,有的地方能夠以包脫貧。通過這些措施,確保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連片特困區能夠如期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做法
(一)深化提高認識
1.深化對脫貧攻堅艱巨性的認識。實現脫貧致富任重道遠,必須教育黨員干部進一步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既夯實職能部門扶貧的本職責任,又強化部門間的統籌協調,人、財、物向脫貧攻堅傾斜、集中發力,徹底消除在扶貧政策設計上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現在,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的沖刺階段,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整合資源,“握指成拳”,眾志成城,精準發力,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2.深化對脫貧攻堅緊迫性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時不我待,形勢逼人,要嚴格按照“兩學一做”的要求,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統一思想、振奮精神、轉變作風、改革創新,堅決反對或戀權好利,或推諉扯皮,或敷衍塞責等懶政怠政荒政現象。必須以只爭朝夕、背水一戰的精神狀態,急脫貧之所急,想脫貧之所想,做脫貧之所需,通過一流的機關工作,切實把中央關于脫貧攻堅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二)樹立責任意識
1.要樹立干部職工的責任意識。這次脫貧攻堅戰,是一次全國上下齊動員的巨大戰役,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實現如此大面積貧困人口的全面脫貧,不僅在中國、放眼全世界都沒有先例可循。可以說,這是一次責任重大而又困難重重的挑戰。要打贏這場戰役,要有黨和國家、以及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更需要所有參與人員齊心協力、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決心和行動。要想完成目標,把肩上的擔子挑好,就要樹立信心,改變觀念,要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邁氣質,要有“建設偉大國家”的自豪感,要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奉獻精神。
2.要樹立貧困群眾的責任意識。要讓群眾樹立主人翁意識,貧窮的根源不在政府、不在疾病,更不是就學的壓力。要讓群眾想一想,為什么在同樣的寨子里,差不多的條件、別人家也有人生病、別人家的孩子也要讀書,為什么自己就一窮二白,而別人家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要把轉變群眾觀念放在首位,要幫助群眾轉思路、換觀念,要激發他們改變貧困面貌的主觀能動性,就像登山,除了靠牽引繩的拉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要用力。
(三)具體攻堅辦法
1.把精準脫貧與發揮當地比較優勢結合起來。要充分發揮當地的比較優勢,包括貧困群眾自身的潛在優勢,因地因人制宜,堅持走規模效益和質量效益并重的路子,通過項目進村、幫扶到戶,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實現脫貧致富。
2.把精準脫貧與提高勞動者技能結合起來。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化勞動技能培訓,提高貧困群眾綜合素質,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促進就業創業。同時,要把夯實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作為一項更長久的扶貧任務,通過智力扶貧,徹底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3.把精準扶貧與推廣普及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精準扶貧必須依靠科學技術,農業技術薄弱是目前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短板,要在精準扶貧中補起來。要圍繞精準扶貧,改革創新農技服務體制機制,健全完善現代農技服務體系,壯大提高、用活用好現有科技服務隊伍,加快科技成果應用轉化,大力推廣增產提質、增收提效的新技術,不斷提高脫貧攻堅的科技含量、規模數量和質量效益。
4.把精準扶貧與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結合起來。深入推進“農超對接”、“農商對接”,鼓勵工商資本從事農業生產資料供給、農產品儲存加工流通和其他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積極搭建農產品流通網絡,特別是要充分利用電商平臺,展示農副產品,擴大市場銷路,降低流通成本,確保一鄉一品、一村一品有規模、質量好、賣得了,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致富。
5.把精準扶貧同推進農村改革結合起來。要認真落實中央關于農村改革的各項要求,審慎穩妥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快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不斷夯實農民脫貧致富的產業基礎。改革中應當提倡農民土地自有、土地自營,以保證農民能充分分享土地產生的增值和其他效益。要積極促進有知識、懂技能的農民在其他領域就業創業,以有穩定工作、可靠收入為標準,鼓勵進城。要通過精準扶貧,推進農村改革;通過深化農村改革,確保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良好的要素條件、政策保障、體制支持和安居樂業環境。
6.把眼下扶貧與長遠脫貧結合起來。既立足當前,重視輸血壯體,解決好貧困人口就業、增收、生活等“眼前之困”;又要著眼長遠,恢復造血功能,重視破解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貧弱、生態脆弱、社會文化積弱等難題,抓好基礎、產業、安居、能力、生態“扶貧工程”,不具備生產生活等基本生存條件,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實施易地搬遷,解決遷后的產業生計,不能一搬了之;地區貧困,但生態系統重要、需要保護修復的,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把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就地轉成拿工資的生態保護人員,提供穩定的工作崗位;喪失基本生產致富、獨立生存能力的,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實行兜底保障,以解決生存之憂。通過開對藥方子,走對富路子,拔掉窮根子,避免出現扶的時候脫貧,扶完之后又返貧,確保眼下脫貧、長遠脫貧、根本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