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姣姣 魏琳 鄭強 沈麗娜 戚迪明
摘要:在人類社會中,個體采取不同的策略以應對或完成各種認知活動是人類認知活動的主要特征之一。而策略的選擇和使用是否具有意識性一直存在分歧。本文試從策略選擇的研究現(xiàn)狀以及策略選擇的模型,如元認知模型、聯(lián)結分布模型、適應性策略選擇模型、策略選擇與發(fā)現(xiàn)模型和認知龕理論等來對此進行闡述,并對未來策略選擇的研究做出展望。
關鍵詞:策略選擇;意識性;外顯;內(nèi)隱
策略作為一種促進問題解決的手段和方法歷來受到人們關注。學界將其歸納為如下幾點:1.兒童雖然具備運用策略的能力,但往往不會運用這些策略來完成任務。2.幼兒也會運用策略,尤其是在兒童熟悉的情境下要求其完成熟悉的任務。3.有時兒童本應采取更有效的策略,卻采用了效果不佳的策略。4.不通過策略教學,兒童也可通過反復完成一項任務來發(fā)現(xiàn)策略,雖然讓兒童自己去發(fā)現(xiàn)策略并不必然會使兒童快速掌握各種(最有效)策略。研究者對此多從策略選擇與使用的意識性方面來解釋,但結論并不一致,歸其原因是研究者對策略選擇和使用是否具有意識性存在分歧。那么策略選擇到底以怎樣的形式存在,又對此存在怎樣的分歧,本文將著重從策略選擇的研究現(xiàn)狀及已有模型兩個方面作出闡述。
一、策略選擇中的意識性與無意識性
傳統(tǒng)上認為策略是為了有意識的實現(xiàn)目標而采取的一種(或者一組)概括性的計劃,需要意識調(diào)控。在策略教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如告訴兒童某一策略是有效的,并在解題過程中得到成功運用,那今后繼續(xù)使用該策略的可能性將顯著提高。Ishida也認為[1]在一定程度上,策略的選擇存在意識監(jiān)測和控制,尤其當個體把任務當作真實問題來加工時,選擇明顯受到元認知知識及元認知技能(監(jiān)測和控制)影響。有研究[2]進一步指出策略選擇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通過可意識的覺察與精確控制的元認知加工進行調(diào)節(jié)。國內(nèi)學者沃建中等[3]在解決加法問題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各種策略使用率存在顯著差異,隨著年齡增長,兒童開始有意識的使用更高級更簡便的策略。學界普遍認為策略的選擇和使用是外顯的有意識的活動,其受元認知的影響,需意識監(jiān)控。但有些案例卻不能用上述理論解釋:如當兒童開始學習加法策略時須認真思考每一步,這時使用的策略帶有目的性,是有意識的。但隨著練習增加,兒童越來越熟練,使用策略時所需要的意識努力越少。
在策略研究中,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不能用意識來解釋的現(xiàn)象:在解數(shù)學題時兒童出現(xiàn)的手勢總是先于所報告出的策略,手勢與語言的不一致暗示了策略可能在無意識中產(chǎn)生。Brown提出[4]策略選擇或許由無意識的、自動化的、非理性的過程所主導。Siegler[5]推進了內(nèi)隱策略的研究:通過給兒童提供a+b-b形式的簡算數(shù)學問題,發(fā)現(xiàn)90%的兒童在能夠報告出簡算策略之前就已使用了這一策略,這表明策略獲得在某些情況下是在無意識水平上進行。國內(nèi)疏德明等人[6]在奇偶檢查策略內(nèi)隱性質(zhì)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被試在實驗任務中無意識使用了奇偶檢查策略,這說明在某種情境中確實存在內(nèi)隱學習策略。
綜上,策略的選擇是有意識,也是無意識的。因其存在分歧,楊治良[7]試圖將兩者整合,提出內(nèi)隱和外顯的鋼筋水泥結構模型,認為外顯的知識與內(nèi)隱的知識相互獨立,但更多的是將兩者有機結合,即策略也可能是內(nèi)隱和外顯的連續(xù)體,既存在外顯的策略,也存在內(nèi)隱的策略,而更多的是兩者混合。
二、策略選擇模型
(一)純外顯的策略選擇模型:元認知模型
元認知模型是最早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策略選擇模型[8]。其假設策略的發(fā)現(xiàn)和選擇受個體對任務的理解、已有的經(jīng)驗與認知資源所決定。策略使用的有效性受個體使用外顯知識來選擇最適合的策略;如沒有適合的策略,就采用新的解決方法。可見元認知模型強調(diào)清晰的、可陳述的元認知知識。元認知模型強調(diào)策略的準確性,能夠較好的解釋有意識的策略選擇,但不能解釋使用了但是不能口語報告的策略的出現(xiàn)。
(二)內(nèi)隱的策略選擇模型
1. 聯(lián)結分布模型
1984年Siegler等提出聯(lián)結分布模型。該模型假設策略選擇受所習得的任務行為和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決定。通常這些相關的知識是內(nèi)隱的,而不是外顯的。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與另一個策略的競爭結果受他們與特定任務的特征和以往的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的強烈程度決定。如果被選擇的行為獲得成功,他們與任務的聯(lián)系將會加強,使其在將來更可能被選擇。雖然聯(lián)結分布模型解釋了元認知缺乏時的策略選擇,但其將策略選擇看成一個固定程序,這與現(xiàn)實不符。Siegler與Lemaire在1997年提出了適應性策略選擇模型(Adoptive Strategy Choice Model, ASCM)[9]。
2. 適應性策略選擇模型(ASCM)
ASCM模型在聯(lián)結分布模型的基礎上增添了有關策略加工的特征,即策略的速度與準確性。在兒童頭腦中有一個信息庫,存儲著已有經(jīng)驗中學習策略解決問題時的速度和準確性。兒童可根據(jù)該信息庫做出具體的策略選擇。有關策略加工特征的信息包括在策略使用過程中獲得的有關策略的速度與準確性的信息與根據(jù)事實信息對策略在某種問題上所具有的速度與準確性推測信息。新策略則被賦予新奇性的特征,新策略所具有的新奇性使新策略在已有信息庫中缺少有關其加工特征的情況下仍能被采用。隨著策略的新奇性消失,兒童獲得了有關新策略加工特征的信息,這樣新策略就被推廣運用到其他問題情境中。ASCM模型雖然對內(nèi)隱策略的選擇做出了較好的解釋,但它與聯(lián)結分布模型一樣忽略了元認知的作用。事實上策略的選擇在很多情況下還是需要元認知調(diào)控的;并且ASCM模型無法解釋最初的策略獲得,而策略發(fā)現(xiàn)與策略選擇往往聯(lián)系在一起,當個體發(fā)現(xiàn)了一個更好的策略,那么該策略用于解題的可能性將更大。
(三)內(nèi)隱與外顯相結合模型
1.策略選擇與發(fā)現(xiàn)模型(Strategy Choices And Strategy Discoveries Simulation, SCADS)[10]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不再糾結于策略的選擇是外顯還是內(nèi)隱,而是趨向于將兩者結合,發(fā)展出更貼合實際的模型。SCADS包括ASCM的所有組成部分,并在此基礎上增添了三種成分:策略的模塊式表征、有關策略操作的短時記憶追蹤、元認知系統(tǒng),三種成分協(xié)同運作最終產(chǎn)生出新策略。SCADS在增添了元認知成分后,關注的不僅是策略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準確度。這也體現(xiàn)了外顯的元認知知識在策略選擇中的調(diào)控作用。然而SCADS沒有注意到策略選擇中使用每個策略個體所需要作出的努力是不同的,兒童在作出決策時,還會考慮所付出的努力是否值得。
2. 認知龕理論
認知龕指策略可使用的情境,體現(xiàn)了策略使用的可能性。由于認知系統(tǒng)能同時加工的策略有限,學習者并不會從所有可能的策略中選擇,而是縮小可用的策略集合以簡化決策過程。那么策略的可用性如何決定呢?對于認知龕沒有重合的情境,即適合特定情境采用的特定策略,學習者會采用啟發(fā)式來使用策略;對于認知龕之間有重合的情境,個體會通過權衡執(zhí)行策略所需的努力程度以及使用策略的速度和準確性,來估計策略的可用性。該理論認為學習者會從執(zhí)行策略的速度、準確性和所需付出的努力三個方面來進行權衡[11]。
三、總結與展望
策略選擇一直是策略研究中的重要領域,面對同一問題,選擇不同的學習策略,個體所需要付出時間、所達到的效率是不一樣的。選擇并運用一個好策略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策略的選擇是否具有意識性這一問題,學術界還未達成一致。然而從上文可發(fā)現(xiàn),策略選擇既存在意識性的部分,又有無意識的過程,并開始傾向于將內(nèi)隱與外顯結合起來。但由于目前的策略選擇研究方法的局限,研究者大多關注可被意識到的策略,從外顯的層面尋找策略選擇的影響因素等,希望通過外顯的知道,來增強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強行將內(nèi)隱的策略外顯化并不能使策略使用的正確率和頻率增加,策略在內(nèi)隱或外顯狀態(tài)下使用具有同等效力,策略內(nèi)隱使用具有高效性和高潛力。由此可見,內(nèi)隱策略在兒童認知發(fā)展過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策略研究中,可偏向于內(nèi)隱學習策略的發(fā)現(xiàn)、使用與選擇,并探討其內(nèi)在的機制,以使其能更好的運用于學校教育和問題解決的過程中。
參考文獻:
[1]Ishida, J.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ir strategies when they find several solution methods[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2002: 21: 49–56.
[2]Verschaffel, L., Luwel K., Torbeyns, J., & Van Dooren, W. Conceptualizing, investigating, and enhancing adaptive expertise i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educ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09, 24(3): 335–359.
[3]李峰, 張宏. 5~10歲兒童策略優(yōu)越性及策略選擇的個體差異的研究[J]. 心理科學. 2004, 27(1] 沃建中): 26-30.
[4]Brown, A. L., & Reeve, R. A. Reflections on the growth of reflection in children[J]. Cognitive Development, 1986, 1: 405-416.
[5]Siegler, R. S. Conscious insights[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0, 9(3): 79-83.
[6]疏德明, 楊會會, 劉電芝. 奇偶檢查策略的內(nèi)隱性質(zhì)與使用特點[J]. 心理科學, 2010, 33(6): 1381-1384.
[7]楊治良, 高樺, 郭力平. 社會認知具有更強的內(nèi)隱性——兼論內(nèi)隱和外顯的“鋼筋水泥”關系[J]. 心理學報. 1998, 30(1): 1-6.
[8]劉電芝, 楊會會. 幾種策略選擇模型的發(fā)展軌跡與比較[J]. 心理科學, 2008, 31(1): 156-159.
[9]Siegler, R. S., & Lemaire, P. Older and younger adultss strategy choices in multiplication: Testing predictions of ASCM using the choice/no choice method[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7, 126: 71-92.
[10]Shrager, J., & Siegler, R. S. SCADS: A model of childrens strategy choices and strategy discoverie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8, (9): 405-410.
[11]張俊, 劉儒德. 學習策略選擇的過程與影響因素[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6): 21-29
本文為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8年度研究課題(2018SCG132):基于具身認知視角的大學生身心合一學習的策略轉換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余姣姣(1991-),女,浙江衢州人,衢州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
魏琳,女,浙江衢州人,衢州學院講師,發(fā)展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鄭強,男,山西大同人,衢州學院教師,發(fā)展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碩士。
沈麗娜,女,安徽安慶人,衢州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教師,碩士。
戚迪明,男,浙江余姚人,衢州學院經(jīng)貿(mào)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