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
摘要:本文從寫實繪畫的實質出發,深入發掘當前寫實繪畫的價值和意義,批判了當前一些藝術評論家對寫實繪畫的價值和意義的錯誤認識,并對探索當前寫實繪畫的價值和意義,提出有效途徑。
關鍵詞:寫實繪畫;價值和意義;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85-01
格林伯格在《前衛與庸俗》中指出,“前衛”和“庸俗”在整個20世紀的繪畫藝術中是一對矛盾范疇。并指出,“前衛”和“庸俗”存在一定的相對性,他們可能并存于一種藝術當中,但是他們是矛盾并且對立的。對于寫實繪畫格林伯格是持“嘲笑”態度的,他認為寫實繪畫是“庸俗”的,現在社會中寫實繪畫的價值幾乎是毫無任何意義可言。在他的眼中,寫實繪畫是“前衛”藝術發展的重大阻礙,必須將這塊“腐爛的肉”割掉。20世紀中期,格林伯格的這種觀點幾乎是盛行一時,并影響到現在。但是在近半個世紀的寫實繪畫發展中,格林伯格觀點的片面性顯而易見。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寫實繪畫不僅沒有像格林伯格所說的那樣被繪畫界所拋棄,反而在當前的藝術界顯示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探索和發掘寫實繪畫在當前藝術領域中的價值和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從現代藝術發展的趨勢來看,藝術越來越脫離人民群眾,越來越讓人琢磨不透,這也正是格林伯格庸醫對抗“庸俗”重要“武器”。卡斯比特在《藝術的終結》中指出,藝術正通過自我抽象和難懂顯得更加“前衛”,所謂的“前衛”正是在藝術的圈子中得到認同即可,少數人的認同就是真正的“前衛”。因此,一些所謂的藝術家們開始走向神秘抽象事物,將藝術逐出大眾的視野。
當代一些畫家盲目崇拜“前衛”,尤其是對艱澀和抽象的追求,讓他們走向了寫實繪畫的對立面。也可以說,他們是在有意的避開顯而易懂寫實繪畫。雖然發現未知的美和追求未知的藝術也是當代繪畫的重要職能,但一味的追求神秘,只會將繪畫帶向歧路。其實所謂“前衛”和“庸俗”就是“度”的問題。假如荒誕是一種美,但是膚淺的荒誕就會變成荒謬,如果將荒謬當成荒誕那就有問題了。我們已經步入了新時代的社會主義,人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思想上卻時感荒誕。荒誕派戲劇家尤奈斯庫指出,所謂的荒誕就是沒有價值的,沒有意義的,在根絕一些帶有宗教性的、形而上學之后,人們的行為就變得毫無價值、缺乏意義了。從哲學的角度上來說,荒誕是精神家園的空虛、理性的缺失,是人們不能辨明自我和存在意義的表現。所以,重新發掘藝術的意義和價值,是當前藝術發展的根本問題。重建不是推倒,更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對原有價值體系的繼承和創新,讓寫實繪畫原有的價值和意義煥發新的時代光芒。
豐子愷在論述新藝術時指出:新舊藝術只是形式上的區分,無論時代怎么發展,“藝術的心”是永恒不變的,所謂真正藝術的不朽性是“常新”的,并無新舊之分。所以,傳統的寫實繪畫雖然離今天時間較遠,但并未失去“常新”的內涵。同理逆推,今天的一些看似“前衛”的繪畫風格,卻因思維的落后使人興趣大失。正如豐子愷所提倡的“藝術的心”,不僅是寫實繪畫的實質內涵,更是當前寫實繪畫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在新時代文化大背景下,寫實繪畫還有意義和價值嗎?存在這種疑問是對當前寫實繪畫發展前景的擔憂。在當前的繪畫界,一些畫家仍然堅守著寫實繪畫的繪畫性,并且將繪畫性的視覺美感展現的淋漓盡致。繪畫性是繪畫藝術的核心魅力所在,也是寫實繪畫立身所在。從人類社會進步發展邏輯來說,在社會化大生產的今天,手工生產因生產效率低而逐漸走出人們的視線。但是,手工生產是人類文明創造的基礎,無論社會文化如何發展手工生產不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消失。雖然當今科技進步,生產力極大發展,但是生產力的問題并不能完全解決人類所面對的一切問題,尤其是人類精神層面的問題。同理,繪畫性不等于技術性,繪畫性說到根本還是意識層面的東西。正如人們推崇盧西·弗洛依德繪畫技法,但是一些藝術家臨摹了一輩子也無法達到他的藝術成就。為什么,其實很簡單,技術只是外在層面的表現,內在的卻是“藝術的心”。
所以,繪畫性是藝術家心靈與藝術的溝通,并在畫面上的展現。盧西·弗洛依德那些讓人們推崇的作品,正是他藝術的心的一種激情顯現,他的繪畫技術還是簡單而傳統的技術,但他用自己“藝術的心”將強烈情感表現在畫面上,展現出了超越傳統的藝術魅力。對于中國寫實繪畫本身而言,中國寫實繪畫從技術引進到初步成型,從西方觀念引入到中國特定文化氛圍的形成,最終中國寫實繪畫成型,可以說,中國寫實繪畫在不同的時期融入了不同的時代內涵。
20世紀以來,現實主義成為時代的思想潮流,當然寫實繪畫也處在現實主義思想的支配之下。從中國寫實繪畫的現在和將來來看,現實主義一統天下的格局已經出現了某些松動,寫實繪畫產生了眾多的藝術觀念。所以,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寫實繪畫的意義和價值也更加豐富。
總之,對于當前我國寫實繪畫價值和意義的認識,不僅要把握中國寫實繪畫的傳統,堅持寫實繪畫所蘊含的中國審美情趣和歷史文化,還要立足于當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用開放的胸懷來吸收外來寫實繪畫的精華,發掘當前我國寫實繪畫價值和意義要建立在同一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上,觀念與形式的統一是產生意義和價值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