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明
摘要:自2011年我國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以來,特別是2012年中國文化館協會成立以來,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引起了業界的高度重視。數字文化館建設在我國雖然時間不長,但已經在創新服務方式、增強服務能力和提升服務效益上顯示出了優勢。
關鍵詞:數字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作用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196-01
按照我們的認識和理解,所謂數字文化館,包括網上文化館服務和文化館實體空間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前者實際上就是“互聯網+文化館服務”,最終形成的是文化館的遠程服務能力;后者是集成和應用現代科技成果和信息技術,打造文化館數字化、智能化實體空間,提供體驗式、交互式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館服務載體、形態和樣式,在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開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數字化文化館概述
數字化文化館相對于傳統文化館來說,是一個開放式的集成化平臺,它直接將技術和文化資源進行集成化和數字化,并且主要通過網絡來提供各種文化服務,可以說數字化文化館的建設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條件。首先,數字化文化館具有成熟的技術支持,在建設數字化文化館過程中,信息技術的集成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涉及了數據庫技術、網絡建設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等,這些技術已經在很多領域中獲得較好的發展和運用了;其次,各種相關的準則和規定得到建立和完善,在建設的過程中要適當地借鑒國外先進的文化館管理模式,對國外文化館的各種規定和標準進行學習,從而制定出科學的制度和標準,為數字化文化館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另外,國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也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與時俱進,不再墨守成規,而是逐漸接受數字化、集成化的文化管理方式。總之,這種先進的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是數字化文化館發展的關鍵。
二、數字文化館服務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數字文化館建設在我國雖然時間不長,但在創新服務方式、增強服務能力和提升服務效益上顯示出了優勢。數字文化館的體驗空間可以將傳統的文藝活動形式的吹拉彈唱、琴棋書畫等服務內容搬到了全新的數字化、智能化空間,這種服務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文化館服務的吸引力大為增強。如“大型數字互動墻”,集成和應用了多點觸摸、紅外感應、增強現實、無線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把單幅作品展示和館藏資源數據庫乃至異地資源聯為一體,極大拓展和延伸了展示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徹底改變了文化館、美術館等機構傳統的展覽展示方式。文化網絡服務平臺,整合全社會的公共文化資源、內容和服務,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由“政府配送”到“百姓點單”的轉變,全新的公共文化活動“網絡眾籌”模式也在探索之中。“互聯網文化館服務”還開創出了群眾文化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模式。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和中國文化館協會組織的“全國百姓廣場舞活動”,把網上展播、省內交流、區域聯動、全國展演融為一體,網上展播吸引百萬以上人次點播,線上線下聯動,公眾參與盛況空前;浙江麗水“鄉村春晚”的現場演出通過中國文化網絡電視傳播到了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極大拓展了傳播效能。所有這些,依靠文化館傳統的服務方式去實現是難以想象的,它昭示了數字文化館在群眾文化組織開展中的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
三、文化館數字創客空間在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的作用
創新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動力。創客空間以創新為核心理念,以服務創新、實現創新為功能和目標,是公眾嘗試創新、參與創新和實現創新的社會空間和平臺。近年來在政府對“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積極鼓勵和引導下,我國的創客運動發展迅速,在不少大中型城市都出現了創客空間,投身于創客運動、成為“創客”的人也越來越多,當然還有更多的社會公眾希望了解“創客”、有意愿參與創客運動并有潛力成為真正的“創客”。社會公眾已產生了對參與創新的較強需求,為了滿足群眾文化活動需求,公共文化機構有必要設立“創客空間”,為公眾學習創新、參與創新和實現創新提供服務。同時,提供“創客空間”服務本身也是一種創新,有利于公共文化機構適應時代特點和社會要求,拓展功能、提升服務,實現自身發展。
獨立創客空間和商業型創客空間偏重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注重創新、創意向實際成果的轉化,部分創客項目有可能發展為創業項目。創客空間側重于對群眾的創新教育,培養群眾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公共文化機構中的創客空間其定位和功能,因其性質和服務對象,應與獨立創客空間、商業型創客空間和學校創客空間有所不同。國外公共圖書館開設創客空間的較多,一般而言,結合圖書館原有功能和資源優勢,公共圖書館創客空間更注重文獻信息資源的獲取、利用,通過知識的交流和共享實現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
四、結語
資源是數字文化館建設與服務的基礎,數字化的藝術普及資源也是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提高群眾文化藝術工作不可或缺的依托。在網絡環境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需要突破傳統文化館資源建設的局限,又要體現文化館自身和地域、歷史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