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 章曙 張政
【摘 要】在“智慧互聯”的時代,傳統的實體零售模式面臨諸多挑戰,在人們對物質需求日益增長的今天,以及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的沖擊下,如何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抓住消費者的消費傾向,如何優化購物方式使之更加便捷,帶給消費者更好的購物體驗,是當下零售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只有做出順應歷史潮流的變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長久發展。
【關鍵詞】新零售;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
一、前言
我國實體零售業規模在不斷地持續擴大,行業形態在不斷地創新,但是近些年卻也呈現出發展緩慢、占比降低、經營成本不斷上漲的趨勢。此外,伴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并由此帶來的移動支付、大數據、虛擬現實等“互聯網+”技術的革新,使得網絡零售平臺以高速增長的狀態沖擊實體零售業,實體零售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各行業都在尋求新發展,馬云于2016年提出“新零售”概念,即“線上+線下+物流”深度融合的“新零售”理念,劉強東也指出“零售的改變其實是背后的基礎設施改變”的觀點,然而這些變革幾乎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推動。
本文通過對近年來,我國現有的實體零售業模式的整理與歸納,通過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處,試探究在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體零售企業如何依托“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做出順應歷史潮流的發展。
二、現有實體零售模式
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零售市場長期保持著以百貨商店為主要模式的格局,在改革開放后,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零售市場競爭加劇,零售業在進行著由百貨商店、大型集市、購物中心、線上購物,再到如今的現有零售模式的變遷。而現有的零售業中,是多種模式并存的時代,其中主要包括傳統線下單一,線下與線上結合兩種模式。
(一)線下單一模式
線下單一模式是指僅通過線下渠道進行商品的零售功能,不通過互聯網技術輔助商品的銷售,仍然保持傳統實體零售的模式。此外,有學者認為線下銷售與網絡銷售分隔開,兩者相互獨立,網絡銷售與實體之間沒有直接的業務交叉,也為線下單一模式的。前者多存在三、四線城市中的小型商店、便利店等零售業行業中,該地區零售業發展相比較而言不夠發達,同時地區消費者也未能完全適應零售的轉變,另一方面,該地區零售企業經濟能力不足推動自身的轉型。后者多為線上、線下獨立企業,像銀泰百貨與銀泰網,銀泰網由專業的運營團隊運作,且銷售的商品類型與銀泰百貨不同,兩者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獨立成長,其中的銀泰百貨也為線下單一模式。
(二)線下與線上結合模式
線上與線下結合模式是指傳統零售業借助一定的互聯網技術實現商品的選購、收退款、配送、售后等一系類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整合零售企業線上與線下的資源。現有模式中多借助網上商城、電視購物等手段輔助企業擴展業務,相比較線下單一模式而言,該模式使得銷售渠道得以拓寬,讓消費者不受時間、空間的約束,達到隨時隨地消費的目的,同時讓喜歡實際體驗的消費者選擇線下服務,圖方便快捷的消費者選擇線上服務。許多實體零售商戶為擴大市場覆蓋面,增加商品銷售量而入駐淘寶、京東等在線商城中,就是一種線下與線上結合模式。
三、現有零售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實體零售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礎,是引導生產力,擴大消費的重要載體,是繁榮市場、保障就業的重要渠道。近來年,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實體零售業也在不斷地發展,但是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一)客戶流量分流
根據《2018年新零售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傳統商超盈利不高,其中還通過“坪效”來展示傳統百貨以及購物中心盈利偏低,商超的商品的毛利率并不高,只是秉持薄利多銷原則的才得以生存。傳統零售業是依靠龐大的客戶流量,通過薄利多銷實現盈利,但是蓬勃發展的線上零售業卻不斷地將線下一部分流量分流出去。可見,在商超這類零售企業中,消費者流量已經達到飽和的狀態下,其客戶流量還在不斷的被線上零售所分流,使得傳統零售業的發展越發困難。
(二)經營成本上漲
在銷售過程中,商品需要經過多個渠道,從廠商進入到零售商的過程中包含了多類成本,如商品的物流費用,商品的稅費等。盡管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降低流通企業稅費成本、融資成本,有效的減輕零售行業的壓力。但是另一方面,根據《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便利店的租金,人工成本在2017年呈現上漲的趨勢。除了不斷上漲的租金價格、人工成本,實體零售還面臨著裝修、水電、宣傳、配送等多方面成本問題,可見零售企業的經營成本壓力依然很大。
(三)線下線上結合不充分
在線上零售業的沖擊下,許多零售企業開始將線下零售業與線上結合,借此來拓寬銷售渠道,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抓住消費者。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常常呈現出線下與線上結合不夠充分,導致在現有實體零售中,仍然存在對物流、用戶體驗、數據分析等方面的處理不足之處,雖然也應用了新技術,但是卻算不上“新零售”。筆者認為當下的結合,是介于與未來真正的“新零售”之間的一個過渡,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仍然面臨許多問題,未能正真便利消費者,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費者的用戶體驗感。
四、推動深化轉型的建議
一方面,伴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并由此帶來在移動支付,海量數據分析,虛擬現實等方面的“互聯網+”技術革新,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推進,消費群體以及消費觀念也隨之發生改變,推動傳統零售向“新零售”發展。在當下的“智慧互聯”時代,商家更應該借助“互聯網+零售”這一新方向推動現有零售業轉型。
(一)門店互聯化
門店互聯化,即充分將線上與線下融合,將線下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與線上商流、資金流、信息流融合,拓展智能化、網絡化的全渠道布局,全面運用互聯網工具輔助銷售,能夠高效的整合企業內外部可用資源和有效信息。通過進行科學的管理進行資源的整合,簡化復雜的中間環節,不僅給企業的管理帶來便利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經營成本。另一方面,進行信息資源的整合,使線下與線上的商品、物流、售后等信息共享和導流,帶來更方便的信息管理,同時也借助像網上商城,電視購物等手段,在擴大零售市場覆蓋面的同時,也消除了傳統模式下對消費者時間與空間的約束,讓消費者隨時隨地能夠達到消費目的,除了提升消費者的用戶體驗之外,還在最大程度上便利消費者,以此增加消費者的黏度。
(二)零售數據化
企業如何把握產品新動向,洞察消費者潛在消費意向,過去的企業多依賴于經驗、直覺,或者是通過一定樣本調查的統計推論,而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更應該依靠海量的數據背后包含的更精準商業信息。最重要的是,這些數據也是極易獲取的,它包含在任意一個銷售過程中。在銷售過程中會產生多方面的數據,像商品數據、銷售數據、物流數據、消費者行為數據,以及其他潛在數據等。由諸多數據組成的整體,通過特定的算法計算所得到的信息更加的精準,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大范圍,近距離的接觸市場,使企業自身做好精準的自身定位跟營銷方案,同時也能對消費者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刻畫出消費者的基本特征、購買傾向、購買力等信息,為消費者打造定制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滿意的服務。
(三)人工智能化
新生群體的逐漸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社會的主流消費觀念也在潛移默化的改變,新生代的消費觀念注重品質、情懷,消費體驗,而類似于智能支付,智能物流,虛擬現實等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滿足消費者新的消費理念。同時這些零售業與這些技術的結合,帶給消費者更多的是便捷,像現在主流的嵌入式支付,只需一個指紋即可輕松完成付款。此外,像VR技術,能夠通過模擬現實真實場景,讓消費者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虛擬現實中感受到客觀物理世界的真實感,帶給消費者切身實際的體驗,讓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的心理需求滿足感。
【參考文獻】
[1]劉強東.第四次零售革命下的組織嬗變[J].中國中小企業,2018.
[2]王坤,相峰.“新零售”的理論架構與研究范式[J].中國流通經濟,2018.(1):3-11.
[3]郭燕,陳國華,陳之昶.“互聯網+”背景下傳統零售業轉型的思考[J].經濟問題.2016.
[4] 易寶研究院.2018年新零售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EB/O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70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