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摘 要】城市道路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國內外道路綠化研究現狀的分析,以及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今后的研究發展趨勢和方向做了論述,希望可以為今后的城市道路綠化建設提供可參考性的意見。
【關鍵詞】道路綠化;城市景觀;發展趨勢
城市的更新,道路空間環境的趨同和漠視,城市地域景觀特色正在逐漸喪失,這是大部分城市都普遍存在的問題。加強對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的研究,可以加快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的建設步伐,改善城市景觀形象,提升城市地位。
一、國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發展歷程
國外關于道路綠化的研究和實踐都出現的比較早,世界上最古老的行道樹出現在公元前10世紀印度加爾各答至阿富汗之間的道路上,道路中央和兩旁各種植了3排行道樹,稱之為“大樹路”。公元8世紀末美索不達米亞的宮殿道路兩旁規則對稱栽種了意大利絲柏和松樹,至此掀開了歐洲國家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的歷史篇章。
文藝復興時期后,道路綠化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歐洲部分國家還頒布了關于種植行道樹的法律。1625年英國開創了都市性散步道栽植的新概念,在公用的散步道兩側種植4-6排的二球懸鈴木,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林蔭步道[1]。18世紀后半葉,奧匈帝國在國道上種植蘋果、櫻桃、西洋梨等果樹,并把這種果樹的道路種植形式寫入法律法規,至今匈牙利、德國、捷克等國家仍延續這種特色。
19世紀歐洲各國將中世紀的城堡古城墻拆除,建成環形的園林景觀大道,形成了寬闊的林蔭路游憩空間。法國政府相繼頒布了多道法令,對行道樹的樹種的選擇、種植模式、養護管理措施等做了明確的規定,是當時歐洲各國對于道路綠化中頒布的最先進法令[2]。在后半葉美國掀起了“城市公園運動”,通過將街道綠地與公園綠地系統連接的方式。
20世紀末的前蘇聯,通過實踐在道路景觀建設、規劃理論和法規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規定了林蔭道的最低規模和應該具備的功能,并修建街頭小游園與林蔭道和防護林帶構成城市的綠色走廊。在植物的配置、景觀建筑小品和公共設施的建設方面都有了較高的水平。
(二)國外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的理論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對道路綠地景觀進行專項研究的較少,多基于城市道路景觀的層面,從不同視角對道路景觀進行研究,也推動了道路綠地景觀規劃設計理論研究的發展進步。
凱文·林奇的《城市印象》從心理學、文學、藝術、歷史學等學科多層次多角度對城市景觀進行研究,并認為城市意象的主導元素就是道路空間。提出了最理想化的道路景觀所具備的特征:便利的通行性,明顯的識別性,景觀整體的連續性,明顯的起點和終點,清晰的道路節點,層次分明的道路空間序列等特點。
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從人的行為角度出發進行研究,提出了“城市街道倫理”的論點和“街道眼”的觀點。主張保持小尺度的街區景觀,保留街道上的各種小店鋪,提高人們交往互動機會的空間環境。
揚·蓋爾的《交往與空間》通過對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社會活動與公共空間中的合理尺度關系,對道路步行空間中的社會活動情境,如:駐足休憩、交談、聆聽觀看等活動需要的宜人場所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方法。
蘆原義信在《街道美學》中從人的戶外活動角度出發,基于美學和心理學來闡述街道空間構成關系和街道美學的問題。提出了空間加減法、積極與消極空間等概念,對街道的構成、空間形式感與人的感受等方面加以量化分析研究。
土木學會的《道路景觀設計》結合大量的案例對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調研方法和設計步驟,及城市道路景觀各構成要素的具體設計方法進行了詳細地論述,是一本較為系統全面的道路景觀設計的基礎理論著作。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一)國內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發展歷程
我國關于行道樹栽植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周王城洛陽的街道兩側種植行桑梓,來往客商和市民可在樹蔭下納涼休憩。秦時,行道樹出現了大規模的種植,修筑了蔚為壯觀馳道,兩側樹以青松。西漢時期道路綠化的樹種也變得多了起來,榆樹、柳樹、槐樹是當時道路綠化的主要樹種,尤其是槐樹當時備受人們的崇敬和喜愛。
到了唐朝開元盛世時期,制定了“路樹制度”,并設立了專門的綠化樹管理機構,道路綠化出現了喬灌搭配的景觀形式。北宋時期,道路兩旁水溝邊種滿了果樹,并在溝中種植蓮花。歷史上的道路綠化造景多是為掌權的貴胄服務的,行道樹規模化的種植都是出現在御道和官道兩旁,雖有美學考慮,但還是缺乏科學理論的認識。
解放后,我國政府相繼提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等號召,使得城市道路綠地的規劃設計理念有了新的發展,由原先元素單一的城市道路綠化功能逐漸發展為涵蓋多要素、多形式、多功能、多用途的符合元素。先進的栽培技術科學研究,也極大的豐富了城市道路植物景觀造景的形式與手段。
目前,隨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的大力推進,使得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建設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道路綠地景觀已從簡單的補空式栽樹,發展成為兼具功能、生態、美學的多方位的綜合造景模式。
(二)國內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的理論研究現狀
在國內,對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規劃設計進行系統、全面研究的權威專業著作還很少。學術期刊多集中在行道樹樹種的調查分析、道路景觀綜合評價體系、道路景觀格局分析、道路景觀提質改造、植物文化、基于視覺特性、道路景觀生態性、道路綠地系統等方面的研究[3]。
王浩在其編著的《道路綠地景觀規劃設計》中,針對我國現階段城市道路綠地景觀中存在的問題,分別從系統性、序列性、整體性三個方面對城市道路綠地進行了研究。許沖勇等編著的《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分析》對城市道路綠化中行道樹種植設計方法和理念進行了探索。邱巧玲、張玉竹、李昀編著的《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基于生態環境的角度對城市道路綠化設計的方法、模式和各類型道路綠化設計的內容進行了分析探討。
三、存在的問題
(一)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缺失
規劃設計中多是以車為本,重點放在了如何保證車輛快速通過。從而造成了交通環境的冷漠,忽略了道路交通活動參與的主體—人的感受。同時,整個景觀規劃設計從設計到實施都是由設計師和政府部門主導完成的,缺少公眾參與,民眾的真實需求得不到訴求。
(二)道路景觀特色的缺乏
道路綠化建設盲目的復制粘貼,沒有創新,形成千城一面的景觀現象,城市缺乏可識別性。對城市自身歷史文化元素未能深層發掘,沒有賦予城市道路景觀更深層次的意義,使得城市的文化底蘊特色喪失,缺乏生機活力。
(三)缺乏系統性的整體規劃設計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普遍缺乏規劃區內整體統一的上位規劃,各條道路單獨的建設綠化,綠化僅作簡單的堆砌和拼湊[4];缺乏明確的指導思想,導致景觀特色和主題不突出;缺乏系統性、連貫性,在整體風貌上顯得瑣碎凌亂,無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法規和管理機制的不健全
許多城市由于相關部門對于道路綠化重視度不高,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足夠的養護資金,都給后期的養護管理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經常存在各類廣告標示牌隨意侵占道路綠地,造成道路綠化景觀雜亂;部分商鋪為了私利隨意損毀苗木等,都對城市道路景觀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五)綠化中植物應用缺乏特色
植物應用種類單一,多采用填空式的綠化。造成季相變化不明顯,無法實現生物的多樣性,造成城市的道路景觀單調、雷同,缺乏特色。忽略了鄉土植物的開發應用,盲目選用未經引種馴化的外來新興品種,偶遇極端天氣,不但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影響綠化的整體效果。
四、發展趨勢
(一)加強道路綠地系統規劃的建設
運用系統論來建立和完善城市道路景觀系統,樹立“大綠地”的觀念,加強城市道路綠地整體性設計,形成結構優化的城市綠地景觀系統,成為城市綠色廊道景觀。突出景觀設計的整體連續性及地域特色性。
(二)基于不同視角的城市道路景觀
結合相關各學科知識,在其交叉點上展開研究,從不同的視角去分析。對不同場所特征的城市道路綠地景觀模式探究,以及通過用路者的視覺特性,對視覺空間大小、色彩及尺度、心理因素等方面研究,營造出安全舒適的城市動態道路景觀,提升城市整體形象水平。
(三)道路景觀評價標準體系的建立
由于道路景觀評價涉及因素較多,各因素之間相互影響,關系錯綜復雜。基于不同城市道路的不同景觀場所提出相應的城市道路景觀度量標準、評價模式和設計參數,對實踐活動提供有效的指導建議[5]。
(四)制度法規的健全完善
加強法制道德建設,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提升全民素質。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管理制度,提高各相關部門對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建設的重視度,確保城市道路景觀建設和養護管理落到實處。
(五)道路景觀的生態建設
生態可持續發展概念逐漸得到全球范圍內的普遍共識,應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城市、森林城市,實現城市的永續發展。我國對城市道路景觀中生態的設計越來越重視,如海綿城市的建設,將城市雨水循環系統與道路綠地景觀設計相結合來處理城市的雨水排放。
五、結語
城市道路綠地的規劃設計應以多學科的交叉理論為依據,以植物為主體,以地域文化特色為制高點,遵循人本原則,創造髙質量的城市道路綠化景觀,充分發揮其綠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生態平衡的本質需求為出發點,最終創造出滿足人們需要的優美舒適的現代文明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寧綺珍.廣州市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2]吳忠禮.歐洲的行道樹[J].浙江林業, 2004(4):36-37.
[3]張海霞.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研究[D].西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4]江祺暘.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學導報,2013,19(19):109.
[5]安東輝.滄州市城市道路景觀評價方法研究[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