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
【摘 要】民辦高校資助工作是民生工作的基礎組成部分,其直接關系著民辦學院德育教育質量。但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在我國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工作模式過于單一、認證標準不一致、缺乏專業性等問題的存在,影響了整體資助育人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本文以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為依據,結合青島黃海學院十年資助工作實際事例,對民辦高校優化資助育人工作路徑進行了簡單的探究。
【關鍵詞】民辦高校;優化;資助育人工作路徑;青島黃海學院
在《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頒布實施以來,我國對民辦高校貧困學生資助力度不斷增加,資助范圍也不斷拓展,為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了經濟支持。但是,隨著國家資助力度的增加,民辦高校資助與育人工作出現了脫節。這種情況下,如何優化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路徑,就成為民辦高校面臨的主要課題。
一、新時代背景下青島黃海學院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
1、資助育人工作模式單一
民辦高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大多是依據上級要求開展資助育人活動,在具體資助育人活動宣傳中也主要通過演講、資助征文、板報宣傳等形式。雖然自2017年開始青島黃海學院加大了經濟扶持力度,但是并沒有設置與資助對應的配套教育體系。全校性質貧困學生資助育人體系的缺失,導致貸款學生誠信、感恩意識不足。
2、貧困生認證標準不一致
目前,民辦高校主要貧困生認證方式為:“學生提交申請、出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情況調查表及困難生認定申請表、鎮民政以上部門出具的相關貧困證明”。過于單一滯后的認證方式,嚴重影響了資助育人的實際效力。雖然黃海學院會在以往的基礎上,增設了班級民土評議+綜合測評成績的方式,但是基于學生個人心理因素、區域開具證明態度等因素的影響,貧困學生精準認定仍然具有一定困難。
3、資助育人團隊專業性缺失
隨著教育部第43號令《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的頒布實施,民辦院校資助育人工作對輔導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民辦院校規模不斷拓展過程中,其資助育人隊伍與與日益增長的大學生數量之間矛盾不斷加劇。如青島黃海學院主要資助專員為1名,其他均為兼職模式,過于滯后的資助育人隊伍管理模式也影響了資助育人工作效率。
4、勤工助學方式單一
由于資助經費、人員等方面的限制,民辦高校資助育人活動開展時效性不佳。如青島黃海學院在近十年的勤工助學崗位管理中,大多以勞務性臨時崗的形式,缺乏統一固定的助學崗位管理,也制約了學生勤工助學積極性[1]。
二、新時代背景下民辦高校優化資助育人工作路徑
1、構建多元化資助育人工作體系
依據2017年山東省學生資助中心提出的“牢記使命。不讓一名學生因貧困而失學”這一目標,在實際管理過程中,民辦學院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誠信教育與奉獻教育結合、感恩教育與勵志教育結合、實踐教育與課堂教育結合等新型資助育人模式的構建,為貧困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資助育人環境。首先,感恩教育與勵志教育結合,主要是通過定期對貧困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方式,引導貧困學生學會感恩、回饋、飲水思源,推動育人目標、資助濟困的良性循環。同時教育引導品尋學生樹立“受助-助人”意識,逐漸提高貧困學生思想認識[2]。其次,誠信教育與奉獻教育結合主要針對貧困學生實際經濟情況,通過嚴厲打擊虛假騙取助學金、不定期償還助學貸款的情況,從根本上提高貧困學生誠信意識;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主要是針對貧困學生因物質生活及其他方面差異而產生的自卑心理,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對其進行及時疏導。同時結合定期思想教育實踐,逐步提高貧困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在具體思想教育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學院可要求在校高年級貧困生進行專題匯報,以其親身脫困經歷為低年級貧困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或者開展社會愛心幫扶活動,組織貧困生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其他更加困難的人,從而逐步培養貧困學生自信、自立、自強的意識;最后,實踐教育與課堂教育相結合,主要是以民辦學院思想政治課程、主題班會、報告、心理健康講座為載體,為貧困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正確形成奠定基礎。實踐活動的合理設置,可進一步開拓貧困學生視野,為其人際交往及社會實踐就業打下基礎。
2、完善貧困生資助標準
良好準確的貧困生資助標準認證對于民辦學院資助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實際貧困生資助育人管理過程中,民辦學院可以貧困學生切身利益為立足點,以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為原則,在現有資助育人三級認證體系的基礎上,構建更加系統科學的貧困生認證體系。首先,進一步完善現有貧困生認證環節評測體系,組織專業的評議人員對貧困申報學生進行初步調查,同時依據規定流程進行進一步篩選。依據具體調研數據,可為后續貧困學生認證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依據。必要情況下,可將初步篩選結果公示到學院內部或社會層面,以便提高自身在貧困學生認證方面的公信力。其次,建立四級貧困學生認證體系及數字檔案,即在以往班級、系、學院三級認定體系中,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動態自動評估體系,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貧困申報開始,依據整體數據變化進行適當調整,避免交通不便、家庭位置偏僻等因素導致貧困學生無法認證。
3、加大資助育人團隊建設
在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開展過程中,輔導員是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的直接執行者,其綜合素質對整體資助工作的實效性具有較大的影響。在我國民辦高校資助政策不斷完善優化的背景下,輔導員團隊建設漏洞也逐漸凸顯,因此在常規民辦高校資助育人管理工作中,民辦高校管理人員應依據現有能力基礎,建立專門的輔導員管理崗位,并從貧困生幫扶理念、技能、職業道德等多個層次提高輔導員素質[3]。
4、優化勤工助學管理模式
民辦高校資助育人管理工作中,勤工助學崗位的設置是貧困生資助的有效渠道。針對現階段貧困勤工助學管理渠道過于單一的情況,可依據學院專業特點,設置對應的崗位,如院部辦公室、圖書館、實驗室等協助專業教育人員管理、值班等,或者進行學生自主管理崗位的設置,如校園文明監督管理崗位、食堂文明監督管理崗位、學院衛生監督管理崗位等。通過學生自發組織,結合專業教育管理人員輔助支持,可逐漸創設固定化長期有效勤工助學崗位,在提升貧困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的同時,也可以促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為了進一步拓寬勤工助學渠道,學院也可以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建立企業專項勤工助學崗位或社會捐崗助學崗位,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機會。
三、總結
綜上所述,21世紀初期,民辦高校教育規模不斷拓展,貧困生在民辦高校中占有比例逐漸上升,隨之而來的貧困生資助育人問題也逐漸凸顯。因此,在實際資助育人工作開展過程中,民辦高校應正確認識到自身在資助育人方面的弊端,逐漸完善貧困生資助認證標準,結合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及勤工助學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創建,不斷提高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效率,為貧困生健康生活、學習提供充足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林偉. 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科學內涵和價值訴求[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5(12):45-46.
[2]劉寧, 卜士湞. “微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路徑[J].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17(1):97-101.
[3]董艷, 陳金燕. 民辦高校資助育人功能的實現機制探究[J].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5, 18(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