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靜,王 瑋
(南京林業大學家居與工業設計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37)
藍印花布的歷史源遠流長,在現存的藍印花布實物來看,研究發現,染纈盛行于唐代,技術也在唐代成熟。主要體現在木版的雕刻步驟中,雕刻只雕深不雕穿,只在需要染色的底部打小的孔洞,然后在染色的過程中依照顏色分類,將不同的顏色孔洞在不同的時段堵起來分別進行染色,這樣的染色步驟即可以染出顏色有變化的紋樣。這在當時屬于相對精湛的夾纈工藝。隨著朝代的變更發展,宋代人們的審美偏向素雅、內斂,藍印花布的紋樣也較為樸素清雅,藍白相間,且在圖案的取材方面也與唐代大有不同,以景觀、樓臺、人物、花果、魚蟲鳥獸為主要取材。花紋更加精細。制作方面也將木版改為紙版,使用人群逐漸向百姓靠攏。藍印花布在元代發展,在元代的初始發展時種植棉花成為當下興盛農作,藍印花布制作成本變低,夾纈以一種顏色為主體發展,以藍白色彩為主,由于農作主要在農村種植,當時老百姓也在生活中開始多使用藍印花布。再到明代,藍印花布的發展在此時逐漸穩定且使用范圍開始擴大,在家居生活用品中應用較多,為藍印花布的發展夯實了基礎。藍印花布的發展在清代逐漸多元化,不僅在原料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優勢且在技藝上做出創新,以點、線、面的組合方式形成紋樣,有單獨紋樣、填充紋樣、角隅紋樣等。紋樣的組合大多還是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使之靈活而生動。這樣的發展歷程使藍印花布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在當時盛行甚至可以走出國門,遠銷海外。
在國內藍印花布的主要傳承發展的地區現以江浙一帶為代表。其中江蘇南通地區最為主要,重視藍印花布的傳承與發展,且以相對完整的形式保留了藍印花布的傳統工藝。在藍印花布的發展過程中發現,棉布的材質使它的使用范圍受到了局限。單是棉布的材質的缺點就足以影響整個藍印花布的外在效果,例如在受到擠壓時容易產生褶皺,受到潮濕時容易生霉變等各種本質上的缺陷限制了藍印花布在產品運用中的造型設計與風格設計。而在現有的藍印花布上我們能看到,紋樣的表現也仍以傳統的方式表現,這雖然能與現代人的審美碰撞產生一絲新鮮感,但也難以讓絕大多數生活在都市的人們體會傳統中體現的精神與文化,這種種都是阻礙藍印花布得到大幅發展的因素。
就目前社會設計狀況發展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所傳達的文化精神與理念已經成為中國設計發展的核心,中國風在設計界的影響力也逐漸變大且被大眾所熟知。隨著時代的變化,消費主要群體逐漸傾向年輕人,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人們對新風格的家居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所以在家居用品的設計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文化與個人的思想追求是非常重要的,以這樣的要求設計家居產品來滿足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這樣也讓我們的設計找到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在傳承的基礎上勇于突破創新,不拘泥于陳舊的形式,將東方古韻完美融入現代社會。目前藍印花布應用在各個家居產品中的運用多以紋樣的變化與扎染的技術呈現在大眾面前,且應用產品中多在家紡、家居空間、餐具等方面。傳統元素的紋樣被原封不動地放置在家居產品中,呈現的風格比較古典。符合的市場比較狹小。
如今人們在生活這方面不僅僅只限于對生活需要簡單的追求,相比之下現代人們更愿意去追求生活的品質。在我們掀起新的設計風潮中,中國的傳統圖案在設計的運用中出現了本質上的問題:從中國式的設計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大眾視線中開始,運用傳統元素的方式就局限于將圖案原封不動地使用在產品與生活環境中。如果我們繼續用這種拿來主義的態度與方法來為生活所需的產品設計,那么所謂的中國風設計就毫無創新可言,僅剩一副“空皮囊”。
通過市場分析以及調研情況來看,以南京為范圍,調研發現人們對南京印象深刻的東西是法國梧桐。以南京為主題,我們對藍印花布的紋樣進行“再設計”決定以梧桐樹為設計元素。將梧桐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樹干、梧桐葉和梧桐果,提取這三種元素,將其按照藍印花布工藝手法進行合理的元素變異、排列組合再與藍印花布相結合組成與當代人們更能接受的紋樣(如圖1、2)。再將設計紋樣運用在家居產品中,紋樣設計主要以重復結構的手法表現,通過梧桐葉與梧桐果的具象與抽象形式組合進行創新。

圖1

圖2
在創新藍印花布紋樣的時候,注重制作工藝的限制,紋樣應符合制作工藝需求,然后再將中國傳統元素加以創新,向消費者提供有多種不同的感官體驗的藍印花布產品,設計貼近人們日常生活,投其所好,才能真正地讓傳統元素“悄悄地”深入大眾生活,被大眾所需要,才能更好地傳承中華傳統。
就目前藍印花布已經以不同形式廣泛運用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如家紡設計、環境設計、工業產品設計等。不管是哪一種設計方式或方向,人們對于藍印花布的應用都不再僅限于采用傳統紋飾、色彩,不能只是簡單使用拿來主義。在藍印花布的傳承發展中,為了滿足現代空間的需求,藍印花布的圖案、色彩等需要不斷地創新,在迎合市場的同時對傳統紋樣做出改變,從深度和廣度上繼續挖掘藍印花布的空間應用潛力,以求實現對藍印花布的升華,體現出藍印花布在現代家居產品中的獨特魅力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