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 要】金融危機時流動性風險的巨大化使得資產完全用市值計價方式給金融機構造成了巨大損失,傳統的基于市值計價方式的資產評估存在局限性。短于負債(存款)滿期的資產(貸款)可以一直保留到滿期,不需要交易。這一類的資產只存在信用風險,不存在價格變動的風險,因而不需要進行市值計價。本文在對比資產與負債的滿期的基礎上,以負債計價方式對我國國有四大銀行的借貸資產的市值進行評估,分別得出在一般情況下以及金融危機時應對流動性風險所需的最小資本,對保證主要金融部門的穩定性及減輕金融部門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親周期性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負債計價;市值計價;資產評估;四大銀行
一、引言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商業銀行的金融風險管理越來越受到關注。特別是流動性風險在金融危機時造成了金融機構的巨大損失,學者們從各種角度,對其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首先是關于巴塞爾協議的金融風險管理研究。巴塞爾協議是以資本充足率為基礎,減少國際銀行業不公平競爭,降低銀行系統各種風險的國際規則。雖然它主要針對的是國際銀行業,但是它通過最低資本充足率保證銀行系統安全的方式被世界各國普遍采用。國內外關于巴塞爾協議的研究有很多。唐國儲、李選舉(2003)對于巴塞爾協議II在銀行風險管理的理念上做了詳細分析。同時在分析了西方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組織機構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我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建議。類似的研究有黃憲、金鵬(2004),巴曙松、劉清濤、牛播坤(2005)等。劉亞、劉晶(2012)詳細分析了巴塞爾協議中衡量金融風險的VaR模型,并結合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資產優化組合方式。而在巴塞爾協議III出臺之后,巴曙松(2010),劉勇(2010),鐘偉、謝婷(2011),陳穎、甘煜(2011)詳細介紹了其框架結構的變化,特別對新提出的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做了分析。
其次是關于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研究。流動性風險的概念雖然早已形成,但是由于巴塞爾協議2008年以前并沒有對其單獨定義,有關流動性風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債券,證券市場方面。國際上有關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研究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后才流行起來,例如Allen、Carletti(2008),Brunnerneuer(2009)等。郭京華(2000)是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最早的研究之一,從流動性風險對商業銀行的危害性、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現狀、特征、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而周宏、潘沁(2010)在分析了國際銀行業對于流動性風險的壓力測試方法后,提出了適用于我國商業銀行的壓力測試模型。
還有關于銀行借貸資產轉讓交易的研究。Parlour(2008)認為資產負債管理(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越來越細分化,在資產負債表管理、借貸方、關系銀行(R elationship banking)三者逐漸分離的趨勢下,貸款的流動性需要得到保障。Drucker(2007)通過實證分析得出,貸款轉讓交易可以減輕財務制約,并且不會影響銀行與客戶的關系,為貸款轉讓交易可以提高銀行資金流動性提供了依據。
從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趨勢可以看出,有關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管理的研究與巴塞爾協議息息相關。巴塞爾協議I時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風險管理方面。巴塞爾協議II時期的研究則偏向于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方面。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之后,圍繞著巴塞爾協議III形成了有關流動性風險的研究體系。這個研究體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對于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與市場透明度矛盾關系的論證不足。雖然許多學者及BIS當局都認識到金融危機發生時完全的市場透明度可能造成流動性風險加大的連鎖反應,但是對其與傳統的金融市場自由化理論相矛盾的解釋不足。二是金融危機與流動性風險的因果關系分析比較充分,但是沒有提出有效的,符合我國國情的解決方案。三是對于銀行負債的研究不足。巴塞爾協議雖然在逐步完善,但是它的中心思想是資本充足率,也就是說,基本是從資本的角度考慮問題。需要從負債資產角度考慮問題的研究。四是作為解決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與市場透明度矛盾關系的負債計價方式的實際應用缺乏研究。雖然貸款轉讓交易在提高銀行資金流動性方面得到了證明,但是貸款轉讓交易時價格變動的實證分析不足。還缺乏利用負債計價方式對國內商業銀行借貸資產進行市值評估的研究。
二、負債計價方式的理論性分析
(一)市值計價方式的局限性
傳統的市值計價方式雖然保證了借貸資產風險的透明性,有利于投資者選擇最優資產組合進行投資。但是,一旦金融危機爆發,在交易趨同性的影響下,借貸資產的風險會被無限放大,部分優質的債券也會被市場引導而大量的被動套現,導致流動性風險的發生。
一直以來,金融資產的市值評估收到重視,其評估對象也越來越多。國際財務報告基準第9號中還特別強調要各機構增加金融資產中市值評估的對象,并把金融資產的市值變化隨時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同時,各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也必須圍繞著金融資產的市值評估。這樣每個金融資產以及持有這些資產的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的透明性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對于金融資產的市值變化變的特別敏感,在市場趨同性的引導下,金融機構會在某些特定時刻交易大量的金融資產,導致金融資產的市值出現大幅變動,陷入套現→市值暴跌→套現的惡性循環。2008年的金融危機迅速惡化就是明顯的例子。
因此,金融危機爆發之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決定暫時取消基于市值計價方式的資產評估。美國財務會計基準審議會也在2009年4月修改了會計基準,加入了非活躍的市場上的價格信息是不是拋售價格信息判斷標準。信用較低的銀行為了應付客戶的提取存款,盡可能的想以高價賣出借貸資產,與此相對的是潛在的購買者期待拋售價格,導致交易無法成立。在買賣雙方期待值有巨大差距的時候,非賣不可的資產確實需要基于市值進行評估。但是對于可賣可不賣的資產,在市值出現大幅變動的時刻進行市值評估反而會加劇金融危機的危害。
(二)負債計價方式的有效性
負債計價方式的基本原理是考慮到部分借貸資產并不需要基于套現,可以一直保留到滿期,因此這部分資產不存在交易的情況,評價它的市值也就毫無意義。具體來說就是短于負債(存款)滿期的資產(貸款)可以一直保留到滿期,不需要交易。這一類的資產只存在信用風險,不存在價格變動的風險,因而不需要進行市值計價。而長于負債滿期的資產在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必須交易折現,只有這部分的資產需要進行市值計價。
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利用負債計價方式試算出應付流動性風險的最小自我資本后,就可以在金融危機爆發時,不急于拋售不必要的資產,避免市場趨同性帶來更大的流動性風險,從而減輕金融危機帶來的危害。
三、四大銀行借貸資產評估
負債計價方式的實際運用可以采用負債資產滿期對照表的方法。將四大商業銀行的負債與資產進行滿期對比,有可能需要轉讓的資產(滿期大于負債)進行市值計價,不需要轉讓的資產(滿期小于負債)只需要衡量信用風險。由此可以計算出銀行應對流動性風險所需要的最小自我資本。從而達到最有效的運用資本的目的。下面利用2017年度四大銀行的財務審計報告及年度報告分別對其借貸資產進行評估。
(一)中國銀行的借貸資產評估
中國銀行長期作為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統一經營管理國家外匯。2011年,國際金融監督和咨詢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在法國戛納發布全球29家具有系統性影響力的銀行名單,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乃至新興經濟體國家和地區中唯一入選的機構。
來源:依據中國銀行2017年年度報告相關數據整理而成
從表1可以看出,與2016年相比,2017年度中國銀行的到期日比較資產與負債的差額變化不大。資金缺口除去即期償還外,集中在3個月內的短期。3個月至1年的中長期的資產與負債基本持平,長期則是穩定在8000億人民幣的正值,總體也有1500億人民幣的正值,流動性風險處于比較安全的狀態。
(二)中國工商銀行的借貸資產評估
中國工商銀行擁有中國最大的客戶群,是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也是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基本任務是依據國家的法律和法規,通過國內外開展融資活動籌集社會資金,加強信貸資金管理,支持企業生產和技術改造,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
來源:依據中國工商銀行2017年年度報告相關數據整理而成
中國工商銀行將逾期和即期償還分為一類,無期限另外進行了統計。從表2可以看出與2016年相比,1個月內短期的到期資產負債差額從正值變為負值,1個月內至3個月的差額變化不大,3個月至1年的差額負值有了較大增加。相對來說,1年以上的長期的到期資產負債差額正值有了較大增加。由此可見中國工商銀行2017年的短期負債增加比較迅速,而長期資產增加比較迅速。
(三)中國建設銀行的借貸資產評估
中國建設銀行擁有廣泛的客戶基礎,與多個大型企業集團及中國經濟戰略性行業的主導企業保持銀行業務聯系,營銷網絡覆蓋全國的主要地區。中國建設銀行發揮長期形成的業務優勢與特長,保持了對公路、鐵路、電信、電網和城市建設等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基礎產業的較大量信貸投入,和對效益良好的大型企業的信貸投入,同時適時增加了對發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業的信貸投入。中國建設銀行除為特大型企業建立銷售結算網絡外,還憑借結算手段優勢,為諸多生產企業、商業企業、金融企業提供多種結算服務。
來源:依據中國建設銀行2017年年度報告相關數據整理而成
中國建設銀行沒有統計逾期的金額。從表3可以看出從1個月內的短期至1年的中長期,近2年的到期資產負債差額均為負值。1年以上的長期差額還是較大正值。由此可見,中國建設銀行的短期借貸資產長期低于短期負債,短期存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
(四)中國農業銀行的借貸資產評估
中國農業銀行網點遍布中國城鄉,是中國網點最多、業務輻射范圍最廣的大型現代化商業銀行。業務領域已由最初的農業信貸、結算業務,發展成為品種齊全,本外幣結合,能夠辦理國際、國內通行的各類金融業務。
來源:依據中國農業銀行2017年年度報告相關數據整理而成
從表4中可以看出,與2016年相比,到期日比較資產與負債的總差額增加了1300多億人民幣,流動性風險相對縮小。從分期限來看,除去即期償還,1個月內的流動性風險缺口由負變正值,有了巨大改善。3個月至1年的短期至中長期由正變負值,1年以上的中長期及長期均為大幅度正值。說明中國農業銀行借貸資產構成中,短期至中長期有了增加趨勢,短期為縮小趨勢,中長期至長期比較穩定。
四、結論及建議
金融危機時,金融資產的交易價格短時間內出現了巨大波動。如果對于所有的金融資產采用市值計價,就會出現收益上變動頻繁的現象,在市場趨同的情況下,會給商業銀行帶來巨大的流動性風險損失。
國有四大銀行的借貸資產的分析對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具有重大的指導和現實意義。我國在2010年制定了《貸款轉讓交易主協議》,為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風險提供了管理法規的基礎。隨著金融市場改革的深化,借貸資產轉讓將成為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風險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這種趨勢下,如何對商業銀行的借貸資產進行市值評估非常關鍵。負債計價方式可以將國有四大銀行的借貸資產分為不需要轉讓交易與可能需要轉讓交易的兩部分。不需要轉讓交易的借貸資產可以不用進行市值評估,從而保證銀行的借貸資產評估額不會隨流動性風險的加大出現巨大波動。同時負債計價方式評估的借貸資產市值與存款的差額是衡量我國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風險所需最小資本的依據。更準確的判斷我國商業銀行存在的流動性風險的大小,可以為制定相關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及實踐經驗。(湖北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62)
參考文獻:
[1]Allen, F. and E. Carletti (2008), “Mark-to 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45, Issues 2-3.
[2]Brunnermeier, M., A. Crockett, C. Goodhart, A. D. Persaud, and H. Shin (2009),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3]Huang, M. and J. Juang (2003), “How much of the Corporate-Treasury Yield Spread is Due to Credit Risk?,” Working Paper, Stanford University.
[4]Parlour, C. A. and G. Plantin (2008), “Loan Sales and Relationship Banking,” Journal of Finance Vol. LXIII, No3.
[5]童頻,丁之鎖. 中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特征及其制度背景[J]. 經濟研究,2000,09.
[6]楊繼光,劉海龍. 商業銀行組合信用風險經濟資本測度方法研究[J]. 金融研究,2009,04.
[7]周宏,潘沁. 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的管理和實施現狀比較[J]. 國際金融研究,2010,04.
[8]周凱,袁媛. 商業銀行動態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應用研究[J]. 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03.
基金項目:本文獲得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