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夢旗
【摘 要】西峽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南陽市的一個縣。改革開放以后,西峽縣利用自身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和交通條件優勢,將增長極理論作為指導,大力發展經濟,到目前為止,西峽縣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西峽縣;產業聚集;增長極;經濟現象解析
一、引言
二十世紀70年代以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優先發展東南沿海的經濟,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現象越來越顯著,增長極理論與其有著很大的關聯。本文從增長極理論出發,剖析西峽縣的經濟發展情況,從而分析西峽縣經濟增長極的特點。
二、增長極理論概述
(一)增長極理論發展
區域經濟增長理論首先由經濟學家佩魯提出,它通過擴散效應促進了鄰近地區的經濟發展。之后雖然也有很多學者研究,但大家都認為帶動某個區域經濟發展的途徑就是具有創新性的企業聚集之后通過各種方式推動經濟發展。
(二)產業集聚與增長極的聯系
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極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產業集聚是經濟增長形成和發展的前提。通過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增長極最終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然而,,增長極在主導產業選擇、資源優勢、創新力度、區位條件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嚴格。因此,產業集聚只是形成增長極的基礎和前提,而不是其充分條件。
三、西峽縣發展概況
西峽縣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通往河南省陜西省的主干道。西峽縣總面積3453.9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各縣區排名第二。如今西峽縣的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好,全縣經濟一直處于上升階段,在南陽市經濟發展中位居前列。
(一)西峽縣主要經濟指標變化情況
改革開放以后,西峽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各項經濟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1為2009—2015年西峽縣的主要經濟指標變化情況。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從改革開放后,西峽縣經濟發展迅速,各項經濟指標不等量增長。從2009年到2015年西峽縣主要經濟指標都是處于增加階段,其中生產總值一直在增加且超過200億元,截止到2015年生產總值幾乎是2009年的兩倍,且2015年西峽縣的生產總值占南陽市的10%;工業生產總值一直在穩定上升,對生產總值的貢獻越來越大,截止到2013年工業生產總值占生產總值的60%,對西峽縣的經濟發展貢獻巨大;農業增加值不斷增加,但是糧食總產量有所下降,這都是西峽縣大力發展果、菌、藥特色農業的結果,由于特色農業的發展需要占用耕地,種植面積減少,糧食總產量下降;截至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兩倍以上。截至2013年,家庭儲蓄存款在2009年也翻了一番,并在五年內穩步增長。總體而言,西峽縣經濟處于穩定增長階段。
(二)產業結構變化情況
表2為西峽縣一二三產業構成變化,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1990年西峽一二三產業構成為42∶30∶28,經過五年發展,產業構成發生本質變化,由原來的第一產業占據主導地位逐漸轉換為第二產業占據主導,產業構成實現優化,2005年,行業構成23:57:20,第二產業占比最大,第三產業比重下降。2010年產業構成為14:66:20。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下降,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與2005年相當,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有所提高。但近年來,隨著西峽縣旅游業的發展,截至2015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構成了13:58:29,第二產業仍占主導地位。
四、西峽縣產業發展條件分析
西峽縣交通條件好,有五條國道。寧西鐵路和滬陜高速公路三條省道相交,還有正在修建中的寧西高鐵也將會成為西峽縣重要的交通樞紐,此外,西峽縣也是河南,陜西和湖北省的交通樞紐。西峽縣中藥材資源豐富,盛產天然中藥材1328種,同時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最具代表性的是“四石”:金紅石、紅柱石、鎂橄欖石和石墨。西峽縣位于伏牛山南麓,森林資源豐富。
五、西峽縣經濟發展中增長極的基本特征
(一)工業是推動西峽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從西峽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其工業總量一直處于上升階段,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工業的快速發展已逐漸超過農業作為主導產業。雖然2015年相較于2014年來說工業比重有所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有所回升,但是還是占據主導地位,依舊是西峽縣的經濟支柱。
(二)資源稟賦型企業占據重要地位
西峽縣自然資源豐富,重視培育特色產業,經過改革開放后這幾十年的發展,西峽縣形成一大批資源稟賦型企業。以皖西藥業為中心的中藥制藥產業集團的發展;煉鋼及煉鋼輔助材料產業群,以龍成鋼鐵集團為代表;汽配鑄造產業集團,以西泵,西行等公司為代表;此外因為適宜的氣候、豐富的林木資源發展獼猴桃、香菇等特色農業,從而派生出獼猴桃、香菇醬加工企業。
(三)工業帶動農業發展,形成農工聯動局面,發展特色農業
改革開放后,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西峽縣逐步形成了以自身資源為基礎的工業發展體系,同時工業帶動農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重點發展加工獼猴桃、香菇、山茱萸等農產品的加工企業,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西峽縣仲景香菇醬加工企業,它為西峽縣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六、結論
西峽縣在發展過程中擁有獨特的優勢,改革開放以后,西峽縣以增長極理論作為指導發展經濟,但是增長極的形成定會引發一些問題,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要更加注重理論結合實際,注重區域發展平衡,利用增長極的優勢,避開增長極的弊端。
(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參考文獻:
[1] 李碧宏. 產業集聚與增長極的形成[D]. 西南大學, 2012.
[2]賀鵬飛, 杜錦, 邱小亮. 西峽縣產業集聚區主導產業選擇與空間布局研究[J]. 山西建筑, 2016, 42(2).
[3] 賈貴浩. 基于增長極理論的西峽經濟現象解析[J]. 農村經濟, 2008(6).
[4] 周兵. 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經濟增長研究[D].重慶大學, 2004.
[5]李小建, 苗長虹. 增長極理論分析及選擇研究[J]. 地理研究, 1993, 12(3).
[6] 秦國文, 李斌. 經濟增長極實現條件分析[J]. 求索, 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