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摘 要】在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背景下,文章圍繞推進鄭汴一體化深度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并且結合國內外一體化發展經驗,對接下來如何更好推進鄭汴一體化深度發展,進而支持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出了建議和思路。對接下來促進鄭汴融合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關鍵詞】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鄭汴一體化;深度發展
一、深化鄭汴一體化發展的背景
鄭汴一體化的概念自2005年提出以來,一直都是鄭開兩市區域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如今,在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這一全新的戰略背景下,推動鄭汴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是適應時代的大舉措,也是兩市需要重新謀篇布局,統一認識,認真落實的大戰略。具體來看,當前鄭汴一體化融合發展具有如下現實基礎:
(一)理論基礎。非均衡發展理論,其中的不平衡增長理論、增長極理論和中心—外圍理論對于鄭汴一體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在區域內形成發展中心,來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進而實現優化分工的一體化效應。與此同時,交易成本理論也是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科斯認為,交易成本是獲得準確市場信息所需要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他提出,通過建立一種無限期的、半永久性的層級性關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這對于鄭汴兩市之間,加快建立協調溝通機制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二)區位基礎。鄭州開封都是中原地區的重要城市,都居天下之中,而且開封是距離鄭州最近的地級市,兩市發展一體化的交通具有優勢。開封曾是河南省的省會,鄭州與開封的一體化發展,是兩個省會城市之間的更深一步的聯系。
(三)文化基礎。鄭州以根文化、少林文化和黃河文化而聞名,而開封作為八朝古都文化積淀豐厚,尤其是宋都曾經作為世界第一國際化大都市,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兩市均屬于中原文化,且各有特色,可以互補,這就為鄭汴一體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四)戰略基礎。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當中所部署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也提到了要“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這也再次指明了中部崛起戰略對鄭汴一體化深度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并且現在河南省正以“三區一群”戰略為重要抓手,積極推進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中原城市群的建設,再加上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多重戰略機遇疊加,為鄭汴一體化深度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戰略基礎。
二、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戰略背景及面臨問題
2016年12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進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動鄭開一體化發展。” 緊接著,12月31日,國家又出臺了《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推動鄭州與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四市深度融合,建設現代化大都市區,形成帶動周邊、輻射全國、聯通國際的核心區域。”所以說,2016年年底,鄭州市從省區中心城市一躍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了,在這樣的戰略機遇下,鄭州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條件。然而在目前確定的九個國家中心城市當中,鄭州排名落后,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具體面臨如下問題。
(一)帶動力不夠,綜合實力不強。鄭州的經濟總量在9個國家中心城市中排名靠后,不到重慶的50%,僅是武漢、成都的70%左右,并且在中部的省會城市當中,鄭州的首位度近幾年都是最后一位,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力,集聚力不夠。
(二)科技創新基礎薄弱,文化軟實力不強。在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專利申請和授權量、高等學校數量等方面,鄭州都和其他國家中心城市有較大差距。并且同樣是古都城市,鄭州的文化體現度不夠,軟實力不強,這一點上沒有開封做得好。
(三)產業結構亟需調整。目前鄭州市仍是二三一的產業結構,在9個國家中心城市當中,是唯一一個三產占比低于二產的,因而產業結構高級化不夠。2016年鄭州富士康進出口3171.9億元,占全省67.3%,因此,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時候,全省包括鄭州,將大部分希望都寄托于一家企業,這是產業結構失衡的表現,風險極大。
三、深化鄭汴一體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十多年來,鄭汴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具體表現為“五同城一共享”(交通同城、電信同城、金融同城、生態同城、產業同城和資源共享),但就目前的發展而言,還遠未達到深度融合階段,一體化的層面尚淺,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分離的一體化狀態。深挖阻礙一體化發展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站位問題。站位問題也即認識問題,鄭汴一體化并未得到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缺乏統一的鄭汴都市區規劃,包括短期規劃和中長期規劃,明確各區域的功能定位和動態發展目標,缺乏成熟且固定的區域間協商合作平臺,均體現出一體化發展意識不夠的問題。
(二)機制問題。好的一體化發展機制應是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建立的,一體化發展的雙方需要從中平等獲利,而目前鄭汴一體化的機制尚不健全,開封的發展利益還有待進一步得到保障,兩地缺乏協調統一的發展機制。
(三)制度問題。鄭汴兩地在制度層面存在一定的脫節和沖突現象,比如企業貸款時的金融授信問題、適齡兒童受教育問題、工資問題,推進一體化的成果評價和考核問題等,在制度層面都缺乏有效的對接和協調。
(四)宣傳問題。鄭汴一體化的功能和成果還不夠深入人心,媒體和政府有關部門缺乏有效的宣傳和引導,一系列互惠的措施也未制定完善。
四、國內外中心城市建設及一體化發展的經驗總結
(一)日本新宿發展經驗。20世紀50年代,為解決東京都中心三區人口膨脹,交通擁堵,建筑擁擠,城市畸形發展的問題,日本“東京整備委員會”決定開發新宿、澀谷和池袋三個副中心。新宿副中心建設的成功經驗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第一,交通先行,充分利用了交通樞紐的集聚經濟,幾個重點區域基本上位于山手線與各個鐵路放射線的交會處。第二,政府與市場功能有機結合。政府起到政策導向和功能定位作用,通過土地供應調控、增強企業服務能力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來引導產業發展,并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第三,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協同發展。在產業空間布局上,一方面利用商務辦公功能集聚高品質的商務人群,另一方面利用商業集聚人氣,休閑娛樂業、賓館酒店業、餐飲業的發展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配套服務。
(二)廣佛同城化經驗。廣州是國際中心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佛山市是位居全國前列的經濟重鎮,現在廣州佛山之間已經完全實現同城化,其經驗是:第一,資源共享錯位發展。廣州中心城市功能更完善,佛山處于從屬地位,城市基礎設施不必重復建設,使用廣州的空港、海港、陸港,佛山可以節省大量資源。兩地產業發展上各有側重,并適當形成產業鏈,優勢互補。如廣州發展汽車整車、佛山發展汽配等。第二,做好高水平規劃。成立省市兩級推進組織,強力推進,持續推進,并且制定配套激勵政策,使兩地在政策對接方面能有效推進同城化。
五、推進鄭汴一體化深度融合的發展思路
基于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這一戰略背景,開封作為與鄭州邊界臨近的重要城市,如何加快自身發展,支持和融入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顯得至關重要。省十次黨代會首次提出,要推進鄭汴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因而在當前時期,鄭州與開封兩市的發展不僅僅是自身的問題,而是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背景之下,如何壯大中原城市群,讓中原更出彩的問題。這種深度融合需要兩市能夠充分地評估自身,進而全面對接,錯位發展。具體來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理順發展思路。
(一)站位層面,要明確鄭汴一體化不僅僅是鄭州和開封的規劃,也不僅僅是中原的發展,而是國家推動的戰略。因此要拉高站位,強化認識,拿出切實的舉措深入推進。
(二)體制機制層面,要做好中長期的規劃,明確鄭汴一體化各階段目標及具體措施,在政府間互動協商合作、市場一體化建設、產業空間布局、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等方面,建立平等互惠的體制機制。
(三)制度對接方面,要實現鄭汴協同發展,形成發展合力,就要從制度層面制定好具體政策,以工資一體化為引領,使鄭汴兩地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實現社保、教育、勞動、就業以及金融制度等的對接,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
(四)宣傳方面,宣傳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內容的匱乏,鄭汴一體化還需進一步制定出惠民政策,比如讓鄭汴兩地居民在消費時享受價格層面的對接,給予其適當的優惠和補貼等,以此來吸引要素的互通,加強鄭汴一體化的宣傳效果和實際推進力度。
(中共開封市委黨校 經管教研室,河南 開封 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