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強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對缺血性中風后遺癥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將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32例表現為缺血性中風后遺癥病患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66例為接受西藥治療的對照組,余下66例為在接受西藥治療的基礎上接受中醫治療的觀察組,分析比較兩組病患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病患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5.76%(50/66),和對照組的59.09%(39/66)相比顯著較高,且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為缺血性中風后遺癥的病患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高,臨床治療效果較好,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中風后遺癥;治療有效率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1
前言:缺血性腦中風即為腦血管閉塞或者狹窄造成腦部血流受阻,進而腦組織缺血、缺氧,然后軟化甚至壞死,腦血管功能被破壞,導致相應病癥。缺血性腦中風的死亡率及致殘率較高,大多數存活者都會出現失語、癱瘓等后遺癥,嚴重影響病患的正常生命活動,為病患及其家庭帶來重大的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本研究以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32例表現為缺血性中風后遺癥病患作為研究對象,來分析探討對缺血性中風后遺癥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32例表現為缺血性中風后遺癥病患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66例為對照組,余下66例為觀察組。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臨床病癥及檢查結果均符合缺血性中風后遺癥的臨床診斷標準,均無其他重大臟器及系統的嚴重疾病,無藥物禁忌癥,病患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對照組男39例,女27例,年齡為52~79歲,平均年齡為(65.34±3.46)歲,病程為1個月~24個月,平均病程為(10.2±2.3)個月,其中41例為腦血栓,18例為腔隙性腦梗,7例為腦栓塞;觀察組男41例,女25例,年齡為51~80歲,平均年齡為(65.51±3.28)歲,病程為2個月~25個月,平均病程為(11.2±3.1)個月,其中43例為腦血栓,17例為腔隙性腦梗,6例為腦栓塞。兩組病患在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病情等一般資料上不具有顯著的數據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為對照組病患開展肢體功能及語言能力的訓練,靜脈注射血塞通,胞二磷等注射液,服用辛伐他汀聯合阿斯匹林穩定班塊,治療血管粥樣硬化,為血壓較高的病患服用降壓藥等對癥治療,合理搭配飲食,十天為一療程,為病患進行1-5個療程治療。為觀察組病患在上述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醫治療:針刺穴位,調神導氣,疏通經絡,以督脈,手厥陰以及足太陰經脈為主聯合推拿,熱奄包等中醫適宜技術,中藥湯劑以補陽還五湯作為基礎進行加減方治療,補陽還五湯藥方:生黃芪60g,牛膝30g,當歸尾20g,地龍15g,紅花10g,赤芍10g,桃仁10g,桂枝10g,水蛭10g,川芎9g。為痰多色黃的病患另加瓜蔞、膽南星、郁金、石菖蒲 ;為痰多色白、言語不清的病患另加陳皮、白芥子、茯苓、白僵蠶;為心緒不寧、夜寐難安的病患另加黃連、五味子、炒酸棗仁;為陰虛精虧的病患加用女貞子、生地;腑實便秘的病患另加麥冬、生地、酒大黃以及枳實;為肢體僵硬且疼痛的病患加用獨活、羌活、威靈仙、絡石藤以及雞血藤。每天將1劑藥劑用水煎成300ml,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100毫升,十天為一療程,進行1-5個療程的治療。
1.3 臨床觀察指標 為病患進行中風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同時根據病患的臨床表現及檢查結果,將病患的臨床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病患臨床及神經系統病癥顯著好轉,甚至消失,能獨立步行,生活基本可以自理,評分大于50%;有效:病患臨床病癥有所好轉,能夠在扶持下站立,但沒有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在11%~50%;無效:病患臨床病癥沒有改善甚至惡化,評分為0~10%。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臨床癥狀緩解時間等計量資料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治療有效率等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進行卡方()檢驗,當P值<0.05時,說明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病患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5.76%(50/66),和對照組的59.09%(39/66)相比顯著較高,且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缺血性腦中風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慢性腦血管疾病,病因復雜,病情易反復,在臨床治療中,要注重家庭飲食的健康護理以及藥物的輔助治療,防止形成血栓并避免動脈硬化。但臨床中尚缺乏治療缺血性中風后遺癥的理想治療手段。本研究為66例觀察組缺血性中風后遺癥病患進行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病患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5.76%(50/66),和對照組的59.09%(39/66)相比顯著較高,且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缺血性中風后遺癥病患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治療有效率高,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為缺血性中風后遺癥的病患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較高,臨床治療效果較好,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羅銀河,葛金文,劉林.補陽還五湯治療缺血性中風臨床應用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03):278-281.
彭丹婷.補陽還五湯新型中藥復方顆粒的藥效評價和急性毒性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3.
吳志敏.腕踝針結合電針治療缺血性中風偏癱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郎建英.靳三針療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缺血性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療效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
楊薛萍.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后遺癥6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1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