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倉珍
【摘 要】目的:就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在宮頸癌普查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選擇210例進行宮頸癌篩查的女性作為研究對象,時間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鏡檢與巴氏涂片的方式對女性宮頸進行篩查,并使用TBS分級系統對篩查結果進行診斷分析。結果:受檢女性宮頸診斷結果為Ⅰ級116例(55.23%)、Ⅱ級155例(73.81%)、Ⅲ級60例(28.57%)、Ⅳ級23例(10.95%)、Ⅴ級12例(5.71%);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95.71%,宮頸活檢組織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89.52%。結論: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在宮頸癌普查中的診斷準確率相對較高,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宮頸刮片;宮頸癌;細胞學檢查
【中圖分類號】R71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1
前言
最近幾年來,我國的宮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對女性的健康與生育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影響,且發病人群逐漸開始呈現出低齡化的發展趨勢。宮頸癌具有病程長、病情進展緩慢等特點,臨床可通過早期篩查來對病情進行及時的干預與控制,從而避免病情出現惡化[1]。當前,臨床上主要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方式來發現和治療宮頸癌,從而最大限度降低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關研究顯示,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具有簡單便捷、安全性高等優勢,在宮頸癌普查中運用此項手段進行篩查,可提高篩查的準確性[2]。為進一步確定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的臨床價值,本文就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在宮頸癌普查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將具體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作出以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10例進行宮頸癌篩查的女性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已經獲得了倫理委員會的許可。參與研究的所有女性均為已婚婦女,年齡27~48歲,平均年齡(35.16±1.52)歲,其中,30歲以下、30~50歲、50歲以上分別為58例、142例、10例。
1.2 檢查方案 醫護人員在對女性進行檢查之前,先將女性的宮頸完全暴露出來,使用已經消過毒的棉球或棉簽將宮頸表面的分泌物全部清理干凈。其次,將宮頸外口作為中心點,使用刮板在女性的宮頸外口刮取一圈,整個刮取過程應做到仔細、輕柔,以減輕女性的不適,將搜集到的分泌物全部置于載玻片上,且以覆蓋玻片的三分之一為佳。第三,將載玻片置于無水乙醇中靜置,靜置時間大約為半小時,然后使用蘇木素-伊紅對玻片上的分泌物進行染色,最后使用顯微鏡進行閱片。值得注意的是,醫護人員在幫助女性搜集宮頸外周分泌物時,如若其本身就患有宮頸糜爛等婦科疾病,則應當在宮頸糜爛處與正常組織交界處搜集分泌物;如若女性本身就存在白帶增多、白帶異常等情況,則醫護人員應先用棉簽拭去周圍的白帶,隨后再進行分泌物收集工作。除此之外,臨床在對宮頸病例進行活體組織檢查時,最為常用的檢查方法為鉗取法,即在陰道鏡的輔助下根據實際的需要來選擇單點或多點鉗取,將鉗取組織置于濃度為10%的甲醛溶液當中,隨后使用石蠟進行包埋,最后進行制片與閱片。
1.3 細胞學診斷標準 本次研究以巴氏分級法與TBS描述對診斷結果進行分級:①Ⅰ級:女性宮頸分泌物背景十分干凈,上皮細胞與常人并無明顯差異,在進行篩查過程中也并未發現核異質細胞;②Ⅱ級:女性宮頸分泌物檢查出炎癥物質,宮頸可能存在發炎情況,上皮細胞核有逐漸增大的趨勢,且染色質的外觀呈細粒狀,通過顯微鏡等設備,可看到少數核周暈細胞,表明女性體內存在輕度核異質細胞;③Ⅲ級:女性體內上皮細胞呈現出逐漸增大的趨勢,染色質呈現逐漸增粗、深染的趨勢,通過顯微鏡等設備還可觀察到許多的生化細胞,表明女性體內存在輕度不典型增生細胞;④Ⅳ級:女性體內的上皮細胞內核呈現出深染、逐漸增大的趨勢,核漿比例明顯不平衡,且染色質明顯增粗或出現深染情況,表明女性體內存在重度不典型增生細胞;⑤Ⅴ級:通過顯微鏡可以明顯看到大量的分散的或者聚集成團的癌細胞,且這些細胞的惡性調整相對明顯。除此之外,如女性篩查結果為Ⅲ級或者Ⅲ級以上情況,則可通過陰道鏡進行下一步的病理活檢,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為下一步的治療提供依據。
1.4 觀察指標 觀察受檢人員采用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與宮頸活檢組織檢查具體情況,并做好詳細記錄。
1.5 統計處理方法 本研究統計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處理。其中,受檢人員年齡等計量資料以()表示,進行t檢驗;受檢人員檢查結果等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進行卡方檢驗。當P<0.05時,則表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具體檢查結果
通過檢查,發現受檢女性宮頸診斷結果為Ⅰ級116例(55.23%)、Ⅱ級155例(73.81%)、Ⅲ級60例(28.57%)、Ⅳ級23例(10.95%)、Ⅴ級12例(5.71%),具體情況可參見表1。
2.2 病理活體組織具體檢查結果 本次研究對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結果中的Ⅳ級患者進行病理活體組織篩查,具體檢查結果可參見表2。
2.3 不同檢查方式的檢查結果比較 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95.71%,宮頸活檢組織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89.52%,具體可參見表3。
3 討論
社會的發展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對于女性群體而言,婦科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且呈現出年輕化、低齡化的趨勢,對女性健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宮頸癌則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類型,該疾病在女性群體中的發病率從僅次于乳腺癌,從我國目前情況而言,每年約有10萬以上的女性患上宮頸癌,嚴重威脅女性健康,一般而言,宮頸癌患者大多已經成年、已婚,且已經有超過3年以上性生活史[3]。從臨床表現來看,宮頸癌患者在發病早期并無明顯癥狀,但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患者則會逐漸出現陰道流血、經期延長、經量增多、下肢腫痛等情況。相關研究顯示,慢性宮頸炎則是誘發宮頸癌的主要因素,該疾病的常見類表現為宮頸糜爛。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越來越重視女性群體的身體健康,并極力呼吁女性定期到醫院檢查宮頸,提高其對自身身體狀況的知曉度。與此同時,相關衛生部門也開始進行婦科普查工作,通過普查方式來幫助女性了解身體健康狀況,及時對宮頸癌前病變及進行有效處理,從根本上阻斷癌癥的病變進程,避免慢性宮頸炎發展為宮頸癌[4]。可見,早期的診斷與篩查對預防與治療宮頸癌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并能從根本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是一種臨床常用的篩查宮頸疾病方法,該方法的主要優勢在于操作簡單便捷、準確性與安全性較高、價格合理,且不會給受檢人員帶來痛苦與不適,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現今,我國的許多基層醫院都開始采用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來篩查宮頸疾病,為女性健康提供了基礎性保障[5-6]。由此可見,使用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宮頸癌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為進一步提高檢查的準確性,臨床進可選擇的較為先進、高效的檢查技術,如宮頸液基超薄制片技術等,從而最大限度降低漏診、誤診情況的發生率[7]。現今,大部分醫療機構還建議已婚婦女每年定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宮頸癌篩查已經成為醫院的常規檢查項目之一,為提高篩查與診斷的準確性,醫護人員應對自身的檢查操作進行規范,提高制片和閱片的質量,從而有效保障女性的健康水平。除此之外,在采用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進行宮頸癌普查過程中,必要時應輔以宮頸活檢對可疑病例進行確診,以降低漏診率[8]。本研究結果顯示,參與本次研究的女性宮頸診斷結果為Ⅰ級116例(55.23%)、Ⅱ級155例(73.81%)、Ⅲ級60例(28.57%)、Ⅳ級23例(10.95%)、Ⅴ級12例(5.71%);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95.71%,宮頸活檢組織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89.52%。
綜上所述,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在宮頸癌普查中的診斷準確率相對較高,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此同時,為進一步保證診斷準確性,在必要情況下還應對可疑病例實行宮頸活檢,以保證女性的健康。
參考文獻
林佳.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與宮頸刮片在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篩查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7,7(01):164-166.
李華.探討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聯合陰道鏡在宮頸癌初篩中的價值[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4,1(08):39-40.
屈海紅.宮頸脫落細胞學聯合陰道鏡檢查在宮頸癌早期篩查的臨床意義[J].現代臨床醫學,2014,40(02):129.
華要武,孫祥熙,邱麗,等.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與宮頸刮片檢查篩查宮頸癌的對比研究[J].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2014,19(06):512-514.
余展.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在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研究[J].微創醫學,2016,11(06):915-916.
譚正芹,張艷林,郭雪曼.宮頸刮片聯合電子陰道鏡檢查在宮頸癌普查中的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8):189.
葉歷.宮頸癌初篩應用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測聯合陰道境檢查的臨床價值[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12):112.
張鷗.宮頸刮片脫落細胞學檢查在篩選宮頸癌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