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書耀
【摘 要】目的:分析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應用手法復位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神經內科門診與病房收治的96例BPPV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8例僅常規口服地西泮,觀察組在對照組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手法復位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與治療后6個月復發情況。結果:在近期治療效果上,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95.83%vs81.25%),在遠期隨訪結局上,觀察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4.35%vs23.08%),觀察組近遠期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手法復位治療BPPV效果確切,可有效減少復發,值得臨床借鑒并推廣應用。
【關鍵詞】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1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俗稱耳石癥,屬于周圍型前庭疾病,臨床發病率較高,約占所有眩暈癥的25%[1]。目前本癥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由于其臨床表現與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等疾病相似,故經常發生誤診、漏診的情況,從而延誤治療[2]。手法復位是現階段治療BPPV最有效的手段,認識手法復位的臨床效果與應用價值,給予正確的治療對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我院接診收治的BPPV患者采取手法復位治療,獲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8月我院神經內科門診與病房收治的96例BPPV患者,將選中的所有患者采取抽簽法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8例: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齡23-79歲,平均年齡(52.14±8.70)歲,病程16d-9個月,平均病程(4.39±0.96)個月,病變部位:左側25例,右側23例,對照組48例:男性19例,女性29例,年齡25-81歲,平均年齡(53.76±7.98)歲,病程14d-8個月,平均病程(5.07±0.88)個月,病變部位:左側26例,右側22例。兩組患者各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診斷與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 患者主訴頭位或體位改變后出現眩暈,持續時間短,數秒后癥狀可緩解,經眼震電圖檢查、位置試驗等確診,符合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發布的BPPV診斷標準。
1.2.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①患側頸椎無嚴重病變或骨折;②無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③臨床資料完整,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協議書。排除標準:①腦梗死、前庭神經元疾病、偏頭痛、體位性低血壓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暈發作;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缺乏基本溝通、理解能力。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藥物治療以抑制前庭反應,減輕臨床癥狀,給予地西泮(生產企業: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3020250,規格:25mg*100片),口服,2.5-5mg/次,3次/d。觀察組口服地西泮后實施手法復位治療:(1)后半規管采用Epley法:將患者頭部轉動45°,取臥位頭部懸空于床沿,患側耳朵向下轉動頭部90°后改為側臥體位,健側耳朵向下保持頭部位置不變緩慢坐起。(2)水平半規管采用Barbecue翻滾法:患者正坐,頭部及軀干向患側扭轉45°,迅速平臥頭部保持上抬30°,維持1min后恢復到仰臥位。頭部向患者扭轉90°并上抬30°,維持1min,向患側側臥,以上為一個循環,兩個循環之間間隔5min,直至無眩暈為止。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治療3個月后根據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分會發布的標準進行療效評估[3],痊愈:眩暈、眼震完全消失,Dix-Hallpike變位性眼震試驗陰性;有效:頭位改變時眩暈、眼震癥狀減弱,Dix-Hallpike變位性眼震試驗有輕微短暫反應;無效:頭位改變時眩暈、眼震癥狀無變化,Dix-Hallpike變位性眼震試驗陽性。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0%。(2)復發性:隨訪6個月,通過門診復查與電話隨訪統計復發情況,復發判定標準:治療有效后再次出現眩暈或眼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復發率對比 隨訪6個月,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BPPV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前庭周圍型眩暈疾病,眩暈或眼震發作經常發生在突然坐起、躺下或翻身的過程中,部分患者快速彎腰、低頭等也有可能發作。BPPV好發于中老年人群,在間歇期無任何不適,眩暈癥狀往往呈周期性加重,給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大影響,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本病發病率也逐年升高,預測在未來幾年內BPPV患者數量將持續增加[4]。BPPV發病機制復發,治療難度較大,由于在發病初期患者未給予充分重視,沒有形成正確認識,極易與神經內科或骨科相關疾病混淆從而錯過最佳的診斷治療時機。藥物治療只能暫時緩解臨床癥狀,但是副反應多不適宜長期使用[5]。本研究結果顯示手法復位效果優于常規藥物治療,能夠明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復發率,為手法復位的臨床價值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治療前需要與患者充分溝通,獲得患者支持配合,在手法復位治療時需要結合患者病理類型采取相應的方法治療,手法動作需輕柔適中,在保證患者安全舒適的前提下盡量快速,若多次復位效果欠佳需考慮是否合并其他疾病。
綜上所述,手法復位是治療BPPV的首選方法,具有操作簡單、非創傷、效果可靠、復發率低的優點,效果優于藥物治療手段,此外,手法復位可由患者自行完成因此適用于居家治療,對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潘曉峰,劉紅梅.手法復位聯合個性化前庭康復訓練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療效[J].中國康復,2015,30(05):368-369.
崔美蓮,王潔清,吳曉虹.中藥封包聯合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3):101-104.
王靜,方永山.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聯合手法復位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25):123-125.
宋桂蘭,韓鷹鵬,韓春艷.視頻眼震電圖在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5):277-278.
單希征,馬麗濤,彭新,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療系統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療效果的臨床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13,8(05):34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