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琦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額頂部與頂部鉆孔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手術療效。方法:選取90例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根據隨機表分組。對照組實施頂部鉆孔引流治療(鉆孔點在冠狀位血腫最厚層面靠近頂結節);觀察組實施額頂部鉆孔引流治療(鉆孔點在冠狀位血腫最厚層面靠近額頂部)。比較兩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腫治療總有效率;術后第1天和術后第7天顱內積氣、顱內殘留血腫;復發率,并比較治療后7d和3個月兩組的認知功能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結果:觀察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腫顯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20例,無效0例,觀察組顯效32例,有效8例,無效0例,兩組顯效率分別是50.00%和80.00%,總有效率分別是100.00%。兩組術后第1天顱內積氣、術前、術后第1天顱內殘留血腫差異不顯著,而觀察組術后第7天顱內積氣、顱內殘留血腫比對照組少,P<0.05;;觀察組復發率比對照組低,P<0.05。治療后7d和3個月觀察組組的認知功能顯著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額頂部鉆孔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手術療效優于頂部鉆孔引流治療,患者預后更好,血腫和積氣清除更徹底,有助于恢復神經功能和認知功能,預防復發,值得推廣。
【關鍵詞】額頂部;頂部鉆孔引流;慢性硬膜下血腫
【中圖分類號】R6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1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常見神經外科疾病,中老年人多見,患者多伴有腦組織萎縮或頭部外傷史,可伴隨偏癱、頭痛等現象。目前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多采取鉆孔引流手術,但關于鉆孔部位選擇仍存在不同意見[1]。本研究探討了額頂部與頂部鉆孔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手術療效,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90例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慢性硬膜下血腫患者,根據隨機表分組。所有患者符合慢性硬膜下血腫診斷標準,有不同程度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和頭暈頭痛,頭顱CT檢查無其它器質性病變。本研究在醫院倫理委員會和患者同意下開展。對照組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齡52-72歲,平均(65.25±5.21)歲。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齡51-74歲,平均(65.14±5.25)歲。
兩組患者資料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患者神志清醒能合作者采用局麻+監測,不能合作者采用氣管插管全麻。仰臥,頭偏向健側。對照組實施頂部鉆孔引流治療(鉆孔點在冠狀位血腫最厚層面靠近頂結節);觀察組實施額頂部鉆孔引流治療(鉆孔點在冠狀位血腫最厚層面靠近額頂部)。兩組均作直切口,乳突撐開器撐開,暴露鉆孔部位,顱鉆鉆孔一個,咬骨鉗稍擴大骨孔后硬膜外止血,尖刀以“十”字切開硬膜,小心置入一次性腦室外引流器穿刺管以避免損傷局部腦組織,經引流管朝頂枕部、顳部和額部不同方向緩慢注入溫無菌生理鹽水沖洗直至沖洗液清亮。檢查術區無活動性出血,引流管尖端朝向額部置管,置管深度和骨孔之間距離3-4厘米左右,引流管經術區頭皮下潛行后引出并固定,調整頭位將顱骨鉆孔處置于最高位,經引流管緩慢注入溫生理鹽水盡可能排出顱內積氣后外接一次性腦室外引流器,依次分層縫合頭皮,無菌敷料包扎之后去枕平臥位,引流管高度置于外耳道平面下方10-15cm引流,術后早期間斷復查頭部CT,2-3天后可拔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腫治療總有效率;術后第1天和術后第7天顱內積氣、顱內殘留血腫;復發率,并比較治療后7d和3個月兩組的認知功能(MMSE,包括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和計算力、回憶力、語言能力:分數在27-30分:正常;分數<27分:認知功能障礙;21-26分,輕度;10-20分,中度;0-9分,重度。)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NHISS,0-45分,分值越低,神經功能缺損越輕)。顯效:血腫完全清除,占位效應解除,神經功能NHISS評分降低45%以上;有效:血腫基本清除,神經功能NHISS評分降低18%以上;無效:神經功能NHISS評分降低18%內或無改善、加重。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涉及的計量、計數數據分別行t檢驗(術后第1天和術后第7天顱內積氣、顱內殘留血腫、認知功能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檢驗(總有效率、復發率),P<0.05說明差異顯著。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腫顯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20例,無效0例,觀察組顯效32例,有效8例,無效0例,兩組顯效率分別是50.00%和80.00%總有效率分別是100.00%。
3 討論
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病率高,且在中老年人中較為常見,目前關于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但研究認為慢性硬膜下血腫形成和顱內壓降低、腦萎縮、凝血機制障礙、靜脈張力升高等相關,對慢性硬膜下血腫實施鉆孔引流治療微創性高,操作簡單,可最大限度獲益[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腫顯效率比對照組高,P<0.05。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20例,無效0例,觀察組顯效32例,有效8例,無效0例,兩組顯效率分別是50.00%和80.00%總有效率分別是100.00%。,兩組術后第1天顱內積氣、術后第1天顱內殘留血腫差異不顯著,而觀察組術后第7天顱內積氣、顱內殘留血腫比對照組少,P<0.05;觀察組復發率比對照組低,P<0.05。治療后7d和3個月觀察組的認知功能顯著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額頂部鉆孔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更有助于血腫清除,解除血腫對皮層血流動力學和大腦皮層壓迫、影響,加速術后神經功能恢復[3-4]。這可能是因為額頂部鉆孔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情況下,患者無論平躺還是直立,鉆孔位相對血腫腔而言均為高位,有助于腦組織逐步復張、顱內積氣排出和血腫腔縮小,腦組織將血腫臟層包膜向血腫壁層包膜貼合,從而促使血腫腔逐漸閉合。
參考文獻
李煒昕,朱萍,趙振林等.術中不同鉆孔部位對慢性硬膜下血腫療效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4,16(1):42-44.
張相波.老年人遲發性硬膜下血腫97例的治療及術后并發癥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12,13(3):42-44.
王科大,趙繼宗,李京生等.蛛網膜囊腫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腫臨床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1,91(7):460-463.
張增輝,張行泉,邱華輝等.慢性硬膜下血腫術后并發張力性氣顱的預防[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7,22(4):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