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軍 王國興 石犇
【摘 要】目的:分析腦CT灌注(CTP)與CT血管造影(CTA)應用于臨床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59例,均行腦CTP和頭頸CTA檢查,觀察二者的檢查結果。結果:患者腦CTP感興趣區與鏡像區的血流動力學差異顯著(p<0.01),頭頸CTA檢查發現頸部和顱內血管狹窄39例,兩種方法聯合檢查責任血管的陽性率顯著高于血管造影的無責任血管率(p<0.01)。結論: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行腦CT灌注與CT血管造影聯合檢查,不僅可準確反映患者腦組織的血流動力學,還可對頸部和顱內責任血管是否有狹窄進行判定。
【關鍵詞】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腦CT灌注;CT血管造影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1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主要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栓塞導致腦供血不足,引起相關區域腦組織壞死的一種神經內科常見疾病,在腦卒中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高達80%[1],幸存患者多存在神經功能不同程度的障礙,且初發患者近期的復發率較高,故及時、準確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是臨床治療的關鍵。CT是臨床上診斷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常用的一種影像學方法,故筆者進行了如下研究: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59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項腦血管診斷要點》中的診斷標準[2],并排除合并顱內血腫、腦腫瘤、脫髓鞘、腦血管畸形、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凝血功能異常、造影劑過敏及精神障礙的患者。59例患者男女比例分別為36:23,最小年齡和最大年齡分別為47歲和76歲,平均年齡分別為(62.18±4.54)歲。
1.2 檢查方法 囑咐患者將掃描范圍內的金屬物品去除,行頭顱部CT常規平掃,已將存在顱內出血和顱內占位性病變的患者排除,之后進行碘過敏試驗以排除造影劑過敏的患者。機型:采用GE公司64排optima660,肘正中靜脈穿刺,留置套管針(規格:20G×1.16,1.1mm×30mm),造影劑:碘海醇350,總量110ml,注射速度:5-6ml/s,注射后注射生理鹽水,速度5-6ml/s,電壓:80KV,電流設定為自動模式。頭顱平掃軸位,層厚5mm。CTP掃描檢查方法:患者先行顱腦常規橫斷面掃描,掃描范圍≥4cm,大腦范圍:蒼白球最大層面向上、下間隔2cm,與CT平掃基線一致,80KV AutoMA,共曝光25次,掃描共計50S。CTA掃描檢查方法:以肉眼看到的頸總動脈顯影時手動啟動掃描,掃描范圍為主動脈弓到顱頂,采用螺旋掃描方式進行掃描。掃描參數:層厚0.625mm,管電流:80KV,選用AutoMA造影劑,用量為50ml,速度6ml/s,獲取原始圖像后傳輸至工作站并進行后處理。觀察腦CTP偽彩圖像中的異常區域,并對各感興趣區腦血流量(CBF)、腦血容量(CBV)、平均通過時間(MTT)及達峰值時間(TTP)等參數進行測量。并應用曲面重建法、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積重建法分析頭頸部的血管成像,分析患者頸內動脈系統、椎基底動脈系統血管的形態及管腔狹窄等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8.0軟件分析和處理數據。p<0.05,則差異明顯,p<0.01,則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腦CTP的檢查結果:59例患者腦CTP圖與臨床癥狀相對應的感興趣區50例,以中線為鏡面,即9例。統計學分析后,感興趣區的CBV和CBF顯著低于鏡像區(p<0.01),MTT顯著高于鏡像區(p<0.01)。詳見表1。
2.2 頭頸CTA的檢查結果:單純頸內動脈狹窄10例,單純顱內動脈狹窄20例,頸內動脈及顱內動脈均狹窄9例,頭頸部血管未見明顯異常20例。
2.3 腦CTP聯合頭頸CTA的檢查結果:59例患者中腦CTP發現灌注異常50例,血管造影發現責任血管39例,其中腦CTP異常且頭頸CTA發現責任血管35例,腦CTP異常但頭頸CTA未見責任血管4例。統計學比較后,二者聯合檢查的責任血管顯著高于無責任血管(p<0.01)。
3 討論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后,梗死區與正常組織間的半暗區處于缺血邊緣區,及時恢復血液供應,有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故早期評估缺血性腦卒中的情況極為重要。
腦CTP是經外周靜脈團注含碘造影劑后,連續、動態掃描感興趣區的層面,以獲得同層面不同時間點的圖像,應用軟件處理后得到時間-密度曲線,測量不同感興趣區腦組織的血流動力學數據,客觀、準確的對腦組織血流灌注情況進行呈現的檢查方法。本次研究中,患者腦CTP感興趣區與鏡像區的血流動力學差異顯著(p<0.01)。
頭頸CTA是經外周靜脈團注含碘造影劑,在靶血管內造影劑的濃度達到高峰時,容積掃描感興趣區,之后經后處理技術處理后獲得圖像,不僅可多角度、多方位、整體、準確顯示頸內動脈系統、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管走向、形態和密度特征,觀察和測量管壁和管腔、辨別斑塊的性質,還可客觀、直觀、準確地對動脈管壁的鈣化情況進行定量的評估[3]。本次研究中,頭頸CTA檢查發現頸部和顱內血管狹窄39例。
且研究中,兩種方法聯合檢查責任血管的陽性率顯著高于血管造影的無責任血管率(p<0.01),說明腦CTP聯合頭頸CTA可為臨床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診斷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參考文獻
張軍,潘嘉偉,于向榮等.4D-CT血管造影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7,21(3):260-263.
陳思梅,劉瑩,劉麗梅等.D-二聚體、NT-proBNP及脂蛋白(a)檢測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志,2017,28(2):218-220.
王春堯,章強,陳慧軍.CT技術在評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側支循環中的應用[J].臨床薈萃,2017,32(9):747-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