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偉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轉移因子聯合伐昔洛韋對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血清趨化因子水平的影響。方法:選用2016年7月~2017年12月本院收診的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34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7例。對照組服用伐昔洛韋片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服用轉移因子膠囊治療。兩組連續治療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復發次數、治療有效率及血清趨化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8.2%,對照組為56.8%,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7.639,P<0.05);觀察組治療期間發生胃腸道不適、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對照組為4.6%,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00,P>0.05)。結論:轉移因子聯合伐昔洛韋對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血清趨化因子水平具有顯著影響,有效提高對疾病的治療效果,很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復發性生殖器皰疹;轉移因子;伐昔洛韋
【中圖分類號】R751.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1
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是臨床較為多見的性傳播疾病,是由單純皰疹通過性傳播引發的病毒感染,近年來發病率逐年上升。該疾病的主要癥狀有外生殖器、肛門周邊出現小水泡,隨之形成糜爛、潰瘍,局部還存在灼燒感,使患者感覺異常,并且病情反復發作,治愈比較困難[1]。本研究通過使用轉移因子聯合伐昔洛韋治療復發性生殖器皰疹,研究分析患者的血清趨化因子水平。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選用2016年7月-2017年12月本院收診的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34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7例。觀察組中男11例,女6例;年齡20~55歲,平均(37.2±5.4)歲;病程6~39個月,平均(21.8±4.2)個月。對照組中男12例,女5例;年齡21-~56歲,平均(37.8±5.6)歲;病程6~40個月,平均(22.5±4.3)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生殖器皰疹診斷標準[2],且每年反復發作次數超過6次。統計學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2)方法 對照組僅服用伐昔洛韋片(福建省泉州海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863),300mg/次,2次/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服用轉移因子膠囊(南京新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782),6mg/次,2次/d,兩組連續治療3個月。(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血清趨化因子水平變化情況,血清趨化因子指標包括MIP-1、MCP-1、RANTES。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4)療效評價 顯效:治療后癥狀消失,且超過1年未復發;有效:癥狀基本消失,每年復發次數不超過1次;無效:癥狀未改變,仍反復發作。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8.2%,對照組為56.8%,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7.639,P<0.05);觀察組治療期間發生胃腸道不適、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對照組為4.6%,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00,P>0.05)。
3 討論
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是目前較為常見的性傳播疾病,較難治愈并且反復發作[3]。相關研究指出[4],復發性生殖器皰疹不僅使患處糜爛、潰瘍,導致患者感覺異常,還會影響患者的免疫狀態及血清趨化因子,即MIP-1、MCP-1、RANTES均處于異常狀態,相關的趨化因子指標對患者的炎癥指標具有趨化作用,并且對患者的病毒感染情況具有調節免疫的作用,故而在治療過程中需重點調節患者的趨化因子。
先本研究通過給予對照組服用伐昔洛韋片,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服用轉移因子膠囊,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年復發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癥狀消失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血清MCP-1、MIP-1均較對照組低,血清RANTES較對照組高。就此作出分析,伐昔洛韋屬于一種抗病毒制劑,屬于阿昔洛韋的L-纈氨酸酯,進入人體后迅速通過水解酶轉化為阿昔洛韋與纈氨酸,達到抑制病毒DNA合成或復制的作用,伐昔洛韋片的抗病毒作用具有特異性,但僅僅使用伐昔洛韋片只能緩解早期癥狀、縮短病程,仍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且患者需長時間服藥。由于患者順應性差,一旦好轉立刻停藥,導致停藥后病情反復發作。轉移因子又被稱作傳輸因子,由T淋巴細胞產生,將免疫細胞的活性傳輸給受體,使受體的免疫力提高,而轉移因子膠囊具有調節免疫、激發細胞免疫活性的作用,從而達到激發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臨床上轉移因子還被用于治療病毒感染的輔助藥物。本研究顯示伐昔洛韋聯合轉移因子共同作用效果顯著,肯定了轉移因子的應用價值,對于復發頻率較高的患者需采取抑制的方式治療,才能更加有效,并且長期使用抑制方式,安全性較高[5]。由于轉移因子分量、體積較小且無抗原性、無毒性,不會引起機體發生過敏反應,且兩種藥物聯合治療方便,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聯合用藥安全性高,減少復發率,具有更高的療效。
參考文獻
王春燕,劉瑋,渠媛,等.阿昔洛韋、微波聯合穴位注射對女性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4):1515-1517.
王蓮鳳,周倩.伐昔洛韋抗病毒抑制療法治療頻發性生殖器皰疹的臨床效果及預后效果觀察[J].中國性科學,2016,25(9):70-72.
蔡美玲.鹽酸伐昔洛韋片聯合膦甲酸鈉對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外周血免疫平衡調節作用及療效觀察[J].中國藥師,2016,19(1):92-93.
湛匯,陳用軍,石年.匹多莫德聯合伐昔洛韋治療對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生化指標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6,25(2):73-75.
宋賈玲,藍善輝,周萍,等.轉移因子對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免疫狀態及趨化因子的影響觀察[J].中國性科學,2017,26(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