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榮 劉甜
【摘 要】目的:觀察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在新生兒護理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足月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單雙號法分為對照組(42例,行常規產科護理)和實驗組(42例,行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對2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新生兒出生1h、2h、4h的體溫均高于對照組,其且首次母乳喂養成功率高于對照組,2組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早期母嬰皮膚接觸有利于提高新生兒體溫,促進母乳喂養,具有臨床使用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新生兒;早期母嬰皮膚接觸;作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2
新生兒分娩后體溫普遍存在下降的情況,再加上此時尚未進行母乳喂養,所以必須對臨床護理工作給予高度重視。相關研究發現[1],母嬰盡早進行皮膚接觸,可對新生兒體溫進行有效改善,防止新生兒低體溫現象出現,使母乳喂養時間有所延長,促進母乳喂養。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84例足月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現作以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足月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單雙號法分為對照組(42例)和實驗組(42例)。對照組:男、女新生兒分別為23例、19例,平均胎齡(265.4±5.8)d;實驗組:男、女新生兒分別為24例、18例,平均胎齡(264.3±5.7)d。對2組基線資料進行比較,組間差異均衡(P>0.05),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產科護理:新生兒出生后需要對其呼吸道進行及時清理,對臍帶予以消毒,并將血跡擦拭干凈,予以維生素K1注射,對體重、身長進行測量。實驗組行早期母嬰皮膚接觸:獲得產婦同意后于其分娩前脫去內衣。分娩完成后協助其選擇舒適的仰臥體位,解開上衣。在此期間需要對產婦、新生兒皮膚接觸的室內溫度進行嚴格控制,使其維持在28-30℃范圍內。早期皮膚接觸過程中需要讓嬰兒保持裸體,并促使其以俯臥位的姿勢被放置到產婦胸前,使用衣服或毯子輕輕覆蓋住嬰兒背部。接觸時護理人員需要給予產婦指導,告訴其以雙手將嬰兒背部、臀部托住,以使嬰兒安全得以保證。母嬰接觸時間≥1h,盡量不間斷皮膚接觸時間。囑產婦在與新生兒接觸過程中可通過輕聲哼唱歌謠或溫柔語言的方式增進與新生兒的交流,并對其頭部、皮膚進行撫摸,以此方式與新生兒進行溝通。
1.3 觀察指標 對2組新生兒出生時,出生后1h、2h、4h的體溫變化進行觀察和記錄,同時對其首次母乳喂養成功率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22.0統計處理涉及到的所有數據,體溫變化、首次母乳喂養成功率各選擇()、(%)予以表示,比較各行用t檢驗、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2組新生兒體溫變化情況
2組新生兒出生時體溫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實驗組新生兒出生后1h、2h、4h的體溫均高于對照組新生兒,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2 比較2組首次母乳喂養成功率
實驗組首次母乳喂養成功率為92.9%(39/42),對照組為76.2%(32/42),組間進行比較,對照組低于對照組,2組差異明顯(=4.4594,P=0.0347)。
3 討論
新生兒成功分娩后,其體內內皮激素和兒茶酚胺分泌含量會隨之明顯提升,這會導致其表現出相應的應激反應。再加上新生兒的神經行為調節功能尚處于不穩定的狀態,環境變化對其影響較大,從而會增加消耗能量,引起體溫降低[2]。
相關研究發現[3],早期進行科學合理的母嬰皮膚接觸,可對新生兒體溫進行有效改善,降低其體溫過低情況的發生率,同時對母乳喂養情況進行改善。另有研究證實[4],過早進行母嬰皮膚接觸或縮短母嬰皮膚接觸時間,對母乳喂養具有促進作用。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對嬰兒保暖十分有利,且具有經濟有效、方便快捷的優勢。母嬰盡早接觸不僅有利于新生兒保溫,還能促使產婦有效喂養新生兒,對首次母乳喂養情況和成功率進行提高和優化,促使產婦康復,改善其生活質量和預后。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新生兒出生后1h、2h、4h的體溫以及首次母乳喂養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由此得到如下體會:早期母嬰皮膚接觸有利于提高新生兒體溫,促進母乳喂養,具有臨床使用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吳麗容,孔艷娟,王天慈.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對新生兒體溫、行為狀態和母乳喂養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9):3608-3609.
劉靈.母嬰早期接觸對新生兒體溫及母乳喂養的影響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26):132-133.
葛蓉.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探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32):262-263.
黃婉崧.早期母嬰皮膚接觸對新生兒及產婦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04):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