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慶
【摘 要】目的:探討研究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并發先兆子癇對母兒結局影響。方法:選取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婦產科分娩的200例糖代謝異常孕婦的臨床資料做回顧性分析,進一步探討母兒結局。其中并發先兆子癇癥狀的30例孕婦做為觀察組,剩下的170例孕婦沒有先兆子癇癥狀做為對照組,觀察分析兩組孕婦及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①兩組孕婦胎兒窘迫,胎死宮內,宮內感染,以及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孕婦早產,酮癥,羊水過多,手術產的發生率20.0%、16.7%、13.3%、70.0%,明顯高于對照組孕婦(P<0.05),差異顯著;②兩組新生兒除NRDS無較大差異外(P>0.05),其余如:新生兒窒息,大于胎齡,小于胎齡,畸形,高膽紅素血癥,紅細胞增多癥,新生兒低血糖病,新生兒轉科等并發癥發生率10.3%、10.3%、17.2%、17.2%、10.3%、17.2%、41.3%、6.9%,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并發先兆子癇的孕婦,極易發生產后并發癥,同時也導致新生兒發病率的增高。
【關鍵詞】妊娠;糖代謝異常;先兆子癇;母兒
【中圖分類號】R18.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2
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糖耐量減低,很容易導致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患者極易并發先兆子癇[1],危害母嬰的身體健康及發育,直接導致新生兒發病率的增高,為進一步預防娠合并糖代謝異常并發先兆子癇對母兒造成不良結局的影響,我院對部分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并發先兆子癇孕婦做回顧性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婦產科分娩的200例糖代謝異常孕婦的臨床資料做回顧性分析,進一步探討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并發先兆子癇對母兒結局影響。按臨床癥狀分為觀察組(并發先兆子癇癥狀)30例患者,對照組(沒有先兆子癇癥狀)170例患者。觀察組患者年齡24-39歲,平均年齡為(29.6±2.3)歲,其中14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6例糖耐量異常患者;對照組患者年齡24-39歲,平均年齡為(29.8±2.1)歲,其中71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99例糖耐量異常患者.兩組孕婦在年齡,疾病類型方面沒有解決較大差異(P>0.05),探討具有可比性。
1.2 觀察指標 ① 回顧兩組孕婦的臨床資料,觀察分析早產,酮癥,羊水過多,手術產,胎兒窘迫,胎死宮內,宮內感染,以及產后出血并發癥的發生情況。②觀察分析兩組新生兒NRDS[2],新生兒窒息,大于胎齡,小于胎齡,畸形,高膽紅素血癥,紅細胞增多癥,新生兒低血糖病,新生兒轉科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兩組觀察所得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孕婦胎兒窘迫,胎死宮內,宮內感染,以及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孕婦早產,酮癥,羊水過多,手術產的發生率20.0%、16.7%、13.3%、70.0%,明顯高于對照組孕婦(P<0.05),差異顯著。具體數據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除NRDS無較大差異外(P>0.05),其余如:新生兒窒息,大于胎齡,小于胎齡,畸形,高膽紅素血癥,紅細胞增多癥,新生兒低血糖病,新生兒轉科等并發癥發生率10.3%、10.3%、17.2%、17.2%、10.3%、17.2%、41.3%、6.9%,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糖尿病合并妊娠又稱為妊娠期糖尿病(GDM)。臨床經過復雜。妊娠20周后出現血升高(SBP≥140mmHg或DBP≥90mmHg)[3],伴有蛋白尿或水腫,稱為先兆子癇,此兩種疾病一起對母兒均有較大危害,預后較差,必須引起重視,本文研究數據發現除胎兒窘迫,胎死宮內,宮內感染,產后出血及新生兒NADS指標外,其余指標先兆子癇的發生均對母兒結局有嚴重影響,郭紅薇、蔣玲[4-5]等臨床學者研究結果亦是如此規律,因此作出以下總結: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并發先兆子癇的孕婦,極易發生產后并發癥,同時也導致新生兒發病率的增高,臨床工作中應重點應對。
參考文獻
袁松(綜述),唐中(審校).尿蛋白定量在先兆子癇診斷中的研究進展[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7,(2):235-236,277.
肖孝鳳,胡愛珍,孫霞.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孕婦圍生期血糖控制與妊娠結局關系研究[J].當代醫學,2018,(4):138-139.
房勇.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孕婦的妊娠結局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6,(10):330.
郭紅薇,宋麥玲.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對產婦妊娠與新生兒的影響[J].西南國防醫藥,2016,(2):165-168.
蔣玲.134例妊娠合并糖代謝異常孕婦的妊娠結局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