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2
1 病例資料
患者女,78歲,因右側頸、肩、胸部皮疹伴周身不適5天,于2016年09月23日入院。患者急性起病,5天前無明顯誘因右側頸部出現紅色皮疹,無皰液,伴疼痛及灼癢,未在意,隨之皮疹擴散至右側肩部及胸部,皮疹為皰疹,伴明顯的疼痛及灼癢,伴周身不適、時有頭痛,飲食差,無惡心嘔吐,于家中用藥不詳,病情無緩解,后為治療來我院。入院時查體:T36.7℃,P70次/分,R20次/分,BP110/60mmHg,痛苦病容,精神不振,顏面略浮腫,頸軟,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右側頸部、肩部及胸部(約平第5肋處)可見散在米粒大至黃豆大不等的皰疹,雙肺聽診無干濕啰音,心率70次/分,律齊,腹平軟,肝脾肋下未觸及,壓痛(-),雙下肢無水腫,四肢活動自如。入院初步診斷:帶狀皰疹。入院后給予抗病毒(單磷酸阿糖腺苷、喜炎平)及對癥(氨酚待因片止痛、皰疹局部應用阿昔洛韋乳劑涂抹)治療。2016.09.24化驗血常規: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比87.85%↑;尿常規無異常;肝功能:GGT95U/L↑,ALP158U/L↑;腎功能、血糖無異常;離子無明顯異常。當時結合患者病史、病情及有關檢查,診斷:1.帶狀皰疹。2.肝損害。患者嗜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偏高,為預防皰疹處皮膚損害并發細菌感染加用抗炎藥物,并發肝損害,加用保肝藥物復方甘草酸苷,余用藥同前。2016年09月25日08時查房,患者左側面部及下頜部均新出1個皰疹,為綠豆大小,原有皰疹有多處融合,直徑約3厘米大小,部分皰疹結痂。3天后患者出現幻聽、幻視,問話回答正確,無惡心嘔吐,精神可,無四肢抽搐,無新出皰疹,融合皰疹有的出現皮膚破損,頸無強直。詳問患者用藥情況,患者入院后服用氨酚待因片為2片/次、日5~6次、共3天,考慮有可能為氨酚待因片用藥過量所致,立即囑患者停服此藥,但也不除外帶狀皰疹并發腦炎、腦膜炎,同時建議患者去上級醫院進一步確診。經家屬商議后,隨去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轉上級醫院10天后電話隨訪患者家屬,患者經頭部CT、腦脊液等檢查后確診為帶狀皰疹合并不典型腦炎,除外氨酚待因片過量引起的幻聽、幻視。給予抗病毒、清熱解毒、對癥等治療,患者病情逐漸好轉,幻聽、幻視逐漸消失,破損處皰疹未愈合,余皰疹已結痂。20天后再次電話隨訪,患者精神狀態良好,破損處皰疹已結痂,原結痂的皰疹已脫痂。
2 討論
帶狀皰疹腦炎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直接以脊髓神經前、后根向上侵犯到中樞神經系統,發生變態反應所致,多見于顱神經或頸上胸段脊神經節段受侵,臨床表現和腦脊液改變與一般病毒性腦炎相似,主要表現頭痛、惡心、嘔吐、發熱、抽搐、精神異常等。本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發生腦部癥狀與發疹時間不盡相同,多發生于皰疹時,或發疹后3~5天,但亦可發生于發疹前。本病發生率較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明顯增加,60歲以上約1%,預后較好,大多數病例經數日或數周后康復,僅少數病例遺留有輕偏癱或精神異常,但對伴有意識障礙表現昏迷的病人可導致死亡。治療上應適當應用脫水劑降顱壓減輕腦組織水腫。該患為老年人,免疫功能較低下,治療期間出現幻聽、幻視等精神癥狀,無明顯惡心嘔吐,無明顯頭痛,無頸強直,后于上級醫院確診為帶狀皰疹合并不典型腦炎,經及時治療后病情逐漸好轉,這就提示我們,在以后的臨床工作中,對于帶狀皰疹的老年患者應嚴密觀察其病情變化,以便及早發現并發的不典型腦炎,及時給予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