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爽
【摘 要】通過分析中醫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相關文獻,總結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機,并從辨證分型論治、單味中藥、中成藥及中醫外治等方面論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醫藥診治情況,為中醫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了一定的資料和依據。
【關鍵詞】非酒精性脂肪肝;中醫藥;研究概況
【中圖分類號】R57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8--02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由遺傳-環境-代謝應激相關因素所引起肝細胞脂肪變性為主的臨床病理綜合征。筆者主要從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單味中藥、中成藥、中醫外治等方面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中醫藥治療展開論述。
1 病因病機
(1)飲食、情志、正氣虧虛導致脾失健運,痰濕內生。脾主運化,為水液升降輸布的樞紐,維持人體津液輸布代謝平衡。若飲食不節,勞逸失常,情志失常,正氣虧虛,或肝疏泄、氣機不暢等影響脾之運化功能,脾運化乏力,水液代謝輸布失常,聚生痰濕;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升降失調,濁陰不降,聚為痰濕,積于肝臟發為脂肪肝。
(2)情志不暢、腎水不滋養、它病失養所致肝氣郁結,肝失疏泄。如情志不暢、正氣虧虛等引起肝氣郁結,肝疏泄失職,脾運失常,氣機不暢則推動無力,津液輸布代謝障礙,血行不暢,出現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積聚,痰瘀互結,阻滯肝脈;病情遷延不愈,日久化火,劫傷肝血,肝陰不足,血脈不充,血液運行不暢則進一步加劇血瘀,痰濁、瘀血停積于肝而形成脂肪肝。
(3)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內生濕熱,導致濕熱蘊結?!杜R證指南醫案》有“而但濕從內生者,必其人膏梁酒醴過度”,認識到本病與濕熱有關。飲食不節,脾胃受損運化無力;勞逸失常亦不利于氣機暢通,情志抑郁,肝失疏泄,進一步加重氣機不暢,導致水液停聚,日久化生濕熱、瘀血,濕濁日久凝聚而成痰,痰阻氣滯,漸致血行不暢,脈絡壅塞,痰濁與氣血交結于肝膽,形成脂肪肝。
(4)情志不暢,肝失疏泄,氣不行血,加之痰濕阻滯氣機,形成痰瘀交結。痰與血皆源于人體津液,痰濕、瘀血分別是津液和血液代謝障礙的病理產物,可相互轉化,故痰濕、瘀血的形成與津液的運化輸布密切相關,飲食不節、勞逸失常損傷脾胃,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正氣虧虛、臟腑虛損都可引起津液運化輸布障礙,津液運化失常,聚生痰濕,氣機不暢,則血行收阻,瘀從中生。痰濕阻滯氣機,進一步加劇瘀血形成,瘀血形成亦可影響氣機順暢,繼而影響津液的輸布,由痰致瘀或由瘀致痰,痰瘀互結,痰瘀交阻于肝臟而形成脂肪肝。[1]
2 治療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根據患者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選取中藥湯劑、單味藥物、中成藥及中醫外治等治療方法。各項臨床觀察顯示,采用中醫治療本病,具有顯著的減少脂肪沉積,調節脂質代謝紊亂,改善肝功能等作用,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治療中充分展示了祖國醫學的療效優勢。
2.1 辨證分型治療
2.1.1 肝郁脾虛型 治以疏肝健脾,理氣化濁,方用疏肝降脂湯;痰濕內蘊型,治宜健脾化痰,利濕化濁、兼以活血,方用消脂益肝湯;痰瘀互結型,治宜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方用導痰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2.1.2 脾腎不足型 治宜溫補脾腎、化氣利水,方用溫腎健脾消脂湯。
2.1.3 膽胃濕熱型 三仁湯加溫膽湯加減;肝胃陰虛型:一貫煎加減(麥冬、條參、生地、川連、枸杞、石斛、當歸、白芍、栝樓仁、薤白、百合、烏藥等)。
2.1.4 肝脾血瘀型:調營飲加減(川芎、赤芍、酒大黃、莪術、延胡索、當歸、參三七、穿山甲、水蛭、桃仁、紅花、桔梗、枳殼等)。將非酒精性脂肪肝分為肝郁氣滯證,治以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2.1.5 痰濕內阻證 治以健脾化濕祛痰,方選二陳湯加減;痕血阻絡證,治以活血祛痕通絡止痛,方選膈下逐瘀湯或復元活血湯加減;
2.1.6 肝膽濕熱證 治以清利肝膽濕熱,予龍膽瀉肝湯加減;肝腎陰虧證,治以滋補肝腎,養陰柔肝,方選一貫煎加減。
2.2 單味藥及有效成分的研究 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研究集中在單味藥物的降血脂作用及成分提取的研究方面。有學者通過研究山楂葉提取物(HLE)對脂肪肝大鼠的療效,證實HLE可通過加強肝細胞的抗氧化作用和清除自由基及其代謝產物的能力,進而降低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轉氨酶(ALT)和谷酰轉肽酶(GGT),改善肝細胞的損傷程度。諸多實驗研究證明丹參具有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養血安神之功效,藥理學研究發現其具有改善肝臟微循環、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可增快脂肪在肝內的氧化作用,降低肝內脂肪沉積,從而改善NAFLD患者的血脂、肝功能。[2]澤瀉提取物澤瀉總類物質可通過影響肝臟內源性膽固醇代謝,進而抑制甘油三酯的肝內合成,改善肝臟的脂肪代謝。沙苑子醇提物、沙苑子總黃酮均有較好的降脂作用,二者配伍使用可有效的降低肝臟脂肪沉積。由此可知,中醫藥治療NAFLD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其發揮作用的具體成分及作用機制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3 結語
綜上所述,NAFLD的病因病機可歸納為由飲食不節、勞逸失常、情志失調、正氣虧虛而致早期脾失健運,肝郁氣滯,繼而痰濕內生,濕熱蘊結,瘀血阻滯,痹阻于肝臟脈絡,氣血痰瘀互結于脅下為基本病機。中醫治療方式較多,根據不同患者、不同證型,辨證論治采取針對性治療,從而提高療效。單味中藥及中成藥、中醫外治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調節脂質代謝,減少脂質沉積,改善肝脂肪變程度,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臨床研究證實均對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但亦有許多不足之處,如中醫辯證分型難以形成規范化研究,單味中藥的研究較少等均限制了本病的研究,中醫藥的具體作用機制扔需更多的基礎實驗去驗證,因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醫藥規范化及中醫藥治療的具體作用機制扔值得廣大中醫學者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葉雙林,董昌武,水從容.中醫體質現代研究述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14):139-141.
胡子毅,葉菁.蔣小敏教授辨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經驗[J].河北中醫,2015,37(12):1768-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