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東
摘 要 林業是一項公益事業,又是一項產業。作為公益事業,主要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應當由國家和地方政府來經營,或是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以加大對營林事業的投入。作為產業,森林資源是資產,它應當通過市場機制進行森林資源的資產運營。林業分類經營是世界先進國家的成功產業,縱觀世界上的林業分類經營,均有相應配套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關鍵詞 林業 管理體制 經營機制 重建
我國現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沒有區分經營主體,制約著林業發展。全國范圍內均沒有落實森林經營主體,森林經營主體積極性不高。政策不完善,森林資源管理特別是現有采伐管理在森林經營配套政策的實際操作中不夠便利、快捷,也沒有相應的經濟政策對森林經營進行補助和補貼。因此,國家需要針對不同林業經營主體,進一步完善林業管理體制,加強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林業投融資改革、林業的各種稅費改革,建立健全的森林經營投入、運行、利益分配以及監督管理機制,才能使森林經營走上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的道路。
一、培育林業經營主體
我國商品林沒有解決好木材和林產品需求問題,生態公益林更沒有解決社會對生態的需求問題,根本原因就是林業經營者一直沒有處于經營主體地位,沒有真正擁有森林的經營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嚴重阻礙了林業生產力的發展。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林業經營主體,無論是國營主體還是民營主體,無論是經營商品林還是經營生態公益林,其經營主體的地位均需要在法律上得到保障,只有對現在和未來的預期收益擁有控制權,經營主體才可能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措施。因此,需要從法律上明晰經營主體的財產性權力,并加以保障。另外,林業經營主體需從政府或市場中獲得林業經營的生產要素,特別是林地使用權,包括國有林地和集體所有林地的經營權,需建立土地資本化市場,使林地成為可以流轉的商品。這樣才能活躍林業經濟市場,從而培育林業經營主體。
二、放活林地經營權
傳統的土地經營,就是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聯系起來的農業生產經營過程。經營者根據市場的需求,確定土地生產什么,根據生產的需要,選擇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在土地上進行農業生產并將生產出來的產品銷售出去。在這個經營的過程中土地只有一種功能,即充當生產資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土地功能的多元化,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土地經營已經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要適應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必須將土地由土地經營向經營土地轉變,土地的商品化使林業經濟體制改革突破了最后的地權制度壁壘。因此,活躍的土地市場可以激活資金市場,帶活商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我國現階段之所以各種要素市場不活躍,就是因為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活躍的土地市場。要搞活生產要素市場,就必須搞活土地市場,就必須實行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
三、實現森林資源資產化經營
為克服長期以來森林經營中經營權模糊不清和森林資源無價的困難,國家有必要進行森林資源資產化經營,以滿足市場經濟的需要。森林資源資產化經營的實質是把森林資源作為商品,為森林資源進入市場經濟創造條件,那么其手段就是激活林地林木的市場流轉和實行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
森林資源資產化經營的外在環境是林地林木規范流轉,同時為森林資源資產化管理提供市場需要。
四、創新分類經營機制
國有商品林,應當積極實行現代企業化管理制度。對目前的大部分國營森工和國有林場的商品林要進行重新布局,強調規模效益,進行合理分布,抓大放小、減少數量,提高質量、講求控制力,實行國有林業企業的優化組合。總體趨勢是企業數量和林地經營面積逐步縮小。
五、實行林業資源分類管理制度
林業資源管理要根據商品林、生態公益林包括重點保護對象、國營民營經濟主體分類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改革方向是落實以采伐管理和林地林木順暢流轉為主要內容的處置權和收益權,讓林權明晰后的林業經營主體包括國營經營主體、民營經營主體,能夠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依法自主處置林地經營、林木采伐、林地林木有償流轉等一系列財產性權利。
六、積極推進非公有制林業發展
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法律法規的健全破解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為非公有制林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但在外部環境及自身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思想不夠解放、融資貸款難、稅費過重、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因此,進一步優化發展外部環境,把所有制結構調整與體制轉換結合起來,完善鼓勵和扶持政策,加快機制創新、體制創新和政策創新,努力為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七、結語
國家應實行分類管理,管好公益林,放活商品林,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且反映林業特殊性的林政資源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建立林業分類經營的激勵機制服務。
(作者單位為七臺河市林業局)
參考文獻
[1]郭明,郭大有.森林分類經營的戰略研究[J].林業勘查設計,2016(7).
[2] 郭熙得.發展經濟學經典論著選[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