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慧
摘 要: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對維持地球的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分布規模較大,能夠為動植物營造所需的自然環境。如今,很多濕地已經被列為重要的自然保護區。新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拉動了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濕地保護工作面臨潛在的危脅。如何科學地開發濕地旅游業態,保護濕地資源,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以內蒙古納林湖為例,對濕地旅游開發及保護工作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濕地;旅游開發;保護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6-0012-02
1 基本情況
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納林套海農場,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的東北部,是一處原始形成的處女湖,先后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以及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是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旅游規劃旅游精品創建工程中的重點工程。規劃面積3萬畝,湖泊濕地1.8萬畝,分3期10年重點建設,是陰山腳下烏蘭布和沙漠腹地集自然生態,科考人文一體的有較高價值的旅游資源,是我國西部自駕旅游的重要驛站和精品旅游路線核心景區。納林湖是巴彥淖爾農墾繼烏梁素海之后的又一個極具旅游開發價值的內蒙古西部第三大淡水湖和重要的濕地,湖泊呈不規則半月形,總面積約2萬畝,是各種鳥類主要的棲息地、繁衍地和遷徙地,其中有國家一、二級保護珍禽異鳥白天鵝、黑天鵝、白鷺、灰鷺、鴻雁、雉雞、野鴨等,數十種黃河魚、鯉魚、草魚、鯽魚、鰱魚、鯰魚、武昌魚及湖蟹、湖蝦等水產,在周邊地區享有盛名。湖里生長著茂密的蘆葦,年產量達2000噸。這些珍惜動植物資源具有非常高的科學價值,對于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區的開發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2 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旅游開放的優勢
新時期,旅游業已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產業之一,大力發展旅游經濟是現代社會形勢的必然要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十三五”旅游規劃精品創建工程重點景區,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具有獨特的應用價值,其氣候條件優良,適合多種動植物的生長。為了實現對濕地資源的科學利用,在嚴格保證濕地生態系統不被破壞的同時,強化對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旅游開發與建設,將濕地保護與現代旅游業結合,既能促進旅游經濟的增長,也可實現對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文化、生態與經濟的宣傳,可將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推向國內外,引來更多的關注,這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在生態旅游開發建設方面存在著諸多的優勢,其中以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為主要優勢。
2.1 旅游資源豐富
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由于氣候條件好,導致大量的生物都聚集于此,生物物種豐富,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這里春夏秋珍禽異鳥翩然而至,棲息在這波光瀲滟、魚翔淺底、水天一色的湖面上鷗鳥盤旋,形成了大漠中的一大奇觀。這里有諸多的文化古跡,旅游產品豐富。風光獨特,魚鳥眾多,人文景觀、地域景觀能夠充分調動游客對獨特的民族風情文化的認同,能夠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
2.2 歷史文化悠久
納林湖大約形成于2000多年前,它是黃河故道加風蝕作用而形成的自然胡泊。舊時,黃河在陰山腳下,由于地殼運動,大陸板塊相撞,使得陰山山脈不斷抬高,黃河因此多次改道。2000多年的變化為今天的納林湖創造了獨特的條件,它東靠黃河、西臨陰山山脈,是烏蘭布和沙漠腹地最大的集生態、科考于一體的具有較高價值的旅游淡水湖泊。納林湖與沙海駝影、大漠落日以及生機盎然的沙生植物和縱橫灌區的田園風光構成了大西北的粗獷與恢弘,是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發展旅游業的又一塊風水寶地。由于地處黃河故道,這里曾留下了蒙古族文化的足跡,陰山山脈的巖畫、黃河水利樞紐三盛公的水利工程,能夠吸引全國各地的考古學家和古文化愛好者前來一探究竟,充分領略這里歷史文化的豐富底蘊。這里將打造旅游文化中的精品旅游品牌,將典型的歷史文化遺跡作為核心旅游項目,形成陰山山脈的一條精品旅游路線。這些歷史文化元素,即是對當地文化的宣傳,也有利于旅游經濟的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證對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資源的科學合理開發。
2.3 生態環境優質
大面積的濕地能夠實現對該區域氣候的調節。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空氣清新,負氧離子豐富,空氣質量高,污染指數低,水資源純凈,濕地到處生長著茂密的蘆葦,年產量可達2000噸。湖內盛產各種魚、湖蟹、蝦,盛名于周邊地區。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生物種類豐富,野生植物有微管植物47科137屬231種;其中被子植物45科135屬227種;裸子植物1科1屬2種;蕨類植物1科1屬2種。環湖還有萬畝良田,千畝人工胡楊林,生態系統比較完善,適合發展科學的旅游開發。
3 濕地開展旅游開發的問題以及保護對策
3.1 濕地開展旅游開發的問題
3.1.1 濕地破壞
對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進行開發,發展旅游業導致客流量大幅增加,由于游客素質不高或意識不強,對濕地自然保護區缺乏足夠的保護意識,肆意對保護區的植物進行破壞,折斷濕地的蘆葦,導致濕地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另外,來此旅游的游客來自各地,語言和文化的一些差異,導致管理起來存在難度,制約濕地旅游開發工作的開展。
3.1.2 環境污染
隨著游客量的不斷增多,會為濕地景區帶來較重的垃圾清理和處理負擔。很多游客亂寫亂畫,果皮紙屑任意亂丟,甚至將廢舊電池隨手扔掉,導致大面積的濕地受到嚴重污染。濕地旅游雖然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但如果犧牲了獨一無二的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性,是不可持續的,得不償失。
3.2 濕地開展旅游開發的保護措施
3.2.1 利用各項法律法規進行保護
嚴格遵守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和《文物保護法》等,大力宣傳實施,加以保護。完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建立聯動相應的管理機制,由林業、水利、環保、農業、畜牧、國土、公安部門組成聯合檢查組,開展專項檢查和執法,及時禁止各種違法破壞行為。
3.2.2 提升游客的環境意識
通過對濕地旅游開發現狀的分析,其中環境污染問題相當嚴峻。為了強化對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全面保護,提升游客的環保意識,保護候鳥,愛護濕地觀念。濕地區域應建立永久性宣傳牌,設立警示牌,在濕地自然保護區交通要道書寫環保標語,張貼布告,印刷散發保護區宣傳資料,宣傳形勢多樣化,不斷提高廣大群眾自然保護意識。對于部分重點區域可以設置監控攝像頭,一旦發現亂丟亂扔垃圾或隨地大小便等破壞行為,給與相應的懲處。導游要對游客進行時刻提醒與規范,旅游區可以與游客提前簽定行為規范協議,一旦出現不合理的行為,游客承擔相應的責任,可極大的提高游客遵守紀律的配合度,以抑制游客不文明行為,保證濕地景區生態環境的優質性。
3.2.3 設置濕地環境管理中心
為了實現對濕地生態環境的全面管理,可在濕地附近設置專門的濕地環境管理中心,負責對濕地日常的生態環境和旅游高峰時的生態管理等。加大自然保護區巡護管理頻次,及時發現和處理破壞保護區的違法行為,加大政府的干預力度,為濕地環境管理中心提供足夠的保護與治理設施,積極配合環境管理部門做好工作。定期觀測鳥類資源動態,掌握珍稀水禽活動規律,種群數量的變化狀況,建立資源檔案,及時發現問題和采取有效措施。要搞好自然保護區水源監測,定期測量地下水位加強水環境的監測,做到“三個禁止”,即:禁止在濕地核心區搞各種不宜的活動;禁止在濕地周邊承建各類污染性企業;禁止在濕地上空和陸地噴灑實施各種有害液體。同時,為了強化對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應設置專門的文物管理小分隊,對歷史遺跡、名人雕像和景觀雕塑等進行及時的清潔與整理。
4 結語
綜上所述,發展濕地生態旅游要堅持將保護放在第一位,找準保護與開發結合的切入點。一方面,旅游需要濕地,游客喜歡觀鳥、垂釣、游湖等活動,而湖泊可以為游客提供這樣的舒適場所;另一方面,旅游收人能為濕地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開展濕地生態旅游,即是對濕地資源的保護性利用,又能使游客及當地的居民和旅游經營者一同受益。但生態旅游開發一定要充分結合當地的發展規劃,遵循科學、合理的開發原則,要對濕地資源進行嚴格的保護,生態環境不容破壞。突出旅游開發的特色,制定好開發的目標與計劃,做好濕地旅游項目的功能定位,強化旅游產品的合理化設計,打造內蒙古納林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精品旅游品牌,促進地方經濟的穩步增長。
參考文獻
[1]朱琳.濕地旅游開發及保護—以天津市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例.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