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巍
[摘要] 目的 觀察糖尿病護理門診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78例糖尿病患者,根據患者就診的時間分組,將78例患者分為觀察組(n=39)、對照組(n=39)。觀察組接受門診護理,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對比兩組糖尿病患者護理滿意度、血糖控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情況、自我管理行為(藥物治療、飲食調節、運動治療、不良生活習慣)的差異。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2.31%,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74.36%,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以及藥物治療、飲食調節、運動治療、不良生活習慣的管理情況進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實行門診護理干預,能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和自我管理水平,有效控制血糖情況,值得在臨床方面予以應用和推廣。
[關鍵詞] 糖尿病護理;糖尿病;健康教育;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6(a)-0134-02
糖尿病主要特征為高血糖,為胰島素分泌缺陷/生物作用受損所致[1]。糖尿病患者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的狀態,無疑會對患者的各個組織構成損害,使得患者發生功能性障礙情況。遺傳、環境因素,均會引發糖尿病,主要癥狀:多飲、多尿、多食、消瘦、乏力等[2]。因為糖尿病屬于終身性病癥、慢性病癥,需長期接受治療,這時糖尿病患者對治療效果表示質疑,無疑會影響到遵醫行為,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其對于自身健康問題更加重視,此該次選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在健康教育基礎上,分別實施了門診護理、常規護理,觀察不同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糖尿病患者就診,將該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9例。所有糖尿病患者均為初次就診者,知情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精神障礙者和、認知障礙者、語言障礙者、其他嚴重器質性病癥者、系統病癥者排除。觀察組中男性、女性比例顯示為:21:18;年齡區間為40~71歲,中位年齡(55.5±5.6)歲。對照組中男性、女性比例顯示為:23:16;年齡區間為43~70歲,中位年齡(56.4±5.7)歲。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糖尿病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①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實行健康教育,叮囑患者進行相關檢查。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靜的病房環境,每日實行病房消毒、通風工作,以此提高病房環境的空氣質量。
②觀察組接受門診護理,為患者安排床位,講解“糖尿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法、護理措施,幫助糖尿病患者對自身病癥有基本的認識。然后,構建糖尿病患者電子檔案,護理人員需對患者正常生活、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因素加以分析,以此制定護理處理措施。
門診心理護理,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因為糖尿病患者就診時擔心自身病癥,因此易于產生負性心理情緒,如:焦慮、不安、恐懼等。這時,護理人按需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安慰性語言、支持性語言,與糖尿病患者溝通,以便促使患者將心理的想法表達出來,使得患者感受到被關心、理解、支持,進而減輕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積極配合醫護人員開展各項工作。
門診基礎護理,告知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嚴格按醫囑服藥、進食,并且加強機體鍛煉,定期接受復查。此外,定期應實行隨訪,如:電話隨訪、微信隨訪,旨在對糖尿病患者具體狀況加以科學、合理的管理。
門診藥物和運動指導,告知患者口服血糖藥物、注射胰島素相關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加強日常機體鍛煉,對病情的積極影響。鼓勵患者每日進行一些有氧運動,如:太極拳、散步、健美操、游泳等,嚴格控制每次運動的時間和強度。如果實際運動過程中,發生頭暈、面色蒼白,以及呼吸困難等癥狀,應補充適量含糖食物。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糖尿病患者護理滿意度、血糖控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情況、自我管理行為(藥物治療、飲食調節、運動治療、不良生活習慣),加以觀察和比較。
②采用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對糖尿病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評判的等級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其中前兩者的總和×100.00%,即為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的臨床相關數據均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分析。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的對比,均采用(x±s)方式表示,經t檢驗;兩組護理滿意度、藥物治療、飲食調節、運動治療、不良生活習慣管理情況的對比,均采用[n(%)]方式表示,經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對比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的數據對比結果證實為:92.31%、74.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 兩組自我管理行為情況的對比
兩組患者藥物治療、飲食調節、運動治療、不良生活習慣等行為管理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2.3 兩組血糖控制情況的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分別為:(5.63±1.28)mmol/L、(8.47±2.19)mmol/L、(4.45±1.01)%;對照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分別為:(6.54±1.64)mmol/L、(11.38±4.11)mmol/L、(6.45±2.9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t=2.731 6、3.902 2、4.042 4,P<0.05)。
3 討論
早期糖尿病患者并無顯著的表現,癥狀期會存在多飲、多尿、多食、乏力等表現。糖尿病的發病原因非常復雜,但是不排除和胰島素缺乏有關[3]。為此,如果沒有及時進行診治,就會對糖尿病身體各個組織器官,造成直接的威脅。人們對于自身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門診患者停留的時間相對較短,故此實行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4]。針對于此,護理人員需提高自身操作水平、知識水平,能夠結合患者的具體狀況、心理特征等加以深入分析,以此準確掌握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狀態、實際需求,為糖尿病患者提供個體化護理服務。門診護理,和普通門診工作,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前者為專業護理模式,能夠加強慢性病癥系統患者的護理效果。糖尿病門診護理,為比較常見的門診護理模式,初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均比較差,不能正確看待糖尿病[5]。所以,護理人員需要合理利用門診時間,為糖尿病患者講解病癥相關知識。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自我行為管理,以及血糖控制情況比較,前者具有明顯的優勢,上述各項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實施門診護理,對于提高糖尿病護理滿意度,加強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控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均具有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周莉.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門診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3):66-68.
[2] 蔡冰冰.糖尿病專科護理門診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10):138.
[3] 褚麗萍,劉曉玲.社區一專多能糖尿病管理護士在護理門診中的作用評價[J].上海護理,2017,17(2):41-44.
[4] 李會珍,宋星鳳,鐘寶珠.糖尿病健康教育中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7):161-163.
[5] 徐萍.健康教育臨床護理路徑用于糖尿病護理的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131-132.
(收稿日期:2018-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