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宏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我國的經濟從改革開放至今獲得到巨大的發展,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群眾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加大了對文化的需求,因此,加強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不但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同時也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不但可以讓基層群眾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時還可以促進群眾的向心力、團結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文結合當前我國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相關特點,圍繞新時期強化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這一主題進行探討,希望能夠有效的促進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
一、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含義與發展必要性
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主要是指政府或者機構做出的以人民群眾為中心,鼓勵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積極的、健康的文化活動的政策或措施。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具有全體性、基礎性和全面性三個基本特點,基層群眾文化的有力建設可以為人民群眾的思想建設和社會文明建設進程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優質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可以給人民群眾和社會發展帶來三方面的積極影響。首先,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其次,提高人民群眾基本素質、思考能力以及道德修養。最后,貫徹終生學習的觀念。
二、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的特點
1.不平衡性。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對物質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廣大人民群眾在逐漸重視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卻忽視了文化知識觀念的樹立和發展。這種情況的長期存在,不但會使得人民群眾沉迷物質享受、失去基本文化思考能力,還會讓整個社會風氣變糟,不利于社會各個方面的持續發展。不平衡性還體現在城鄉文化程度發展上,現階段城市發展中占有的文化資源、文化設施、教育資源往往比農村占有的多,這將使得城鄉文化發展的差異越來越大,兩級分化越來越嚴重,不利于提高全體人民群眾的基本素質。
2.片面性。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之一,人口占比中最大的就是農村勞動人民,再加上目前城市化的進程并沒有完全普及至各個農村。這就導致在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的文化并沒有進行深層次的建設。缺乏深層次的文化滲透使得人民群眾的文化流于表面,對許多問題抱有片面的看法,無法深入思考。因此,在大部分社會問題上,人民群眾依然會選擇隨波逐流,缺乏對其多層次的考慮,還會導致人民群眾易被煽動和欺騙,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3.缺乏創新性。我國人民群眾是勤勞的、有耐力的,其在社會建設上發揮著不可代替的重大作用,但在其兢兢業業工作的基礎上,并未有進一步的創新發展。大多數人民群眾認為,自己只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就已足夠,缺乏一定的終生學習和創新精神。創新是文化建設發展的源泉是文化發展的支柱,人民群眾缺乏創新精神在短期內對社會建設沒有大影響,但不利于社會文化的長期發展。
三、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對策
1.加強文化活動建設。文化活動是人民群眾每天都會接觸并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文化活動大到以舉辦大型文化活動為形式小到包括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閱讀的每一個字。因此,加強文化活動的建設可以同基層群眾建設與發展的各個環節絲絲入扣。政府在加強人民群眾文化建設的同時需要選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例如在村委會舉辦文化交流會、在重大節日期間舉辦戲曲進村活動、組織群眾觀看積極健康的電影,還可以迎合群眾的年齡特征,針對不同年齡的群眾舉辦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例如組織兒童上少年宮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文藝、有秩序的組織老年人進行身體鍛煉活動等。
2.加強基礎文化設施建設。文化設施建設是發展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加強基礎文化設施建設主要包括社會建設、學校建設以及社區建設。加強社會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免費開放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少年宮等文化基地。加強學校設施建設則主要是指完善學校的教學設施和體育運動設施。提高社區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建立老年活動中心、書畫室以及文化交流中心等有利于推進基礎文化建立的組織。
3.鼓勵文化創新建設。創新作為文化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其在推進基礎文化建設上也扮演著推動角色。為了鼓勵文化創新,政府可以在民間定期舉辦文化創新比賽,調動人民群眾的興趣和積極性,推進創新進程。此外,廣電部門還可以在適當的時段播放有關文化創新的節目,大力宣傳文化創新觀念,喚醒人民群眾創新的欲望。政府也應該完善好相關專利的法律法規,保護人民群眾的知識產權,對能夠提出創新方案的人民群眾給予獎勵,激勵人民群眾不斷地創新,進而推動基層文化的不斷進步。
新時期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素質和精神支柱,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社會各界都應重視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共同為其出一份綿薄之力,使國家文化產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