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 譚潔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和數理統計法,對南陽市第十五小學實施整合體育教學、大課間、俱樂部訓練、社團活動、體育文化節及陽光體育等活動形成的“活力校園”行動方案,選取身高、體重、肺活量、50米、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六個項目為測試指標,與對照校的體育活動方案進行實施效果對比,結果發現:南陽市第十五小學學生多項指標成績均優于對照校,“活力校園”行動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有效激發了學生對體育的喜愛之情和對運動的熱情。
關鍵詞:“活力校園”行動計劃;小學生;體質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8-0053-04
“活力校園”(Active School)是前美國總統夫人奧巴馬·米歇爾2010年為增強美國的兒童青少年運動時長,進而增強國民身體素質,在美國倡導的“動起來”(Lets move)健康促進計劃中提出的概念,其目的是通過創設一個積極的學校運動氛圍,讓每一個師生都能夠動起來,提高學生運動興趣和身體活動水平,讓每一個學生成為實現人生潛能的新一代[1]。我國2013年開始在中小學范圍內開展了對活力校園模式的實踐探索,彼時主要是課堂教學的變革,此后逐步推進到課余活動和周末家庭日活動,鼓勵孩子們在課內外積極地“動起來”,讓體育融入到學生們每一天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幫助孩子們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基礎。在此大潮中,南陽市第十五小學以國家相關文件精神為指導,深入分析學校情況,對學校的體育課堂和課外活動進行更進一步的本土化開發和延伸,探索符合校情的活力校園行動,全面改善學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式,抽取南陽市第十五小學與本市另一所條件相當的小學(軟硬件設施條件相似,生源相同)三、四、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第十五小學為實驗校,另一所小學為對照校(詳見表1)。通過訪談發現一、二年級學習壓力較小,閑暇時間家長陪同活動的時間較多,但認知能力較差,會對實驗結果產生一定影響,因此選取三、四、五年級學生作為實驗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分別以“活力校園”“大課間”“陽光體育”為關鍵詞,以“體質健康”為并列詞語檢索CNKI中國知網,搜索到關于“活力校園”構建、大課間和陽光體育活動編排等相關文獻60余篇,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和分析,為研究開展打下良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2.實驗法
實驗班實施“活力校園”行動,對照班按學校原有模式組織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經過一學年的實驗,驗證“活力校園”行動干預對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效果。
3.數理統計法
采用 SPSS 21.0和Excel2007軟件對實驗前后實驗班與對照班體質健康水平數據進行描述統計和T檢驗分析。
二、實驗研究步驟
(一)制定行動方案
1.理念
使每個學生都能在體育活動中享受到體育的樂趣,找到自己的興趣點;讓體育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使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全面提升。
2.思路
通過深入分析本校的體育課堂教學情況、學生體質測試狀況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情況,明確學校體育工作的優勢和不足,以課堂教學、課外體育活動為抓手,以營造體育文化氛圍為著力點,結合學校場地設施現狀,多學科、多場景融合打造活力校園。
3.方案
(1)改革課堂教學模式。不再過分關注學生技能的掌握,重視學生課堂興趣的培養和體能的提升,課堂教學精講多練,以比賽為主,科學控制運動強度(利用心率帶進行心率監控),每堂課保證10min體能練習。(2)改革大課間活動。重視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弱項指標的增強,在大課間融入有氧運動慢跑和拉伸的柔韌性練習。(3)打造社團活動,建設競技后備隊。設社團(作為俱樂部梯隊,人員基數大)和俱樂部(校隊和預備隊)兩條主線,以運動會、聯賽等形式,為不同學生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練習和競賽活動,將全體學生融入到自己喜歡的活動中,為他們提供自我展示的平臺。(4)打造特色體育文化活動。一是利用校運會和聯賽,開展“你動我拍”“你動我畫”“你動我寫”活動,營造良好校園體育文化氛圍,讓大家關注體育,欣賞體育。二是邀請相關名人到校與學生面對面,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使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目標。(5)改革每天下午的陽光體育活動。充分利用校園場地,分年級段進行鍛煉,各年級段項目不同,采用3周練習+1周競賽的“3+1”周期輪換模式,以此鞏固課堂體能訓練。競賽項目為集體項目,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熱情。以2016年秋季學期三至四年級的項目變換為例,第一個項目是仰臥起坐,三周練習后第四周進行班級團賽;第二個項目設置為50米同舟共濟,打造班級的團隊協作能力,三周練習后第四周進行班級團賽;第三個項目為30米推輪胎接力,主要發展學生的協調能力和控制器械的能力,也是同樣的模式。詳情見表2。
(二)確定變量和控制無關變量
1.確定變量
選取班級變量和年級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實驗設計,班級變量分實驗班與對照班兩個水平,年級變量分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三個水平。選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身高、體重、肺活量、50米、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六項指標成績作為因變量。
2.控制無關變量
為避免教師水平差異帶來的影響,對照班和實驗班的體育課和課外活動組織工作均安排教學資歷和教學能力相當的教師擔當;兩個學校的場地設施條件相當。
(三)實驗過程
1.實驗前測
在2016年9月開學兩周后進行實驗前測,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項目測試要求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進行身高、體重、肺活量、50米、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六項指標的成績測試和記錄。測試結果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前體質健康狀況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處于同一水平。
2.實施干預
實驗班實施“活力校園”行動,對照班按照學校原有模式進行體育課教學和開展課外體育活動(表2)。
3. 實驗后測
2017年6月,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進行實驗后測,測試指標同實驗前測。
三、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后實驗班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明顯好于對照班學生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后三個年級的實驗班與對照班在50米(T3=-11.687,T4=-5.493,T5=-3.099,P<0.01)項目上呈現非常顯著性差異;三年級實驗班的肺活量(T3=3.464,P<0.01)、仰臥起坐(T3=2.942,P<0.01)指標、四年級實驗班的坐位體前屈指標(T4=2.677,P<0.01)、五年級實驗班的仰臥起坐指標(T5=4.149,P<0.01)與對照班也均呈現顯著性差異,情況都是實驗班好于對照班。另外,三年級實驗班的體重指標(T3=2.077,P<0.05)、五年級的坐位體前屈指標(T5=2.377,P<0.05)和四、五年級的肺活量指標(T4=2.227,T5=2.343,P<0.05)對照班存在顯著性差異,也是實驗班明顯好于對照班(詳見表3、表4、表5)。說明實驗干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結果討論與分析
出現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活力校園”行動在實驗班體育課堂教學、大課間、陽光體育活動內容和強度上的改進,單一操練變綜合練習,學生的活動量大大增加,加上專門的體能練習,多種方式的練習和比賽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促進了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
如陽光體育活動,每學期、每個階段、每個項目都有其特點,發展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每個項目都以團體賽的形式開展,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擅長的項目參與其中,為班級和集體贏得榮譽。每一年的年級運動會項目也根據陽光體育的項目設置來進行整體規劃。實踐證明有比賽作為激勵手段效果顯著,三周時間三、四年級學生仰臥起坐數量從少到多,手腳協調性明顯增強。班主任反映,學生在家主動要求家長一起鍛煉的現象明顯增多。
實驗班的體育文化節、體育社團活動以及明星面對面等活動更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讓每個學生充分領略到體育的魅力。例如,學校先后邀請到國家男足前主教練戚務生和國家乒乓球隊前主教練劉國梁率馬琳、王浩等到校與學生見面,用他們的親身經歷,向學生們展示體育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意義。戚務生教練還親自指導了一節校足球隊訓練課,令球隊的小隊員們無比興奮。劉國梁教練和馬琳、王浩不僅指導了小隊員訓練,而且還在南陽市體育中心與十五小學學生同場競技,冠軍們在校園里掀起了一股乒乓球運動的熱潮。
對照班由于教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展示和評價環節組織和講授占用課時較長,課堂密度小,強度不足。學校雖有社團和俱樂部,但是人員流動性大,運動隊也缺乏一套系統的從低年級興趣班,到預備隊,再到校隊的晉升通道,各個階段相匹配的比賽不足,沒有學生運動參與的激勵辦法和激勵機制,學生自我展示的平臺未能搭建,內在運動動機難以激發。由于場地有限,三年級實驗班大課間在教學樓間水泥地進行,放松拉伸練習只做了簡單的拍打放松,而四年級和五年級學生是坐在操場人工草坪上面做拉伸練習,從而導致實驗后三年級學生的柔韌性沒有顯著性提高,四、五年級提高顯著。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活力校園”行動有效整合了體育教學、大課間、俱樂部訓練、社團活動、體育文化節及陽光體育等活動,通過多種手段和方法科學地提升了學生體能,從而有效促進了學生體質健康。
2.切合學校實際的“活力校園”行動,如班級團賽、運動會繪畫比賽等,為在校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體育能力的不同舞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有效激發了學生對體育的喜愛之情和對運動的熱情。
(二)建議
1.小學可以因人、因地制宜,建設各具自身特色的“活力校園”行動,通過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和體育活動的改革,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提高體質健康水平。
2.提升學生體質健康之責不能只由學校體育一力承擔,小學在構建活力校園的同時,還應建立社區、家庭的聯動機制,充分發動社會和家庭資源,共同為學生體質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王秋辰.中小學開展“活力校園”行動計劃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的調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注:本研究系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項目(ALA150010)“聚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中的青少年體育問題及對策研究”子課題研究成果。